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馆校结合”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李文雯
李文雯
摘要:近年来,博物馆已经从原来注重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教育职能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并越来越被行业和公众重视。2015年,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指导意见》,鼓励各地积极开展馆校结合,探索构建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馆校结合这一模式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支持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还需要对现行的模式进行完善,从而让馆校结合的教育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基于此,本文首先阐释了学校教育以及博物馆教育的基本内涵,其次对馆校结合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分析,接着根据我国馆校结合的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依据我国基本国情,探索能够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馆校结合”模式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学校;馆校结合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以课本为基础的正规教育,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内完成。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和普及性。在本文所提及的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以及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形成过渡的高中学校。之所以对学校教育进行这样的界定,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的“馆校结合”教育对学校有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国际上认为学校应当是属于“K-12”这一教育阶段[1]。同时由于我国的中小学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最为基础的地位,也是培养一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发展的思想、理念和观念对个人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样近年来在我国所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指出,应当重视中小学生在智力、体质以及思想品德方面的全方位发展,培养其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由此可见不论是为了推动整体国民素质的高速提升,还是促进个体的良好發展,中小学基础教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所指的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小学、初中、高中这类基础教育。
(二)博物馆教育
现在,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延伸。长期以来,“研究”被作为博物馆业务目的的首位。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通过了修订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新的博物馆定义将“教育”调整到博物馆业务目的首位,看似只是调整了语序,实际上强调了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博物馆的各项业务活动都应贯彻“教育”的目的。博物馆教育主要是基于藏品、博物馆场所和博物馆研究工作基础上的,以实物组成的陈列及其他辅助形式对观众进行的直观教育活动。博物馆是对公众进行终身教育的文化场所,它以丰富的藏品及其文化内涵吸引观众。在这里,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学习,寓教育于娱乐。因此,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终身性的、主动的、充满活力的、参与式的、富有创造精神的教育方式,与学校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博物馆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索,还能够辅助学生对学校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全方位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
二、馆校合作的类型及意义
(一)馆校合作的类型
一般而言,在我国馆校合作模式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参观讲解。各大中小学组织学生集体到博物馆参观相应的展览,这也是最为基础的馆校合作类型。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之中,博物馆讲解员、专家、志愿者甚至馆长,通过讲解带领学生揭开文物的神秘面纱,品鉴文物和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让学生能够通过参观活动收获丰富的知识。第二,流动展览。博物馆根据自身藏品和展览资源制作展览,并将展览送进中小学校园。第三,博物馆课程。当前的博物馆课程主要包含了两类形式,一类是博物馆将自身的特点与中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充分结合,进而开展相应的专题教育课程,较为典型的例子便是上海博物馆与当地中小学联合开展了“克拉克讲课活动”[2]。另一类则是与部分中小学联手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根据相关专题的主旨来设计出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专题课程,较为典型的例子便是国家博物馆与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合作开发的“博·悟之旅”课程。据了解,“博·悟之旅”课程占史家胡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十分之一,深受学生们欢迎。第四,教育读物。部分博物馆会给中小学学生提供适合其阅读的教育读物,这类教育读物形式多种多样,有博物馆自主编写的杂志书籍,也有关于博物馆的教育手册,甚至还包含了许多经典名著等。第五,教师培训。部分博物馆会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到相关的研习会,让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正确方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馆校合作意义
1.为素质教育提供一种新路径,同时丰富素质教育理论
当前,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逐渐被社会所重视。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很多博物馆也在不断进行积极的尝试,尤其是在青少年教育中,各地博物馆先后与青少年教育机构联合起来,创新传统青少年教育,为培养青少年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另外,自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以来,素质教育实施的实际情况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单纯的进行思辨,更要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创新,丰富我国现有的素质教育理论。
2.发挥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势,优势互补
博物馆教育、收藏和研究涉及的是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范围十分广泛,实物性、直观性和广博性是博物馆的三个基本特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主要是通过开发、展览多种教育资源来实现的。学校教育主要是按照教育部门的课程规划,根据一定的课程标准对青少年开展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比起来,博物馆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情境优势,有利于向青少年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教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课堂教育为主,相对固定的教材和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度实施,传统学校教育开始挖掘课外教育资源,虽然提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探究活动,但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升学压力仍然存在,所以导致一些学校存在“形式主义”,在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不落实,还是以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教学为主。基于此,博物馆与传统学校教育融合就成为打破这种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传统学校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大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
