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调查及关键要素分析
2020-06-02史艳芬
史艳芬
(同济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092)
1 引言
美国高校图书馆一直关注馆舍空间的发展,从20 世纪90 年代就开始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的建设尝试[1],随后学习共享空间以及研究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等实践掀起了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热潮[2-4]。在美国之后,2004 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开始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再造,接着从2008 年到2017 年又分三个阶段完成了多元空间的建设和服务设计[5]。2015 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 图书馆版)》中一项重要的议题便是“重新思考图书馆空间”,并指出许多图书馆正在扩大空间,为自主学习教室、 媒体制作工作室、创客空间和其他实践活动留出空间[6]。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趋势开始从藏书空间向学习空间、研究空间转变。
文献调研发现:2005 年后,国内关于图书馆空间主题的论文开始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国外空间案例介绍、国内空间再造实践、空间规划探讨等方面,被引次数较高的文献有:吴建中的《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7]着重介绍信息共享空间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动态;陶蕾的《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研究》[8]从创客空间的概念、兴起背景、成功案例出发,探讨构建创客空间的要素和步骤;肖珑的《后数图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功能及其布局设计》[9]探索了空间发展趋势和布局规划;许桂菊的《新加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启示》聚焦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的创新和再造案例[10]。2016 年开始,国家社科基金中出现了以“空间再造”为主题的研究,东南大学顾建新教授申请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与策略研究》成为第一个以该主题立项的高校图书馆研究项目。截至2019 年,共有10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围绕图书馆空间或阅读空间主题的。
综上所述,空间再造已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对图书馆服务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外空间案例介绍、空间规划实践经验探讨等方面,对国内高校空间再造现状进行调查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案例调研,剖析空间再造理念和关键要素,从需求、规划、评估、服务内容、管理规章等方面提出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实施建议,以期为高校图书馆馆舍空间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持。
2 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调查
2.1 问卷调查
2018—2019 年,我们开展了 “全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调查”,获取了全国96 所高校图书馆关于空间再造的数据。被调查的高校图书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21 所。被调查者中78%是图书馆领导或决策参与者(见图1),因此数据分析结果具有较强可靠性和参考性,可以反映目前国内高校空间再造的基本情况、布局因素、空间类型等。
图1 被调查者身份情况
被调查图书馆中,近73%的图书馆草拟过空间再造相关规划(见图2),其中38%的图书馆是近2 年内进行空间再造规划的,说明近年来空间再造受到越来越多图书馆的关注,凸显了规划对图书馆实施空间再造的重要性和指导性。
图2 图书馆近年来关于空间再造规划的情况
调查显示,67%的图书馆在2015 年之后进行了空间再造实践,其中50%的图书馆进行了部分空间再造,约17%的图书馆有新建馆舍项目(见图3)。图书馆空间再造近年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图书馆的重点工作,创新空间的案例也越来越多。空间再造为图书馆优质服务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保障,图书馆推出了很多特色的空间服务,拓展了服务内容和形式,将成为未来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途径。
图3 2015 年后进行空间再造的图书馆比例
调查显示在进行空间再造前,高校图书馆一般会开展各种调研,常见的形式包括读者需求调研、案例实地参观、专家论证等形式。调查数据显示(见图4),87%以上的图书馆会采取高校案例实地参观的形式进行调研;而对本校读者空间需求进行调研的比例约为56%,说明部分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中对本校读者需求情况了解不够。如果不能充分了解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并设计不同类型的空间满足读者需求,那么后续基于空间的创新服务就不能很好地开展。
图4 图书馆空间再造前的调研和论证情况
图5 是调查中各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分区比例,阅览空间、特藏空间、研习室、密集书库、报告厅是各图书馆空间布局中基本必备的几种空间类型,创客空间、朗读空间、影视空间等个性化空间也不断涌现。可以看出,为满足读者不同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图书馆空间功能分区趋向于多元化和多样化。
图5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功能分区比例
图书馆受访者认为图书馆空间布局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按重要性进行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功能因素、服务保障因素、资源配置因素、人文氛围因素、人流走向因素、楼层因素等,如表1 所示。
