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保持宁波制造战略定力
2020-06-01陈旭钦
陈旭钦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宁波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重大功能平台。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充满活力的经济是深植于宁波的城市基因。依托港口之利、开放之先、体制之活、民企之多,宁波走出了一条彰显中国特色、富含时代特征、具有宁波特质的制造强市发展道路。
创新,是激发宁波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宁波经济发展新引擎。目前,宁波已形成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新材料等8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甬江科创大走廊、海洋生态科技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宁波产业综合竞争力不过硬、新旧动能转换不充分、产业创新能力不够强、平台支撑能力不足、高端产业发展不足,还面临着土地、空间有限,能源、水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等问题。宁波现有的科研、人才等短板,制约产业创新的空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遭遇“卡脖子”现象突出。
产业结构升级不足存在路径依赖风险。20世纪80年代宁波制造曾经引以为傲的“四大件”——凤凰牌冰箱、天马牌电视机、春风牌收录机、飞行牌自行车,现在都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销声匿迹。若无法把握新一轮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无法培育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宁波制造就可能被锁定在产业链供应链的中低端。未来,宁波面临上海和杭州的“虹吸效应”将更加明显。加之城市首位度不高,中心城区能级未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导致宁波对优质人才、金融资本等要素的吸引力趋弱,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
进入新时代,宁波被国家赋予探路先行、探索创新的重大使命,构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十四五”时期,宁波将构建“先进制造业+国际贸易”双翼齐飞融合发展格局,以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和“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为抓手,全面拓展“陆、海、空、天、网”五维产业空间。
首先,要做好规划。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十四五”战略规划并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宁波要有全球化意识,以世界为师,向全世界学习先进经验。瞄准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生命健康、脑科学、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量子信息等领域产业规划,加速布局商业航天发射、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物联网、节能环保等产业。以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重塑“宁波制造”品牌优势。全力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高地,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大融合”。深入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延链补链强链,形成“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服务环境”的产业集群生态圈。
其次,要拉长长板。立足宁波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锻造一批撒手锏技术。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尤其要推进宁波本土技术就地产业化。新冠肺炎疫情初发时期,宁波筛选梳理出三批97项疫情防控新技术、新产品,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远程医疗、应急管理系统和软件开发等核心技术储备。其中不少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在全国乃至国际领先。宁波要积极推动本土技术的就地转化,尽快形成生命健康上下游产业集群。
第三,要补齐短板。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提升产业链水平、强化其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实现其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的过程。要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数字技术在供应链构建中的应用,积极搭建宁波本土供应链信息平台,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供应链各环节的应用,通过促进跨流程中上下游企业的高效连接,有效降低时间空间距离的成本,提升供应链的协同能力和生产效率,从而提升宁波产业链的竞争力。
第四,要优化发展环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和人才链,加快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產业体系。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现代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打造一支有开拓精神、前瞻眼光、国际视野、责任担当的宁波企业家队伍,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为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依托。
第五,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要“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今年9月,宁波被正式纳入浙江自贸区新片区,被赋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油气资源配置中心的新使命。宁波应抓住浙江自贸区扩区机遇,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油气洞库,全面提升油气储备能力。根据既定目标,浙江自贸区将在2030年实现1亿吨油品储备能力。宁波应与舟山、物产中大集团合作共建新型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着力提升能源金融保险、国际法律、人才和高端智库等专业服务供给水平,加快筹办中国开放论坛暨国际能源与金融峰会。通过构建“储运—加工—贸易—交易”核心产业链,为宁波在国际能源市场争取更多话语权。
“十四五”时期,在国家发展战略视角下,宁波只有把“先进制造业+国际贸易”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发扬“四知”宁波精神,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保持战略定力,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为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姚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