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
2020-06-01蔡振华
蔡振华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加强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引导。新时代小学教育还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基于内外部条件合理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以创新模式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质量。
關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模式 优化措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5.029
校本课程开发受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不同因素影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实现全面成长。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打造面向所有小学生的课程,可以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多样性与开放性,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一、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分析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方式。它融合了学校的自主办学理念,根据学校教育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创新,是充分的尊重学生学习需要与具体差异设置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学校资源和学生学习需要都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多样,既可以打造全新的课程,满足学生创新学习需要。也可以在现有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主题单元性质课程,拓宽国家课程的广度与深度,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体现开发特色课程单元,延伸课程领域,体现学科的特色,促进学校课程的变革,从而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素质教育的整体质量,解决传统教学的问题,达到个性化、实践性、高效率教学的效果。
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则
1.基础性原则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遵循基础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标在于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能力,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标不是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优化课程的内容,给所有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点是学校的教学活动,创新的指向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直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个性化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遵循个性化的原则,强调从小学办学特色出发,从促进学生成长的角度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成长遇到的困惑开发校本课程,构建一个潜移默化的开发机制,保证课程开发的周期性、阶段性与个性化特征。校本课程开发还要兼顾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需要。
3迁移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具有迁移性,校本课程应当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核心知识与技能,通过校本课程全面地提高学生综合技能,能够通过校本课程改善学校的常规教育,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质量,实现对正规课程的优化补充,从而保证校本课程的实用价值,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4.普及性原则
校本课程应当具有普及性,校本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它应当具有简明易学和易于理解的特征,适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校本课程与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校本课程实施的限制,并且获得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积极支持。
5.适度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具有适度性原则,课程创新需要量力而行,重视实效,课程创新能够根植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课程的实用价值,否则,仅表面的创新是无法为学生、教师解决负担的。还要优化课程改革的策略,拟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优化配置各种课程资源。
三、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1.课程供给的多元化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应当优化选择方式,从众多的课程项目中选择最有助于本校实施的课程项目和课程计划。首先,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合理的选择校本课程,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其次,尽可能地采用市场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式,扩大校本课程的选择余地,通过当前日渐完善的网络课程供给机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切实丰富校本课程资源的供给。第三,建立校本课程的评估标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进行动态监督,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现状,找准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把重点放在基础性课程开发上,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改革,适当的补充实践课程的内容。同时加强博识、励志等类型的课程,满足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课程需要,大力开发发展型课程,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对教材适当的改编
新时代还要提高课程改编能力,在现有课程框架内保留基本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与学习能力丰富课程内容。课程改编应当从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界定适当完善教材涉及不充分的内容。首先,课程改编主要就正式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保证适应当下的教学情境,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改编保证新的课程内容能够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惑。其次,还要对外国引进的课程内容进行本土化改造,加强外部课程资源的翻译,合理进行课程内容选择,优化课程内容组织体系,充分借鉴弥补学习资料的不足。第三,还要从各班级的教学情况出发,根据教学情况适当增加一些课程内容,以便于调动学生对新课程内容的积极性,保证改编的课程内容符合学生接受心理,符合教学情境的需要。
3.多学科课程的整合
课程整合是从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进行的优化改革。课程整合的重点在于超越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安排新型的学习活动,通过交叉课程或边缘课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开拓学生的学习实践,促进学生开展一系列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课程整合必须减少知识大量增加造成的负面影响,防止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应当把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开发课程时还要对跨学科课程的呈现时间进行仔细斟酌,构建多门课程较为广泛的联系,设计具体知识的实用情境,促进学生深入的把握课程学习。
4.合理补充现有课程
课程开发还可以采用课程补充的方式,随着小学生眼界的日渐开拓,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增加,不少学有余力的学生已经超出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教师还要从学生的实情出发,提高课程设置的选择性与灵活性,保证课程设置具有地方特色,能够根据学生差异开设具有地方性的课程。还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兴趣与地方经济情况完善教材,一方面,对国家的课程标准给予有效落实,另一方面,还要把多种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突出各小学校的课程特点。课程补充应当从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掌握技能的有效教学机会。
5.采用模块化方式
课程开发还要采用模块化的理念,采用独立开发的方式,重点围绕着某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课程开发,这种开发是具有创新性的课程开发,是对学科式课程活动的优化改革,主要满足学生的全面成长需要。民办小学校的课程开发应当把各种教材交织在一起,仅仅采用一种课程教材是不足以提高课程开发质量的。例如,小学校可以打破教材地域限制,进一步把北师大版、人教版、浙大版教材整合起来,根据小学生的成长需要适当的增减一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教材更加生动,教材的综合性更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需要。教师还要在模块化的理念下自编教材,丰富学科活动课程,把取得广泛认可教材融入教学实践。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较高的任务,不仅要求小学教师深谙新课程标准,了解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而且能够广泛的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程研究的力度,能够把握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融入多渠道收集的课程资源,适当补充现有课程资源的不中,进行多种课程内容的整合,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开发方式,大力进行现有教材内容的更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提高课程开发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常维国《校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术论坛》2017年第12期。
[2]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4期。
[3] 闫荣晖《我国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