在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在基础教育事业中不断凸显。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育应当延伸到教材以外,合理开发并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对课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开发。课外教学资源与学校课内教学资源有机互补,博物馆资源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能够有效补充学校教育。依托博物馆丰富的资源,老师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和悠远的历史,让学生的视野超越学校围墙的限制,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但是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在博物馆资源开发中效率过低,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率也偏低,导致博物馆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没有做到有机融合,博物馆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博物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博物馆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实现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延伸作用,真正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
三、我国馆校合作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馆校合作发展现状
2014年9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公布一系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其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知行统一,并要求每个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个活动简称“四个一”活动。自 “四个一”活动实施以来,北京市教委和各学校积极响应,重视与博物馆的对接工作和活动落实,让学生有机会真正全身心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都相继开展了各种各样的馆校结合教育活动,在对中小学开展教育活动方面具备較为先进的经验,因此馆校结合体系显得相对较为完善。沈阳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及上海科技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在馆校合作方面有着较大的规模,相对较高的整体发展水平。在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合作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开发与实践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共50名,二等奖共400名,这是全国唯一一个馆校合作项目获得的奖项。但等级相对较低的博物馆或未有评估等级的大量博物馆虽然也开展了一定的教育活动,但大部分都是通过讲解这一形式来将相关知识文化普及给中小学生,形式显得较为单一,所收获的成效不佳,并不满足当前社会对馆校结合的基本要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博物馆主要采取了“走出去”以及“请进来”这两种方式来和中小学进行合作,进而开展相应的课程实践活动,但平均来看,每年开展的次数较少,无法对中小学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馆校合作所存在的问题
1.地区及各级博物馆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因此博物馆建设和发展水平也在地域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东部地区的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大城市如北上广深的博物馆资源明显优于中小城市。据相关数据统计,北京、广州、上海、江苏、山东和浙江这六个省份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就有33座,在全国一级博物馆资源中的占比高达33%;再看贵州、甘肃、新疆、西藏、宁夏和内蒙这六个省份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仅有7座,在全国的占比仅为7%。不难看出我国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建设发展不一样为博物馆资源带来的差异性。又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黑龙江省博物馆都属于国家一级博物馆,但是在中小学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每天都有相关的课程设置,但是黑龙江省博物馆的课程设置仅为一年十次左右,可见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地域上,不同的博物馆在教育活动数量设置和开展频率上都存在差异。另外,由于博物馆级别不同所带来的这种差异性更加明显。首先,一级博物馆与二级博物馆的机构设置相对完善,基本上都成立了专门的宣传部门负责与中小学学校教育的衔接事宜,但是三级博物馆或许多未有评估等级的博物馆在这场博弈中则表现出明显的资源不足问题,很多三级博物馆在开展中小学教育活动时最多也只是设置参观展览或者举办讲座这些活动,在教育形式上创新力度不够。而大部分非国有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的次数不多,尚处于摸索阶段。
2.馆校双方缺少沟通及人才缺失
当前,在我国博物馆中负责宣传教育的人员主要是博物馆讲解员,缺乏复合型的博物馆宣传教育人才,加上很多博物馆宣教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存在弊端,缺乏历史、考古、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背景,导致新时期下博物馆宣教工作难以满足博物馆发展的需求。高素质人才的稀缺逐渐成为制约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政策制度没有建立起博物馆高素质人才与学校教育中间的有效联系,高素质的博物馆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熟悉相关教育理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较为落后。正是由于复合型宣教人员的稀缺,导致我国博物馆在与学校教育衔接的过程中缺乏积极合作和探究,针对学生兴趣的博物馆教育课程设置不够,降低青少年参与博物馆教育的积极性[4]。
3.一些博物馆教育理念陈旧,未能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长期以来,一些博物馆的教育人员满足于以博物馆为主的自我输出,观众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有些博物馆直接将普通展览开放给学生,主动开发有特色的教育产品的积极性不高。在设计相应课程时,没有深入研究中小学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没有研究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活动形式方面,与学校的课堂教学没有明显区别。这样的课程无法满足学校辅助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增长知识、休闲放松、开阔眼界的要求,自然无法引起老师和学生的兴趣。
4.课程内容单一、缺乏连续性、系统性
有的博物馆与学校联合开展的课程实践活动,相关课程内容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个时期所开展的课程实践活动都有着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之间缺乏一定的连续性,这就导致了课程实践活动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类主题带有博物馆主观的意志,并未与中小学校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有机的结合,往往以自身馆藏资源的基本特性来对课程内容进行设置,内容不够连贯,无法让中小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全面、较为系统的认知,且无法对课题中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
四、促进我国馆校合作良好发展的策略
(一)政策及行政支持
