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古文阅读尽显时代风流

2020-06-01柳福文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0年12期
关键词:李密何谓古文

柳福文

古文学习是道铁门槛。中学生大多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乃“三怕”之首,是块硬骨头。但丢弃了文言阅读,就是丢弃了古代文化;丢弃了古代文化,就等于丢弃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因此,文言教材有增无减,而且难度明显上升,中、高考古文阅读题更是花样迭出。如何让古文阅读充满兴趣、与时俱进、焕发生机呢?一篇古文就是一笔历史遗产,面对它,有所继承,才会有所感恩;一篇古文就是一幅旧画,摹效它,有所创新,才会有所进步。反之,没有发现、继承、创新的古文阅读,只会味同嚼蜡,而且僵化思想,禁锢灵魂,扼杀智慧,实为无效阅读。下面介绍三部曲,与古文跳舞,与古人对话,古文新读,尽显时代风流!

第一部:

蝶儿寻花曲——通读,发现新知识

“留连戏蝶时时舞”,是因为蝶儿们惊喜地发现了奇异的鲜花。读古文要有一双敏捷而锋利的眼睛,通过通读发现新知识——生字、新词、特殊句式及特别文体。生字如生僻字、通假字等;新词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虚词妙用等;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否定句、固定句式等;特别文体如骈体文、铭文、碑文、祭文、奏疏等。这些是古文的“古怪点”,也是中、高考的“必考点”,更是战胜古文的“制高点”,务必注意。

第二部:

莺儿赏花曲——精读,继承真养料

“自在娇莺恰恰啼”,是因为莺儿们春心勃发,花心正浓,乐享芬芳。读古文要追美求善,方可滋养身心。因此,美点必须精读。何为美点?“情人眼里出西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古文欣赏的极致。对立意、构思、主要段落、关键句子、表现手法等,均应在精读的基础上,加以探究,推敲何处当继承,何处当怀疑,何处当修补。尤其是关于感恩、忠孝、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审美观的地方,更应当深入探究,勇于辩论,如百鸟争鸣,“自在娇莺恰恰啼”“红杏枝头春意闹”。怀疑是为了更好地繼承,争鸣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如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的感恩与忠孝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古今不计其数的读者。文章用事实说话,以真情动人,应当继承。可深入探究起来,就会发现事实不清,“忠”情可疑。感恩祖母或许是个掩人耳目的漂亮借口,“圣朝以孝治天下”更可能是个瞒天过海的绝妙幌子。首先,从本文内容上看,有漏洞。文中先有“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说明没有妻儿,十分可怜,可后有“臣密今年四十又四”,这说明应有妻儿。人到中年,竟无妻儿,是何原因?未做交代。倘若离亡,何不明说?倘若明说,理不更足?倘若未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应娶妻生子伺候祖母啊!何必要亲自养老送终呢?尽孝的形式不是唯一的。创造条件忠君报国、光宗耀祖对祖母不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吗?读书人的大孝不就在此吗?况且,李密是前朝旧臣,既能在前朝做官,为何不能在新朝做官呢?虽祖母年事已高,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先尽孝后尽忠,合情合理,但忠孝两全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且国事大,家事小,李密本可鱼和熊掌兼而得之,却舍熊掌而取鱼,颇为蹊跷。其次,从时代背景上看。李密是前朝旧臣,虽文中说“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但心里很可能抱着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且晋武帝以阴谋夺取政权,狡诈多变,李密怕误入歧途,落入陷阱,须等待观望一段时日再作决定。综上所述,李密大孝何在?对新皇忠在哪里?感恩祖母可信,感恩新皇则存疑,或许李密保护自己才是真的吧!由此看来,古文名篇也有可疑可补可改之处!继承时要学会去伪存真,披沙拣金。

第三部:

花儿新生曲——品读,创造新成果

“领异标新二月花”二月花之所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是因为它脱胎换骨,领异标新。学古文的不仅只为了解古人,蹈袭前人,更是为了批判地继承,更好地创新,变“干花”为“新花”。“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陶行知曾言:“教育的完成在于创造,一切为了创造。”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韩愈倡导:“惟陈言之务去。”梁启超呐喊:“思想新而正,我手写我心。” 新课标要求“表达真情实感,有个性有创意。”只有自由开放,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文化才生生不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古文的思想性、艺术性都应“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具体说来,对古文的题目、立意、结构、文体、表达方式、表现技巧、遣词造句等,应当反复品读,最后结合现实需要、社会发展趋势、表达的最佳效果选择接受,批判继承,大胆创新。

1.古文的题目大都较为固化,例如《三都赋》《二京赋》《赤壁赋》等题可以考虑结合当下的题目,使之新颖独特,让人一见钟情。如《赤壁赋》可抓住主题、线索、关键词、主要描写对象,换一个既准确又新奇的题目,类似于《须臾与无穷》《赤壁夜思》《明月·长江·清风》《亦诵亦歌月风水 且哀且羡人地天》等。

2.古文的立意大都是替圣贤立言,离不开封建伦理道德,孔孟之道占主导地位,如:忠、孝、义等。品读时,应与新道德、新思想、新观念相比较,正确取舍,继承发展,要把封建社会的忠君爱国和现在的爱国爱民相区别,不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更不可食古不化。何谓大忠,何谓小忠;何谓愚忠,何谓智忠;何谓大孝,何谓小孝;何谓假孝,何谓不孝;何谓民族大义,何谓江湖义气,何谓哥们义气,均要具体分析,不可盲从。此外,隐逸遁世之作不止一二,品读时,更应因时因事辩证地分析,需有真知灼见,独树一帜,不可简单肢解,断章取义,更不可照搬资料,盲从权威。品读后,可以演讲、辩论等形式交流成果。

3.古文的结构由破题到结尾,往往思路雷同,古板呆滞,八股文尤甚。对其开头、过渡、结尾乃至段落顺序可做修改,使之异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如《滕王阁序》,开头两句“豫章旧郡,洪都新府”,交代地理位置,实为俗套,可改得起笔不凡,一鸣惊人,或设下悬念。有人改为:“旧郡龙虎争,新府凤凰仪。”起笔就突出了古今均是不凡之地,比原文含义更丰富,更吸人眼球。中间“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剪切后,稍做修补,可做序前小序。

4.古文的文体重视四平八稳,有的过分讲究格式的规范,如游记、书信、奏章、祭文、碑文等,阅读时应舍弃形式主义的东西,突出主体,品味精华,缩写课文。有的古文刻意追求句式的对称,例如骈体文等,品读后,可抓住核心观点,去掉累赘句子,舍弃套话假话,剔除无用字词,变换句式,充实内容,大胆改写。

5.古文的炼字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品读后,当有所卓见,敢于替换,哪怕是一字之师,岂不快哉!例子多多,此不赘举。

6.读后的感受不可烂在肚里,应用简评、对联、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只有读写结合,才能提高鉴赏水平,增强写作能力。如读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以首段后几句生动含情的描写为依据,为其书斋作如下几副对联:“最喜明月陪轩静,更爱清风伴书声”“清风小鸟带诗趣,明月桂影听书声”“轩小望明月足以长啸,书多对清风正好乐吟。”

总之,古文阅读的生命在于创新,欲生命之树常青,尽显时代风流,须靠阅读之智——创新阅读和创新写作。照以上三部曲“跳舞”,必能获得新发现,继承精华,推陈出新,做到“古董翻新品。”

猜你喜欢

李密何谓古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笑一笑 唱一唱
镜子里的白胡须
称象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选择
你来帮帮我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