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热传导的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研究

2020-06-02朱世昕林志春

关键词:传热系数所求厚度

朱世昕 ,林志春 ,李 笑 ,郭 浩

(1.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1 问题重述

在高温环境下作业时,工作人员需穿着专用服装以避免灼伤。这种专用服装它由三层织物材料构成,分别是与外界环境接触的I 层,衣服内部从外到里的II、III 层,以及III 层与皮肤之间的IV 层空隙。设计专用服装时,为了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将体内温度控制在37 ℃的假人放置在实验室的高温环境中实验,测量并记录假人皮肤外侧的温度,并建立数学模型。

问题:

(1)专用服装材料的某些参数值已给出,对环境温度为75 ℃、II 层厚度为6 mm、IV 层厚度为5 mm、工作时间为90 分钟的情形开展实验,测量得到假人皮肤外侧的温度。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温度分布,并生成温度分布的Excel文件;

(2)当环境温度为65 ℃、IV层的厚度为5.5 mm时,确定II 层的最优厚度,确保工作60分钟时,假人皮肤外侧温度不超过47 ℃,且超过44 ℃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3)当环境温度为80 ℃时,确定II 层和IV 层的最优厚度,确保工作30 分钟时,假人皮肤外侧温度不超过47 ℃,且超过44 ℃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2 模型建立与求解

2.1 问题1的分析与求解

2.1.1 对假人皮肤外侧温度的测量数据分析

在假人外侧皮肤温度测量实验中,假人皮肤温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在所给实验数据中,记录下假人皮肤外侧以秒为单位,在5 400 秒的温度变化情况,并用MATLAB 拟合出温度时间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温度时间图

可以看到,28分钟后的温度几乎是稳定的,所以需要对数据采取抽样处理的方法进行处理。

2.1.2 对数据抽样分析

经研究,将数据每隔60 秒抽取一个温度测量值,并将每个时刻的对应温度值统计出来,整理成Excel表格,见表1。

表1 温度分布表

利用SPSS 对抽样数据建立温度曲线模型,所得温度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温度变化曲线

建模过程中其模型统计及参数评估,见表2。

表2 模型统计及参数评估

2.1.3 利用SPSS拟合得数学模型

所建立模型为:

2.1.4 模型检验

在Excel表中代入模型,得到对应时刻的温度,以及模型所求温度与实际试验温度的差值,见表3。

表3 假人皮肤外侧的测量温度和模型所求温度

2.2 问题2的分析与求解

热量传递是个复杂过程,可分解为三种不同的方式: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在问题中主要考虑导热和对流这两种传热方式,来探讨在高温作业服的热量传递过程。

热力学第二定律中指出,在温度差存在的情况下,热量总是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如图3所示。

图3 服装任意一层的截面示意图

其中δ为厚度,A为表面积,tw1和tw2分别为两个表面温度,且假设tw1>tw2。那么在单位时间内从表面1到表面2的热流量Φ和材料两侧的温差Δt=tw1-tw2与热流方向和材料表面积A是成正比的,与平板的厚度δ是成反比的,即[1]: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为

2.2.1 求最优解模型

由能量守恒定律,物体内的任一微元体的热平衡式[1]:

热阻串联,如图4所示。

图4 热阻串联图

在图4 所示的热阻串联环境中,由热平衡式得出下列不等式(忽略内热源产热)

利用数学软件Matlab 得出第二层厚度的边界解为-11.162 795 34mm(排除)与1.067 574 32 mm,即解出第二层厚度最优解为1.067 574 32 mm。

2.2.2 检验模型

根据第一思路分析,最大的阻碍就是关于总传热系数的h求解,因此检验模型的第一步是求解h,对h的求解是建立在问题一的条件下的,并且假设总传热系数是1 个定值,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下面我们分两步进行建模,在第三步中对最优解模型结论进行检验。

第一步:

将热流量密度作为中间桥梁列出热阻(关于所求厚度的函数)与总传热系数h之间的关系式[2-3]:

(1)对于式(6)第一式的右侧,文献[2]中围岩导热过程分析中,将高斯误差函数和人体与空气对流相关知识结合,进而得到式(6)的第一式右侧;

(2)为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方程中的t5取自附件一中工作时间内的加权平均温度tˉ=46.77℃,时间τ取附件一中的加权平均值τˉ=3236s(注:根据问题一中得到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知分界时间为1680s,将时间以及温度分为两段,得以两段的权比为14:45,得出时间温度的加权平均值),然后利用数学软件Matlab直接求得:

h≈0.0020984W/(m2∙C)。

第二步:

将问题情境牵引回问题2中,根据思路一中“前后夹击”的方法,第四层的温度当成所求量t4,再根据由外至内以及由内至外,两面“夹击”求得t4。建立的方程是将外三层看成一个整体下进行的,依旧是以热流量密度q为中间桥梁,利用傅里叶定律以及热流量密度的定义将问题条件得出关系式:

其中:t5|τ=60min=47℃,Δt5=47℃-44℃,Δτ=5 min。

第三步:

代值反解出t4,判断其是否违背客观现实。将第一步中求出的近似总传热系数与最优解模型得到的最优厚度σ2(涉及到的σ均以mm 为单位)代入式(7)中,反解出第四层的气体温度大约是48.60℃,由第四层跟人体之间的对流导热致使人体温度最高达到47℃的原理反推出第四层气体温度相差不大,并且这个结果与客观事实虽然有着一些差距,但误差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也就是说,通过最优解模型得出的第二层的最优厚度是相对正确的。

2.3 问题3的分析与求解

问题3 与问题2 属同类问题,只是要确定的最优解变成了两个,为将问题3 的求解过程简化,直接利用问题2的求解过程。

将问题3转为线性规划问题[4-7],最后利用数学软件直接得出所求两个最优厚度。

将式(5)进行扩充得到:

3 模型评价

3.1 模型优点

问题1的模型充分依据附件所给的假人体表温度数据,利用MATLAB和SPSS软件拟合出符合已给数据的曲线,该曲线R方为0.991,这说明拟合曲线跟实际数据拟合程度较高,体现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问题2的模型以热能量守恒为基础,可较合理的求解出在特定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后人体表面的温度,运用热能量守恒定律极大地在运算复杂度上降到了最低,避免了其他模型的繁复的计算。

问题3 与问题2 使用相同原理,因此可以得出第二层材料厚度与第四层材料厚度的函数关系式,通过线性规划求出两个最优解。

3.2 模型缺点

因为存在多种热传递方式,其中热辐射对实验影响过多,为简化问题,将这一因素舍去,导致建立的模型跟实际误差相对较大,再者对于材料表面积上的差异,将所有层面的表面积近似看成人体表面积,因此模型存在的误差会继续变大。

猜你喜欢

传热系数所求厚度
穿条式隔热型材隔热条位置对幕墙框传热系数的影响
大厚度填土场地勘察方法探讨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与HRCT支气管壁厚度的相关性
大厚度SA-516M Gr.485钢立焊位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所 求
诗要有温度,有厚度
夏热冬冷地区节能公共建筑墙体热桥效应影响研究
——以嘉兴市为例
流速及传热温差对换热器传热系数的影响
海水淡化减温减压系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