表1 空间再造中的重要因素排序
各图书馆根据自身的馆舍条件,在布局时要考虑空间楼层分布因素,对于这一因素,调查数据如图6 所示。被调查者认为图书馆在进行空间再造设计时,对于空间布局的楼层因素更多考虑的是读者使用的便捷性。如密集书库一般都在地下一层,读者利用率高的空间布局在低楼层,将与读者服务相关的业务空间嵌入阅览空间中,考虑人流走向布局空间等。
图6 空间布局楼层分布因素
图书馆在进行空间再造时,对于空间布局中人文氛围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7 所示。被调查者认为空间要有高校特色学科文化元素的比例约有90%,认为空间要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有75%,可以看出各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空间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对高校学科文化展示的功能。
图7 空间布局中的人文要素重要性比例
图书馆在进行空间再造时,要对各类型空间进行环境布置、学习设备配置、家具配置等。被调查者对此类要素按重要性排序,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普遍认为配置要素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是空间环境、信息共享、学习辅助设备、家具配置等。
表2 空间再造中的配置要素重要性排序
通过此项调查,我们基本可以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空间布局、功能、设备配置等要素做出清晰的总结分析,为今后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必要的参考。
图书馆空间再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建筑、室内设计、空间布局、环境绿化等工程、设计、环境专业知识,还应考虑环境与人的关系、人的心理等社会学问题,因此开展空间布局关键要素分析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2.2 案例调研
我们对国内C9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案例进行网络和访谈调研,发现2016 年至2019 年进行馆舍新建或者内部再造的图书馆有4 家,新建及内部再造的面积近10 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馆舍面积比例非常高,空间类型多样,服务功能贴近读者需求,除阅览空间外,特色空间也比较多,见表3。
表3 部分C9 高校图书馆近年馆舍新建及再造情况
从C9 高校图书馆馆舍空间再造或新建案例中可以看出,为了适应读者个人、小组和会议的学习、研究等个性化需求,一流高校图书馆将馆舍空间从单一的阅览空间,向集学习、展示、研讨、视听、会议、新技术体验等于一体的多类型、多功能空间转型,并推出了很多适应读者学习、研讨、创新需求的空间服务。国内高校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空间再造,正积极探索空间再造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因此,探索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理念、要素和实施步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 图书馆空间再造要素分析及实施建议
3.1 空间再造的要素分析
通过前文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设计思路是提供舒适的空间氛围、便利的设备设施、形式多样的家具,营造多元复合型空间,让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便捷地使用空间,进行学习、研讨、交流、展示,使图书馆成为激发读者灵感并实现自主学习的地方,同时挖掘高校图书馆的人文内涵。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应主要考虑:①空间布局注意静态与动态的分区,实现安静、交互、展示等多功能特征;②空间设计突出差异性,划分大中小型空间,采取多类型家具配置和个性化氛围营造手段突出不同类型空间的差异;③空间设计引入环境心理学理念,重视色彩、灯光、绿化等环境因素对读者心理的影响,尤其注重人文氛围营造,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空间主题装饰方面的感觉和视觉体验,营造舒适的空间环境;④空间管理要实现后续服务的泛在化,应将服务延伸到读者可达的任何空间,挖掘空间服务内容,提供多种途径实现泛在化服务。
笔者结合设计、环境心理学、管理等知识,根据调研情况分类总结出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普遍考虑的关键要素,详见表4。
3.2 空间再造的实施建议
图书馆空间再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建筑、室内设计、空间布局等工程、设计、环境专业知识,也涉及规划、目标、评估、规章等管理知识范畴的内容。图书馆空间再造对经费、人员、设备、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有较高要求,需要根据各图书馆实际情况,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满足读者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实现馆舍空间的最优配置。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空间再造的具体实施措施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3.2.1 开展充分的空间再造需求调研
需求分析是空间再造规划和实施的基础,完美的需求分析能让规划成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纲领性文件,并最终指导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施[16]。
空间再造最重要的是充分调研本校教师、学生、学生社团、学院等个体和团体的个性化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访谈、行为观察等形式,充分了解读者使用图书馆馆舍的情况及其阅读行为和习惯,挖掘潜在需求,根据需求定制空间再造的规划和布局,使再造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以更好地适应读者需求,提高读者满意度。复旦大学医科馆新馆建设前,图书馆就通过对复旦大学学生、教师和社团这3 类群体的调查[17],了解他们在学习、教学和活动时对空间的需求,这对图书馆新型空间规划设计、实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目前整个新馆再造后读者满意度较高。
表4 空间布局要素分析
3.2.2 制定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空间再造规划
