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20-06-02□汪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老年人基层农村

□汪 静

一、老龄化国情下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意义

中国是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达到顶峰。“人口众多、结构老化”是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基础,是我们新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为了增强全社会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全国老龄办、中组部、中宣部等14个部门联合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打造积极老龄观。“老人安则天下安”,积极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比较高,而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度的关键是发展老年教育。我国的老年教育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不断蓬勃发展,取得了斐然成绩;但老年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覆盖面不够广泛,尤其是农村老年教育质量尚不过关。作为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大国,农村的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这三个重要指标都高于城市,老龄化城乡倒置。基于这一现状,决定了老年教育解决存量的切入点要定位在基层,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农村建设滞后直接导致众多老年人精神生活贫乏,这也要求老年教育应该立足基层,面向农村,服务当地普通老年人,为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生活掌控和社会参与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和活动平台,努力通过农村老年教育提升整体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并最终推进积极老龄化社会的构建和实现。

二、现阶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面临的困难

(一)客观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缓慢,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不平衡,并影响老年教育也呈现出城乡不平衡状态。另外一些历史原因造成我国老年教育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离退休干部的老年教育为主的,老年教育政策的受益群体主要是城市、相对低龄、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年人群体,教育对象还没有完全扩及农村老人。加之农村老年教育供给单一,仅以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办学经费极其有限,市场化水平、专业化程度、社会参与度都不高,大部分农村没有办学场所,更没有稳定的办学队伍。

(二)主观因素的影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的熟人社会在解体,农村家庭对老年教育认可度不高,支持家里老人上老年学校的不多。而且,农村老年人经济贫困、地位边缘、生活孤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特别是高龄老人,多是文盲半文盲,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自身对多元化养老也不明所以,觉得老了再学习亲戚朋友会不理解,所以宁愿选择蹲墙根、聊天瞎侃、赌博打牌,以排解心灵的空虚寂寞,老年教育还没有在农村形成风尚。

三、关于加强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上下”同步,以大平衡格局引领农村老年教育发展

上层要注重政策倾斜,布好一盘棋。各级要不断提高对发展农村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推动发展”和“促进公平”作为解决农村老年教育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老年教育的统一领导,将老年教育规划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指导思想、制度设计、政策制定、经费投入、力量配备等多个工作环节上实现重点转移,力促基层老年学校先上马、再求发展。针对老年教育资金缺口较大的实际,可以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与公益捐赠的形式,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养老机构、个人等加大对基层老年教育的投入,实行“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老年教育的浓厚氛围,增强其发展动力和后劲。

基层要把握政策落实,发挥能动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为老年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基层老年学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推进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及一系列国家、省、市出台的相关文件,把政策学透吃准。基层党政负责人、分管领导要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切实担当,主动作为,打通落实到位的“最后一公里”,让老年教育在农村生根开花。注重依靠基层老年学校校长发力。他们多是当地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同志,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奉献精神和很广的人脉资源,是基层老年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增强办好基层老年教育的信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展现老年人为老年人工作、服务的事业情怀和人生价值。

(二)“内外”兼修,以大发展理念创新农村老年教育发展

合理设置课程,增强农村老年教育吸引力。农村老年教育追求的不应该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和草根教育,这就要求农村老年教育在设置课程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而定。倡导老年学校根据所处的区位环境、办学优势,办出自己的品牌,让地方特色文化通过特色课程的开设得到传承和发扬。开设一些和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知识课,比如说庄稼病虫害防治、果树的种植、家禽养殖技术等,以较强的实用性,让农村老人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与时俱进增设必要的身体心理健康课,帮助农村老年人正确认识生命价值,提高他们照顾自己的能力,减轻家庭养老负担。课堂讲授要简单灵活,鼓励互动,鼓励实践。利用农闲时节举办一些学习园地或者乡村舞台,用讲故事演小品、跳舞唱歌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农村老年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充分利用资源,扩大农村老年教育覆盖面。基层办学要坚持以人为本,降低上学门槛,采取“老年中学”甚至“老年小学”的招生办法;坚持就近就便入学,把学校或教学点办在老年群体相对集中的区域,尽可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进一步体现老年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公益性,让更多的社会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善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中的资金、设施、场地、人员、活动等一切可以为老年学校利用的资源,乡镇老年学校因客观原因不能选址新建或原址扩建校舍的,可思考“合作办学”“调剂余缺”等形式解决校舍问题。据调研,我市一些基层办学形式就很有实效,比如:结合文化站去办,站校合一,资源共享。乡镇政府所在村的教学点结合乡镇老年学校去办,以乡带村,统分结合,偏远的村则可以在养老院或村部设立老年活动室。再者,注重开设“移动课堂”,办好远程教育,利用大数据技术,弥补基层办学条件限制,畅通基层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渠道,切实提高整个地区的老年教育覆盖面。同时,由于基层条件有限,除了市、县(区)老年大学集聚的教育资源要多向农村辐射之外,基层老年学校之间还可以探讨跨区域、跨学校的联合教研组,走出去、请进来,共享教师和教研资源,推动农村老年教育纵深发展。

(三)“点面”结合,以大服务意识推动农村老年教育发展

农村老年教育要为提升农村老年人幸福感而奋斗。现在,仍有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低下,他们的经济来源大部分依靠子女的供养,加之基层医疗条件有限,很多人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劳作之后在晚年疾病缠身,无暇兼顾精神追求。而且现代化的大众媒体传播的多是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生活投影,与农村老人关系不大,使他们的社会存在感、参与感几近为零,更谈不上获得感、幸福感了。农村老年教育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力依托,把普通老人、留守老人、丧偶老人都聚集起来,大家一起交流沟通,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化课、技能课,身体较好的可以打打球、唱唱戏,消除孤独感。基层老年教育,为的不仅仅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还要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不断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上下功夫,增加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内容,不定期组织有能力的老年人做乡村志愿者,通过反哺社会,让农村老年群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村老年教育要为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而助力。以六安市为例,截至2018年底,贫困人口8.9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4.24万余人,占47.25%,农村贫困老年人为全市贫困人口的主要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全国农村贫困老年人在贫困人口中比重也将进一步加大。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贫困内涵的理解局限于物质方面而忽视了农村老年人的心理贫困。要通过在农村发展老年教育来加强农村“孝德”文化建设,营造尊老养老爱老社会风气,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以精神脱贫促物质脱贫,取得“双脱贫”实效,让老年教育在支持新农村建设大局、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全面小康路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老年人基层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