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导引头平台底座拓扑优化设计*
2020-06-02洪文鹏孟祥福江乐果
洪文鹏,孟祥福,李 欢,陈 珂,江乐果
(1.陆军装备部驻南京地区军事代表局驻上海地区第三军事代表室·上海·201109;2.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上海·201109;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红外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上海·201109)
0 引 言
红外制导武器因制导精度高、抗干扰穿透烟雾能力强、隐蔽性和效费比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侦察作战中[1]。红外导引头是红外制导武器的“眼睛”,它通常由光学探测组件、框架伺服机构、电路组合及结构件等组成,起到搜索、截获和跟踪目标的作用。平台底座作为框架伺服机构的重要零件,支撑着轴系零件和光学探测组件,其动静态特性和承载比直接影响红外导引头整体性能,因而必须对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2-5]。
结构优化设计是在给定约束条件下,综合考虑结构的性能、材料及加工工艺等约束条件,按某种目标(如质量最小、成本最低、刚度最大等)求出最好的设计方案。按照设计变量的类型,结构优化设计可分为尺寸优化设计、形状优化设计和拓扑优化设计。虽然尺寸优化和形状优化起步比较早、技术较成熟,但产品在结构布局已定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对产品的更改程度就会受限,达不到理想的优化效果。而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是在结构概念设计过程中,在给定设计目标和约束的情况下寻求最优的结构方案[6],它的主要思想是在给定的设计区域内寻求最优材料的分布。所以在结构的设计和优化过程中,拓扑优化比其它优化方法更灵活、效率更高且实际应用价值更高[7-8]。
随着航空航天、国防工业、汽车、现代医学以及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人们对产品性能和轻量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拓扑优化技术得到了飞速的进步。例如焦洪宇等人对桥式起重机箱型主梁周期性拓扑优化设计[9],刘成颖等人对面向机床整机动态性能的立柱结构优化设计研究[10],张志飞等人对面向多目标的汽车悬架控制臂拓扑优化研究[11]。文中将拓扑优化技术应用到红外导引头平台底座结构设计中,以平台底座轻量化为设计目标,以不降低平台底座刚度和基频为约束条件,获得了平台底座最佳的拓扑形式。
1 拓扑优化理论
拓扑优化是一种根据给定的负载情况、约束条件和性能指标,在给定的区域内对材料分布进行优化的数学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在指定的可优化区域内找到材料的最佳分布,使结构的各项指标达到最合理的分配。目前比较成熟的优化方法有均匀化法、渐近结构法、变密度法等。其中,变密度法被广泛应用到拓扑优化设计中,成为工程设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很多大型CAE软件都已开发出基于变密度法的拓扑优化模块[12],文中将采用此方法进行拓扑优化设计。变密度法的提出是Mlejnek等人早期根据均匀化方法创造的。大致思路为:根据经验建立一个公式,用以确定每个单元的弹性模量与密度之间假定的函数关系,将材料的相对密度看成设计变量,实现结构的拓扑优化。为了方便去除多余的密度材料,将连续变量等价成无数个离散变量,使得其单元密度更好地趋近0~1的两端。在优化过程中,除了定义设计变量外,还要定义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通常将结构柔度最小化定义为目标函数,将结构轻量化及节点应变量定义为约束条件,其变密度法拓扑优化数学模型[13]为
(1)
式中:ρ为相对密度,是设计变量;n为设计域中有限单元个数;C(ρ)为目标函数,表示结构的柔顺度;K为结构的总体刚度矩阵;U为结构的总体位移向量;F为结构所受的载荷向量;u为某一个节点的变型量;a为位移约束值;V为结构优化后的体积;vi为结构单元体积;ρ0为给定材料用量比率;v0为初始结构体积;V*为体积上限;ρmin为最小相对密度。
