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效益的提升策略
2020-06-01朱丽琴
摘 要:散文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学体裁。如何提升这类文体教学的效益,是值得我们去实践和探索的。筆者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海上日出》一文,从合理的文本解读和合理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来谈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效益的提升策略问题。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 散文 文本解读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24
散文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学体裁。我国语文教学界所指的“散文”,含义似乎比“广义的散文”窄,又比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性的散文)宽,大致沿用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的界定,“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说明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纳入“说明文”“议论文”,主要是从文字的“生动性”着眼的,指“生动的说明文”“生动的议论文”,或者说,“具有文学意味”的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如有些报告、演讲词等,姑且称为“文学性的散文”。从教材现状来说,我国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绝大多数是“文学性的散文”。
我们的语文课,阅读教学占有相当的比重,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解决策略的。现有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教学的载体多为散文,散文教学教什么?散文教学怎么教?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如能妥善解决散文教学中存在的典型性问题,无疑是将会大大提升散文教学的效益。
提高散文教学成效的关键在哪里?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合理的文本解读和合理的教学策略。
一、合理的文本解读
解决散文教学的问题,提高散文教学成效关键,首先在于合理的文本解读。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建立在文学理论研究和文章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散文是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导文学体裁。另一方面,散文理论研究缺位,这是我们当下语文散文教学的困扰。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对合理的文本解读的认识。
(一)学生对“这一篇散文”的正确认识
1.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散文”的联系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散文,是“这一篇散文”,我们在数学、生物、政治等其他学科学习的课文一般只是用文字来阐述索要学习的内容或对象的。简言之,是学习内容的一种载体,并不是学习对象本身,但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更是学习对象本身。
我们语文教科书中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独特的文本,是任何其他媒介如电影、图片等不可取代的。学生在学习时,对这一篇的散文文本的阅读、理解、感受——包括文字背后隐藏的人文精神等感悟,对这篇散文的作者在表达和修辞中所显现的语文知识的理解,是通课本剧、演讲、图片演示等所不能取代的。“这一篇散文”本身就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对象。可以说,“这一篇散文”本身就涵盖了所有的学习任务,包括文字表面呈现的信息,也包括文字背后的情感、体悟及文法技巧等语文知识。
2.散文阅读教学,需要明确围绕“这一篇散文”
语文教学界所说的“文学性散文”,都有“外在的言说对象”,都是存在着或存在过的,但是散文同时也在营造世界。因为散文和小说不同,散文是作者带着主观视角的写实。清华园里的荷塘真实存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作者心中的一份独特的存在。《海上日出》中太阳、海水、云霞,也是巴金心中、笔下的独特的存在。
这种个性化的描写对象和描写方式,是“文学性散文”与报告、通讯等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散文中的描写对象,是个性化的对象,作者以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紧紧围绕着“这一篇散文”,作者写散文。是要与我们分享这种个性化的体验,我们作为读者要去阅读的正是作者的这种个性化描写。
(二)明确散文的阅读要领
笔者认为阅读散文比较适合抱着“分享”的心态去读。因为“分享”是建立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不是“占有”或“具有”,我们作为读者,不可能完全“代入”变成作者本人。我们阅读散文,是在参与作者的一种分享,是在认知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思。通过阅读散文,我们突破自身经验的不足,从而拓展和丰富对他人、对世界的人数、理解,进一步启迪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二、合理的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合理的教学策略需要立足于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关系来谈。教师需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认知下,再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才更有针对性。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
一般而言,一篇散文的教学时间为两个课时,首先要做的是合理分配每课时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散文教学目标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学生学习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个性化经验,进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二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散文,提升学生阅读散文的知识与能力,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部编版四下第16课《海上日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目标设定为疏通生字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了解太阳的形状、颜色、亮光变化,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与美丽,适时朗读技巧指导。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设定为回顾海上日出的景象,抓关键词,理解作者是按照事物变化的顺序、通过细致观察写出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的方法;迁移写法,尝试描写下雨时的场景;明确课时目标、合理分配好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1.整体感知,抓散文的主旨
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进而把握文章主旨,梳理出文章脉络。以《海上日出》为例,这是老舍先生年轻时写的一篇非常经典的写景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时、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在整体感知时,提示学生抓住“不同天气情况下”这条主线,就能清晰了解2、3 自然段是描写晴朗天气下的日出,第4自然段是描写薄云天气下的日出,第5自然段是描写厚云天气下的日出。从篇幅上也能看出,作者重点描写的是晴朗时日出变化景象,进一步明确作者是按照事物变化顺序重点描写晴朗天气下日出的奇妙情景。先让学生清楚这篇散文写了什么,把握了“这一篇散文”的主旨,即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将为后续学习“怎么写”打下基础。
2.潜心品读,体悟精妙的语言
优秀的散文作家遣词造句的能力很强,往往带给读者不一般的享受。他们能够用语言精准地捕捉精微的感觉和知觉,能够用语言贴切地传达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
例如《海上日出》描写晴天日出景象时有这样两句话:“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话虽不长,但有多处值得细细品读。 “重荷”一词学生较陌生,从字面意思“沉重的负担”再引申出此处写太阳上升得很不容易,还可以想象平常人们身上背负重担时的动作,指导朗读“一步一步”这四个字时连中有停,更显吃力。另外,“冲破”“跳出”这两个动词,感受到了太阳克服重重阻力,力量的积蓄直到最后瞬间“冲破”,很有力量感。
3.落实语文要素,发展学生语用能力
感受、体验、欣赏散文的情感美、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培养审美感知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最终还要落实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上。在散文《海上日出》中,作者巴金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通过细致的观察,运用拟人手法,准确用词,抓住了景物变化,再现了晴天海上日出的精彩片段,让我们不由地赞叹真是“伟大的奇观”!紧接着设计一个小练笔:如果要写下雨的场景,可以按照怎么的顺序呢?观看一个下雨的小视频,关注下雨前后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再借鉴课文,试着写出下雨场景的精彩。让学生充分体验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描写的方法,会使写景更有条理,更加生动具体。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海上日出》这篇经典散文后的一点思考。关于中小学教材中散文教学实践的研究在不断发展中,如何提高小学部编版教材中散文教学的成效,仍需我们不断去实践和研究。
(朱丽琴,任职于苏州高新区达善小学校,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