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覆盖+规范化
——以舒城县为例浅谈办好村(社区)老年教育之方略
2020-06-02周永海
□周永海
【内容提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在办好现有老年教育的基础上,将老年教育的增量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形成以基层需求为导向的老年教育供给结构,优化城乡老年教育布局,促进老年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原会长张文范也明确指出,老年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基层。文章认为,要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真正实现让更多老年人就地、就近参加学习的目标,老年大学(学校)要向社区、乡村最基层延伸。而在做好普及工作的同时,更要重视规范办学教学,这是基层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老年教育发展趋势是普及化、全覆盖
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虽成绩明显,但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是城乡差距较大。居住着全国70%老年人的广大农村老年学校少,农村老人能入学者更少。老年教育要真正实现让更多老年人就地、就近参加学习的目标,必须坚决贯彻《规划》要求,重心下移,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农民。这是由——
人口老龄化迅猛发展形势所决定的。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尤为严峻,老年人口正处于急速增长时期,在2010~2022年段,年均净增840万人(比全国35年来所发展的老年学员总人数还要多),而到2023~2035年段,年均净增1200万人。全国2018年老年人口为2.49亿,老龄化水平为17.9%;2035年将达到4.18亿,老龄化水平将攀升至29%。而且农村老龄化超前于城镇。要体现“保障权益、机会均等”、教育公平、共享发展等宗旨,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更加紧迫。
增长较快的老年人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现代生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归纳为“生理、安全、社交(亦称情感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并指出它是一个从低层向高层不断递进与移动的层次需求过程。当前我国情况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物质养老已基本解决了老年人生理和安全需求。但随着退休,随着社会角色的转换,他们的社交(情感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三个层次的需求一时难以得到满足,这就易产生孤独、空虚、失落之感。幸喜我国老年教育的出现,为满足老年人上述较高级需求提供了有效平台与途径。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得到了新的丰富的群体生活,得到了新的知识补偿,再现了人生价值的追求。不仅城市老年人热爱老年大学,农村老年人也对其充满向往。如笔者所在的安徽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老年学校学员们,称赞村老年学校为他们架起了“四座桥”,即感知党和政府关爱的“爱心桥”、了解社会的“望远桥”、与人交往的“知心桥”、重新奉献社会的“回春桥”。
扩大覆盖面,关键在基层
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要走上普及化、全覆盖道路,其关键在基层,其希望更是在农村。
首先从各级行政区划所拥有的同级老年学校数量来看。尽管目前33个省市区(未含台湾地区)和334个地市已普及了同级老年大学,2851个县区建校率已达80%,但加起来也只不过是几千所,现有的6.2万余所学校,绝大部分还是处于基层的老年学校。
再从全国各大片区老年教育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华东片区老年学校占全国总数的66.2%,其主要优势还是得益于基层的村(社区)校发展较快。全国老年教育“五个十工程”中的“村、社区老年教育全覆盖县(市)区项目”的17个县市区,其中有10个就在华东片区。分别是:江苏省4个(张家港市、海门市、南京市江宁区、苏州市吴江区),福建省两个(德化县、泉州市鲤城区),安徽省两个(舒城县、含山县),江西省一个(鄱阳县),山东省一个(青岛市李沧区),共占此项目总数的58.8%。
此外,按照《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50%的乡镇建有老年学校,30%的行政村(居委会)建有学习点”,试想,全国近4万个乡镇和80万个村(社区)如能实现这一目标,再加上基层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数,那老年教育覆盖率将是目前的4倍。也正是因为30多年来,全国老年教育率还不到5%,国家作出“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社区老年教育网络,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的英明决策。只有老年教育重心下移,确立普及基层为发展的主攻方向(当然是在巩固提高已办的老年学校基础上),大力发展基层老年教育,多办村(社区)老年学校,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才能迅速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大幅度提高老人入学率,促使我国老年教育发展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即老年人紧迫需求与老年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完善的矛盾得以较快化解。
