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隐形课程 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2020-06-01赵姗
赵姗
摘 要:在中小学思想教育中思想观念与知识内容具备高度统一的特点,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具有较大的启发作用。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进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理念,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成为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想要构建出优质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发挥价值,教师就应从隐性课程的设置入手。基于此,本文将对重视隐形课程,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
关键词:隐形课程 中小学 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9.055
隱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相反面,虽然教师部门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其在中小学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中的渗透面却较为广阔。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展,不仅能够推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更为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有效地挖掘教材中的信息,提升思想政治对学生的良性影响力,帮助学生树立起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推动学生的高尚的思想品质的构建。由此可见,对重视隐形课程 ,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综述如下。
一、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概述
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对立面,就显性课程而言,顾名思义是直观的能够看到的课程安排,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主体课程设置。而隐性课程则与之相反,是教育部门以及中小学学校没有明文规定,但却具有极高的存在价值的课程,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隐性课程的呈现形式而言,其与显性课程的呈现形式具有较大差异性,大多存在于校园环境的设计上、学校风气的营造上、学生集体的交际上等,拥有渗透性较强、潜在性较长、涵盖性较广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须以完备的时间和空间系统作为支撑才能够呈现出预期效果,而隐性课程作为对学生的价值性影响最为显著的课程之一,无疑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系统构建的关键部分。
二、隐性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隐性课程有利于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经验不足,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的目标设定多以基础性的内容为主,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建立起正确的认识等, 对学生当下的成长情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要实现中小学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仅仅依靠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对隐性课程教育的设置重视起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组建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中得到良好的启发,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对错。隐性课程有利于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作用。
2.隐性课程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培养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间的矛盾问题出现最为频繁的阶段,为教师的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的压力。经过分析与整合发现,造成中小学生间的矛盾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情感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大多受感性思维的驱使,时常出现情绪不受控制的情况,易与同学发生矛盾,不利于学的身心健康成长。而通过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展,则能够为学生创造出有效的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感受不同的情感,并清楚地认识到情绪的产生原因,从而逐步地掌握控制情绪的方式方法,学会约束自身的行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构建。
3 .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理性认识的发展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是驱动学生行为的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只有二者间构建出相辅相成的关系时才能够发挥最大化的效果,帮助学生在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时,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解决。但由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理性思维尚处于构建阶段,在学习与生活中受感性思维的驱使较多,进而在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时往往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是十分关键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身边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对外界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逐步地汲取经验,最终构建出理性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理性认识的发展。
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的具体方法
1.遵循主体性原则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理念的推出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教师以此为指导进行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力求为学生创设更为优质的学生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抵触心理转化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热爱心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尝试后,却未能呈现出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本在于多数教师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够全面,未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守主体性教育原则,进而导致教师实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并非真正意识上的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存在走形式、浮于表面的情况,极大地限制了隐性课程的应用价值。因此,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教师应对隐形课程的设置重视起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感受放在首要位置,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道德与法治训练环节,让隐性课程对学生发挥切实的引导价值,带给学生更多的良性影响。
2.遵循层次性原则
隐性课程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个分支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首先,从整体宏观分可以分为课内隐性课程与课外隐性课程。其次从细化的教学环节又可以分为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等。具有涉及面较为广阔,内容较为复杂的特点。而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对待事物的看法以及性格特点的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表现,进而又进一步地提升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系统化教育的不可控性,无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统一化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获得成长。因此,教师在制定道德与法治教育隐性课程系统时,应坚持层次性原则。例如:在学习《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时,依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课余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最为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挑战与提升,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隐性课程的设置仅仅依靠于教师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中小学校应重视隐形课程,积极优化道德与法治教育配置,并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入手积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切实地体验感受,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竞争意识,从而有效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隐形课程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时,学校可以开展以“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为主题的书法活动,在学校中宣传板上张贴报名海报,并安排各班设计不同特点的板报,营造出活跃的活动氛围,渲染出积极的活动气氛,使学生能够在环境的影响下踊跃地参与活动。在报名前学校还可以制定一定的班级荣誉获得规则,营造出竞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荣誉感,使学生能够更为认真地对待校园活动,为隐形课程在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的有效性提供推进的力量。
隐形课程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性,但其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德育素养的构建、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对此高度重视,加强隐形课程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让学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 吴晓波《浅谈民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对民办教育发展的影响》,《现代交际》2019年第4期。
[2] 李琤《文化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定位和作用》,《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
[3] 关嵩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研究与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以地方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背景》,《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