关于馆校合作这一模式,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颁布了相应的文件,例如在教育部所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实验室、图书馆、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博物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6]。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了中小学应当通过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及校外活动之中。2015年,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把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机结合,增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针对性;坚持“机制创新”原则,以构建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使利用博物馆学习成为中小学校日常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能够看出,我国对于学校结合博物馆资源来开展相应的课程及教学活动表示高度的支持,但与此同时在相关政策之中并未对馆校结合中博物馆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具备的作用进行明确,也并未给馆校合作这一模式的良好发展提供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故而当前我国相关部门应当颁布相应的政策,来让博物馆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推动博物馆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引导越来越多博物馆和中小学进行深入合作,协同进行不同学科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让馆校合作这一模式能够有良好的政策予以指导[7]。同时学校管理部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之间应当加强与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教育行政体制之下,来自管理层面的支持较为匮乏,仅仅依靠博物馆或者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能够在二者之间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馆校之间缺乏合作的机遇与沟通的平台。在北京,目前一些社会机构已经参与到学校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中,但真正属于博物馆直接参与的还比较有限,现有的社会机构是否具有合格的教育资质和准确的文化解读与传播能力也令人担忧。故而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牵头作用,对博物馆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进行良好的协调,教育部门应当对政府部门所做出的行为表示充分的支持,这样一来才能够有效促进馆校结合模式的高速发展。
(二)馆校合作共同设置课程
馆校合作这一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限制因素便是双方对彼此专业领域的了解不多,跨专业、跨行业的研究水平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始终是一种相互独立、相互封闭的关系,博物馆长期以致力于自身专业领域的建设,以及设计与展览层面的相关研究,在设计与开发学校课程时欠缺一定的经验及能力,而学校在对博物馆所具备的教育资源进行利用时也很容易出现利用方式不当、利用效果较差这类问题。当下,除了政策推行的少量项目以外,博物馆和学校双方虽然都有合作的诉求,但是缺乏合作的机遇与沟通的平台。因此在馆校合作这一模式中,应当引入第三方研究人员或通过教委和政府部門,来将学校课程内容及目标与博物馆所具备的教育优势进行有机的结合,在馆校合作之间形成一种纽带,让博物馆与学校能够协同开展课程的设置,这样一来课程目标更为明确,课程内容能够适合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博物馆教育的相关需求。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入手:
1.制定博物馆教育课程目标
博物馆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时,双方首先应当明确博物馆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2014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力图把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程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机结合,增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针对性。通知要求按照“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改革目标,按照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4个学段层次精心设计研发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构建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体验 内容及评价标准。因此博物馆教育课程要充分研究国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寻找与本馆藏品和研究对象相结合的切入点,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和科学知识,策划以互动、体验为主的教育课程。课程应注重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的职能。
2.博物馆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博物馆与学校在共同开发与设计教育课程时,应当做好课程内容的选择,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中小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髓,并尝试化为自己所用,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技能,中小学校所选择的内容必然是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当前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学校中的知识无法迎合学生日益高涨的求知欲,故而馆校结合模式下所设置的课程内容应当确保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对这类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进行适当的拓展,并探寻到二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同时也要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当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8]。在学校课程中虽然具备一定的逻辑结构,但主要还是各类基本技能的传授,与实际生活难免有一定出入,故而馆校结合模式下所设置的课程内容应当让学生能够对社会进行初步的接触与了解,从而掌握能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相应技能,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为其营造出一个类似于社会生活的学习情境,这样一来才能够有效发挥博物馆所具备的社会效能。第三,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当充分符合博物馆的教育特征及学生的基本情况。馆校结合的本质还是博物馆与学校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出二者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在设置课程内容时也不能够过于注重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也应当符合博物馆的基本教育特征,让二者的功能能够得到较为平衡的发挥。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征、学习需求、兴趣爱好以及基本能力,为其来量身打造相应的课程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对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心理学研究揭示,对一个陌生事物仅凭听觉,其接受率为15%;仅凭视觉,接受率为25%,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其接受率可达到65%,大大超过二者之和。博物馆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体验,在进行馆校合作课程设计和开发时,要提倡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多实验、多总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收获知识和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理解。以上这些都应在对博物馆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为加以考虑。
