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热效应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0-06-01郑玉洁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

郑玉洁

摘 要:在教育心理学中,预热效应是指人们把因启动预热式学习而产生促进的心理效应现象。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进行教学。例如,在课下,通过设置导学案、参观博物馆和重视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等途径发挥预热效应;在课上,能够通过构建适宜预热效应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及采用预热式的导学模式教学发挥预热效应。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会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心理效应。

关键词:预热效应 历史 历史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2.056

历史本来就是一门非常独立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一个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同时,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也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社会主义理想、品质。在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心理效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预热效应在其中更是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历史教师如果能适当地安排一些预热活动,不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还能培育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对整体教学活动产生明显的、积极的影响。

一、预热效应的含义

为了使机器能更好地运行,提早给其通通电、加加热,因而发生预热效应,使机器更快更好地进行工作。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机器就不能很好地运行,效果也会差。运动员们在运动或竞赛前也一定要做好预热,进行热身,使身体每个部分的关节更加灵活,都处于很好的状态,为运动和比赛做好准备。人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样的,经过一些学习基础知识进行铺垫,可以实现预热效应。

在教育心理学中,人们把因启动预热式学习而产生促进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之为“预热效应”。

二、预热效应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预热效应在教育中主要有两个探讨的方向。一是在正式开始学习新知识前,对相关知识的回忆、对与新知识点相关的其余知识点的理解学习,都属于一种预热。在这里,用学习迁移理论也可以诠释预热效应,它属于一种正迁移,也是一种顺向迁移。

另一个值得强调的方向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大家交流意见和共同启发,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对原本不太关心的事会产生很大兴致,从而推动他们进行思考和学习,产生比较好的学习成效。这两个方向都显示了预热效应的应用。

(一)課堂前

1.设置导学案,培养学生的自学、预习能力

历史学科对知识点要求记忆性很强,预习是其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更是有不能替代的功能。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也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历史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置导学案,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熟悉学习内容,上课时就可以紧跟教师的讲解进度,抓住这节课的讲授重点,能更快速、更好地思考,学生历史课堂的听课效率也会明显提高。例如,在讲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前,教师设置一份导学案,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预习和自学。学生通过预习,会了解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时间、都城,以及三朝更替的前后顺序等基础知识,产生了一种预热效应,对课堂上教师讲的关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和“夏朝、商朝、西周灭亡的相同之处”这些重难点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2.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让参观博物馆成为历史预习的习惯

以文物为载体的博物馆教育资源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是学校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历史教学资源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合理开发、选择、利用博物馆资源,将参观博物馆有效融入历史教学,对学校开展好历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价值。

让学生到博物馆中去,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也为他们的课堂学习增加了储蓄和养分。博物馆里文物所提供的具体、形象的历史信息,能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历史。同时,在博物馆获得的知识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和思考,让他们想从课本上找到谜底,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也会更加端正。尤其是参观伟人或名士的纪念馆或旧居,能升华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这些都为课堂上的历史教学进行了充分的预热。

3.重视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

历史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重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是历史教学的要求,也是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而且由于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心灵健康,也有着良好的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安排,列出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例如,初一的学生可以阅读《二十六史故事》和《上下五千年》,初二的学生可以阅读《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初三的学生可以阅读《欧洲历史名人》和《两次世界大战》等,在周末或寒暑假都可以阅读。通过历史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感受历史,在上课的时候也会增加熟悉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历史阅读风气。

(二)课堂上

1.构建适合预热效应的课堂教学环境

历史学科学习的乐趣来自其内容本身的生动形象性,教师要利用学生求知进步的心理,乐于接触新鲜事物的特点,创设一个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信任的环境中敢于、乐于表现。同时,教师要以愉悦的心情肯定学生的见解,对于有争议的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预热,引领他们博采众长。

除了鼓励、肯定学生之外,教师同样可以利用丰富的历史音频资源来构造教学环境。例如在讲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时,教师可以播放贴合课文内容的视频,如《封神榜武王伐纣》或《哪吒》的片段。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快乐的体验,产生预热效应。

2.采用预热式的导学模式教学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个性化地获取了信息,所以在课上,他们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此时,教师应让学生进行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开展小组预热和全班预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次调整了自己课前预习时的看法,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学生的发言,师生共同整合本节课的焦点,对本课内容充分预热。

经过了课上的第一个环节预热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围绕焦点问题继续畅所欲言,细致剖析,把本节课的学习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进行精读重点,完成课上的第二次预热。例如,在讲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时,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对本节课夏朝的创建和“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等重点内容进行细读,感悟出国家的出现是一个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记号,进一步认识王朝兴与衰的共同原因和朝代更替规律。

然后是课堂上的第三次预热,这一环节是指解决了本课的内容和有关问题之后,学生会想了解更多的与课本相关的其他知识,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发散思维,找出知识的生长点,确定后续的学习点。同时,教师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连接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关于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这几节课文,依次体现了我国古代奴隶社會从开始至发展,再至鼎盛直至衰败瓦解的进程。只有注意到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前后贯通,才能促进学生对每节课的内容更好地了解和掌握。

总之,预热效应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预热效应的合理运用,不仅有利于历史教学的实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加他们学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更有利于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优秀品质的人。

历史课堂教学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一直在改变。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和行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推动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化。在历史课堂中善于利用心理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法,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会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心理效应。

参考文献:

[1] 高晓红《初中历史学习中预习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2] 吴果青《语文翻转课堂的心理效应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盛红满《“预热效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教育革新》2002年第4期。

[4] 孙昭君《浅析心理效应在雅思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超限效应”和“预热效应”为例》,《教师》2018年第20期。

[5] 朱小慈《心理效应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历史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新历史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