国外高校图书馆非常注重战略规划的制定,世界著名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都将空间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围绕服务转型进行空间规划,强调建设开放的、有活力的、创新的空间。柯平等的论文《“十三五”时期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战略重点——基于国内外战略规划样本的分析》,在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最新战略规划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高校图书馆“十三五”时期发展建设的重点,其中就包括了“物理空间重构和设计”[18]。
空间再造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可能需要2—3 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以完成,因此需要有空间规划作指导。尤其很多高校图书馆进行的是现有空间的内部再造,再造范围是图书馆馆舍空间的一部分,这时就更需要对图书馆整体空间再造有较好的规划,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最终实现图书馆馆舍空间布局的合理配置及再造的整体升级。
3.2.3 构建贯穿整个过程的空间再造评估体系
空间再造评估是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流程中的必备步骤,可以为空间再造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持,包括再造前对空间现状的评估、再造后对读者使用空间的满意度评估以及对空间服务管理效能的评估等。空间再造评估的目标主要在于对图书馆的使用状况进行数据收集、分析,便于图书馆决策者全面、系统地了解读者空间需求的满足情况。评估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读者现有空间使用目的与频率、空间使用行为、空间选择偏好,对空间布局、设施配备、环境氛围等的满意度。目前,同济大学图书馆正在对图书馆空间再造项目开展问卷调查、访谈、行为观察等多种形式的满意度评估调查,并运用综合评估法对读者的空间使用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将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施提供参考。
空间再造评估体系可以提高今后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空间管理、空间服务的实施成效,是空间再造过程中的关键,应该贯穿空间再造需求、规划、实施、服务的全过程。
3.2.4 开展广泛的个性化空间服务
随着图书馆服务方式的不断丰富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图书馆从空间维度开展服务,凸显了图书馆空间对学习和研究的支持价值、人文价值等。空间服务作为图书馆服务的新形式、新理念正在被图书馆人及广大师生所认可和欢迎。从前文调查数据可知,国内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空间服务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如表5 所示。
图书馆空间服务不仅是对图书馆功能和服务的深度挖掘,更是对图书馆技术、人文、学术价值内涵的重建。空间服务成为整合空间、技术、设备、人员等的复合型服务,旨在为读者提供学习、研究、交流、创新的场所。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后的空间服务内容挖掘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和形象的重要途径。
3.2.5 制定合理高效的空间管理规章
在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受到读者欢迎的同时,空间使用规范和管理也显得日益重要。调查发现很多图书馆的空间管理规章还存在空间预约途径不明显、违规处罚措施不明确、预约方式单一等问题。
管理规则应包括使用对象、使用人数、使用范围、提供的设施设备、预约方式、使用时长、联系方式、注意事项、违规处罚措施等。为方便读者使用空间,高校图书馆应该采取多种预约方式,如网上预约、微信预约、二维码预约等,让读者随时随处可以找到预约通道。同时为了规范管理,图书馆应有专人负责空间使用申请审核,使用时采取一卡通刷卡,明确违规处罚措施等规范,保障空间服务规范和意识形态管理。
表5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内容
总之,空间管理规章是保障图书馆提供优质空间服务的基础,应根据读者群体制定相应的较为合理、严密、便捷的管理规章。图书馆应设置专门的部门或管理员进行审核,做好空间管理保障,促进读者养成良好的空间使用习惯,以此提升空间服务质量和效果。
4 结语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育人模式和读者学习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图书馆的基本要素“人、资源、空间”也在发生变革,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关注和实施空间再造。空间从一个载体转变为一种特有的资源,逐步实现从“服务空间”到“空间服务”的转变。空间服务将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服务模式,研究空间再造的关键要素并分析实施步骤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效。本文首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进行了问卷调研,获取了96 所高校的图书馆空间再造数据,然后重点调研了C9 高校图书馆的案例,分析了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关键要素,最后围绕空间再造的实施,重点介绍了空间再造的需求、规划、评估、服务内容和管理规章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十四五”建设时期即将到来,在高校教学育人模式和图书馆创新服务提升的内外因影响下,高校图书馆空间重组和再造已成必然趋势。图书馆“服务空间”向“空间服务”的转变推动了图书馆的机构重组以及服务内容和模式的转变。未来研究中,我们将关注空间再造后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评估、服务绩效等内容,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为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模式研究和空间服务能力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来稿时间:2020 年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