(三)促进博物馆工作人员及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要想有效推动馆校合作的良好发展,就必须做好相关人才的建设。在馆校合作这一模式下,发挥教育作用的主体主要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以及中小学教师,故而应当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训教育。具体而言,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首先要在制度层面对教师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进行鼓励,以此来推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主要可以采取教师驻馆实习、参观博物馆、举行专题研讨会、专家讲座指导、工作坊以及新任教师入职培训这类方式,以此来让教师对博物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水平,让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到非正式的学习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完善。馆校合作这一模式不论是对中小学还是对博物馆来说都属于一种全新的尝试,要想促进这一模式的良好发展,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也应当对教育领域的相关专业技能及知识有所掌握[9]。例如在部分发达国家中,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往往都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学历相对较高,且在教育领域有一定的建树,同时不论何种规模的博物馆都建立了相应的公众教育部门以及教育服务部门,主要职能是策划与实施相应的教育活动。我国博物馆仅仅建立了对教育进行宣传的宣教部,但其中的宣教人员数量较为匮乏,且其知识储备以及专业能力都并不符合博物馆教育工作的相关标准。因此我国博物馆应当对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进行提升,并组织现有的工作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在让其掌握博物馆教育内容的同时,逐步提升其在教育领域方面的水平能力。
(四)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
在全球范围内,部分发达国家所实行的馆校结合模式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效,从这类国家的经验中能够得知,良好的评估体系及反馈机制是促进馆校结合模式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有效的评估能够让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宏观管理进行改良与优化时有足够的理论数据作为支撑,从而给馆校合作提供相应的发展意见,给出正确的发展方向。但在我国却并未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因此为了让馆校合作模式显得更为专业,保证这一模式能够顺利开展,我国必须构建一个较为健全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就本质而言,博物馆以及学校都归于公共机构这一范畴,馆校合作必须要依赖于政策制度以及专项资金方面的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就具备对馆校合作所取的的成效进行深入评定,以此来明确其所获得的社会收益[10]。同时馆校合作双方也应当定期评估自我发展情况以及教育成果,一般而言评估与反馈机制主要包含了评估对象、评估主体、评估方式、评估内容以及评估结果,馆校结合的评估对象自然是博物馆与学校;评估内容主要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在馆校合作中所获取的教育成果,包括学生感受、理解、情感、知识、态度、日常行为的变化以及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二是博物馆与学校所发挥的教育功能;评估主体应该包括来源于馆校合作具体参与者的自我评估, 还应包括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及大学等专业机构的专业评估;评估方式可以采取观察记录以及问卷调查;最后由相关政府部门及馆校自身对评估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深入分析。而反馈机制同样重要,博物館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身能够和家长以及博物馆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在开展馆校合作时,学生以及家长对馆校合作是否认可也是推动馆校合作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家长及学生是馆校合作模式的最终反馈人员,尤其是学生能够直观且真切地感受到馆校合作给自身生活及学习所带来的变化,所提出的反馈意见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能够给馆校合作的改良与优化方向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故而馆校合作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收获,高度重视家长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在取得学生和家长对馆校合作的支持和理解的同时,了解学生和家长对于教育方案的看法和意见,明确学生在馆校合作中需求,以人为本,通过反馈所得的问题,努力完善馆校合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才能使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场所,具备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职能。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所具备的教育职能日益突出,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给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服务的重要社会教育机构。在博物馆开展教育服务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群体,与学校相比博物馆所具备的教育及场所资源较为独特,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带给学生优质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当前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使利用博物馆学习成为中小学校日常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就意味着博物馆和中小学之间的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相关部门及人员加强馆校结合模式的应用,让学校以及博物馆所具备的教育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对馆校结合这一模式施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当前时代发展基本特点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够促进中小学生的良好发展,给国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从而推动国家的高速进步。
参考文献:
[1]刘丽,李晓丹,江雪.如何发挥自然博物馆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做好“馆校结合”[J].博物院,2020(01):89-94.
[2]张宁.自然博物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效果比较及思考[J].科技风,2020(07):228.
[3]马燕婷.高校校史博物馆面向港澳台人士的国情教育功能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校史博物馆为例[J].兰台内外,2020(06):20-21.
[4]周佳璐.浅谈儿童博物馆对儿童的教育意义及发展对策[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4):144-145.
[5]汪犁,王贞.博物馆非正式学习功能实现的陈展设计途径——以V&A博物馆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2(02):60-62.
[6]李文瑾.博物馆职业教育功能的衍生化研究[J].国际公关,2020(02):281.
[7]杨焱,高珊珊.从博物馆的临展举办谈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5):179-180.
[8]叶兆宁,杨冠楠,周建中.基于“大概念”的馆校结合STEM主题活动的设计剖析[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4(05):15-20+92.
[9]程丽娟. 浅析馆校结合在科普场馆的有效开展[N]. 科学导报,2019-09-17(B02).
[10]周丽娟. 馆校结合——助力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C].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技场馆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第十一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研究所,2019:23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