舒城县发展老年教育就是由于坚持了“城乡统筹”原则,早在20世纪末就实现了乡镇建校率100%(当时是30个乡镇)。21世纪初以来,在“办好老年学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理念下,解放思想、致力创新,积极兴办村、社区老年学校,使村老年学校由2002年的17所上升到2018年的308所,16年间增加了17倍之多。
规范化办学是基层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力普及基层老年教育,打通了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后,使基层老年教育永远健康可持续发展,达到办一个成一个,不致出现“春办秋垮台,明春再重来”的现象,在兴办基层老年学校时,同样要注重用规范化管理来引导和保证其发展。多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首先要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和老年人实际办学。当前,因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留守在农村的大批老年人参与。据我们不久前对5个乡镇5个村110个村民组调查,其中70.2%的村民组长、62.7%的党员和54.8%的村民代表均是低龄老人。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好这些老年人作用,将直接影响着当地五大建设的进展。当前农村老年人人数众多、居住分散,文化素质不高、承担任务繁重,加之办学经费困难,这都成为制约农村老年学校发展的因素。我们要根据以上实际,在办学中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是脱离实际去硬性规定条条框框和指标。
其次是在具体组织办学中要注重讲究方法。近年来我们主要是采取了“三个为主”“两个结合”和“一个共享”方法措施。
“三个为主”即:学员队伍以农村中“五老”为主(老党员,老年协会会员,老村民组长,村民代表,退休回乡的教师和职工等),以后再逐步扩大;教学活动内容以建设美好乡村中心任务和农村老人实际需求为主,实行干什么就学什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师资力量以“能者为师”前提下的兼职人员为主,再加上远程教育相关课件。
“两个结合”是村校管理班子与村老年协会机构相结合、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教学以教师讲解与学员现场实际体验相结合。我们县的村校有一些课程就是在企业车间里,甚至是在田间地头上进行的,切实做到了来之能学、学之能用。
“一个共享”即社会资源共享。村老年学校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原则,在村两委和有关部门重视支持下,充分运用村部的各室为办学场所,运用图书、广播电视多媒体网络、文体活动器材为教学软硬件设备。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使人们在办村(社区)老年学校中消除了畏难情绪,增强了信心,激发了主动性和热情。
再次是要坚持建章立制。人们常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近年来,我们在办农村(社区)老年学校中,因原无先例,只能探索前进,摸着石头过河。2007年,县老教委在召开全县村老年学校负责人座谈会上,集思广益,首先提出“村校八有标准”。即有组织领导、有学员队伍、有办学场所、有校牌标识、有教学计划、有学习记录、有课堂公约、有学习效果。到了2013年,随着创建示范校活动延伸至村(社区)老年学校,我们又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扩充为“十条”,并作为创建村示范校(试行)评估标准。2017年,以贯彻落实《规划》为目标,加快推动村(社区)老年教育全覆盖发展,我们又将“村十条”完善为十二条,正式定名为“舒城县村(社区)老年学校示范校评估标准”,以舒老教〔2017〕6号文件下发,有效推动了村(社区)老年学校创建示范校活动的步伐。
最后就是要善于运用典型带动加激励推动。舒城县在抓村(社区)老年学校规范化办学时,注重先培养典型、逐步推广。我们于2007、2011、2013、2017先后四次召开全县发展村(社区)老年学校现场会、积极鼓励支持典型单位率先发展,号召大家学习先进、加快推进。县老教委手中握有40个先进典型,分布在全县21个乡镇和开发区,它们都比较好地发挥了标杆和辐射作用。我们在抓典型的同时,又狠抓创建示范校活动,促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从2002年至今,共开展七个批次的全县创建示范校评选活动,其中2012年以后的5次评选是从县直、乡镇延伸到村(社区)。在目前全县的54所省、市、县三级示范校中,有38所是村(社区)校,占70.3%。同时,全县308所村(社区)老年学校中有12%被评为县级示范校,有力推动了全县村(社区)老年学校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办学质量再上一层楼。
总之,我们要把办好村(社区)基层老年学校放在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置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总盘子中。着眼于农村老年人中的大多数,以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和有利于发挥其老有所为作用为办学目标,始终坚持教学管理规范化。只要头脑里经常想着“干”字,心中牢记着“实”字,行动上追求“效”字,最后必然能结出好的“果”子。
河北邢台老年大学 王桂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