文中拓扑优化的流程为:(1)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划分;(2)受力分析、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3)优化结果;(4)结构与工程分析。
2 基于有限元的平台底座拓扑优化设计
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划分
平台底座底面与后部结构连接,上部立面的轴承安装孔安装偏航轴系,整个零件要有很高的结构刚度,同时需满足轻量化的要求。建立平台底座的原始模型如图1所示。
对原始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拓扑优化设计对网格的数量不敏感。为提高计算效率,对有限元模型网格数量进行控制,同时调整收敛情况,选取四面体网格进行网格划分,共划分5380个单元,11360个节点。
图1 平台底座初始有限元模型
2.2 受力分析、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
底座受力主要来源于光学探测组件和轴系零件等的过载载荷。底座承载的质量为984 g,对于沿导弹方向的力与导弹过载程度有关,按照15g的过载试验要求,可得最危险工况的受力为148 N,其余两个方向的受力为9.84 N。材料选择铝合金,底座底面与后部结构通过螺钉连接,其安装面的六个自由度全部约束。
2.3 优化结果
利用求解器进行求解,得到了底座拓扑优化后的密度分布图,如图2所示。其中红色为密度值接近零的区域,即材料去除的区域,灰色为材料需要保留的区域。根据分析结果可见,底座上面两个轴承孔位置附近的材料保留较多,而前后的材料保留较少,这说明轴承孔位置附近受载荷力较大,与力学原理相符。
图2 底座拓扑优化后的密度分布图
3 结构与工程分析
根据拓扑优化的结果,对底座结构进行了重新建模。去除红色区域并使形状规则,在产品的尖锐边角处增加圆角结构。最终,底座拓扑优化后的三维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底座拓扑优化后的三维模型
3.1 结构静力学分析
根据受力分析的结果,分别对底座上部轴承安装孔施加三个方向的静力。其中X、Y方向施加9.84 N,Z方向施加148 N,底座优化前后位移变形对比如图4所示。从结果中可以看出,X和Y方向的形变为亚微米级,优化前后变化小,对整机性能影响不大。Z方向的形变相对较大,其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见,底座经拓扑优化后,质量由0.19 kg降至0.14 kg,减小了26.3%;最大变形量由2.6 μm降至2.4 μm,减小了7.6%;最大应力基本不变。可见,经拓扑优化后的底座实现了材料的最优分布,轻量化的同时结构静刚度有所提高,有利于红外导引头整机性能的提升。
(a)X方向优化前
(b)X方向优化后
(c)Y方向优化前
(d)Y方向优化后
(e)Z方向优化前
(f)Z方向优化后
表1 Z方向静力学分析结果对比
3.2 结构模态分析
模态分析是为了验证底座的动态特性,所以分别提取了结构优化前后的前三阶固有频率,结果如表2所示。各阶频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基频由1432 Hz提高到1591 Hz,提高了11%,使整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带宽上限得到提高。
表2 优化前后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4 试验验证
优化后的底座安装到产品中,然后将产品固定到专用工装上,通过专用工装与振动台刚性连接。将传感器分别粘在振动平台和离产品较近的工装上,进行随机振动和半正弦冲击试验。振动的功率谱密度最大值为0.05g2/Hz,频段为20~2500 Hz,振动试验曲线图如图5所示。试验过程中观测产品输出的图像和视频信号,产品工作正常,图像输出清晰,可以稳定跟踪目标。试验后复测产品性能,各项指标均与试验前一致。检查产品结构,无连接松动和结构损伤,说明平台底座动态刚度满足使用要求。
图5 振动试验曲线
5 结 论
通过对比优化前后平台底座的静态和模态结果,得到结论如下:①经拓扑优化后平台底座的静态特性变化为,质量由0.19 kg降至0.14 kg,减小了26.3%;最大变形量由2.6 μm降至2.4 μm,减小了7.6%;最大应力基本不变;②经拓扑优化后平台底座的动态特性变化为,基频由1432 Hz提高到1591 Hz,提高了11%。
研究结果表明,经拓扑优化后的平台底座,实现了轻量化的目标,结构更趋合理,同时静刚度和基频也有所提高。该方法也可应用到其它产品零件的优化设计中,将大大提高工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