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萨克雷小说《名利场》中的反讽语言特色及表现手法
2020-06-01彭怀松
摘要:《名利场》是萨克雷的成名作。作者以一种现实的视角,对英国19世纪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并且其中的反讽语言是名利场的作品亮点。小说本身突出了西方资产阶级“上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趋炎附势、尔虞我诈,反映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名利场》的特定的反讽和幽默的艺术表现手法令读者实实在在了解到了名利场背后19世纪英国的社会面目,具有耐人寻味的反思特征。本文将重点对此进行分析,并领略作品深处对现实主义讽刺效果的精妙表现。
关键词:萨克雷小说;《名利场》;反讽语言特色;表现手法
一、《名利场》作品反映的社会背景
《名利场》取材于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妇女受到传统道德伦理的约束,并且在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国家经济的顶梁柱。各种富豪大贾狠狠剥削、压榨底层员工,成为社会的主宰,底层贫苦人民和上层资本家之间的地位对比,身份地位对比和生活对比愈发强烈。社会上人们的生活状态与追逐名利权势为主。而在這种时代背景下。女性是家庭的附属品,“家庭天使”的概念也逐渐刻画清晰。资本主义中产阶级是名利场中重点描绘的对象。并且作者本身就是19世纪英国的社会见证者。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之后,极度的母爱缺乏令萨克雷渴望得到母爱,在作品的创作中也将母爱写进了作品中。名利场的标题取源于英国十七世纪社会讽喻体小说《天路历程》。基于作者经历的生活实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会,将19世纪底层人民不敢说不敢做的事情,用反讽艺术表达的形式体现出来,《名利场》发人深省,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名利场》的反讽语言样式及特色
《名利场》最大的特色就是无处不在的反讽,其反讽艺术的使用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其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更是令反讽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和人物的鲜明性。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情景反讽。以《名利场》中艾米莉亚的一生命运为例进行分析,艾米莉亚是一个具有鲜明矛盾性的人物,都宾对她深情无比,但是她却对此漠然置之,乔治是她的偶像,艾米莉亚一生深爱乔治但是乔治出轨其他女人;她视莉蓓为一生挚友,但是莉蓓却嫉妒记恨艾米莉亚,但是艾米莉亚、乔治和莉蓓之间的三角恋关系,艾米莉亚却浑然不知。这错综复杂的人物结构,让故事更具可读性。其实在作品中,无论是乔治、艾米莉亚、都宾还是莉蓓,其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故事联系,但是人物之间的故事情节发展,却始终没有什么相交线,这是《名利场》非常出彩的创作手法。同时,人物的人生起伏描写得也非常出彩,艾米莉亚本是贵族,父亲离世令其从富家千金沦落为穷富人,但是作品结尾,艾米莉亚又成了富太太,为何如此,却是因为从来不待见艾米莉亚的公公、乔治的爸爸奥斯本,在描写和刻画中,将人物形象也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戏剧反讽。戏剧反讽是经常用于戏剧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名利场》中也有很多的应用,或者因为受《天路历程》的印象,在文中人物的刻画中,也产生了入木三分的效果。以艾米莉亚的“好闺蜜”莉蓓加为例,莉蓓加是一个嫉妒心、攀比心非常严重的妇女,但是莉蓓加本人没有察觉到这些事实,这就导致了莉蓓加身上更具有荒诞的人物色彩。如在莉蓓加和罗登私奔的桥段中,这在读者眼中看来,着实荒唐至极,但莉蓓加却不这么认为。还有一种是悲剧手法的戏剧反讽,艾米莉亚从始至终都是善良的、乖巧的,但是其却被自己深爱的丈夫、信任的闺蜜背叛,而艾米莉亚始终认为丈夫的至高无上、闺蜜是忠实可信的,而对于真正对她好的人——都宾,一直默默守护艾米莉亚,多年以后才察觉到:自己深爱的女人,心里一直没有他,最后暗淡退场,着实令人揪心且心疼。
(三)语言反讽。在《名利场》中,语言的反讽非常常见,并时刻以全知叙述者的视角进行评论和交流,这种“上帝视角”更能凸显出《名利场》中,语言刻画对故事整体架构的支撑。玛莎·克劳来曾经对莉蓓加说:“这些人里头谁比得上你的脑子,你的教养?......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认为你跟我完全平等。”直到莉蓓加和自己的兄弟私奔以后,玛莎·克劳来才发现,自己曾经给莉蓓加说的这些关于地位和人品的言论,却成为其“打脸”的最佳证明,玛莎·克劳来本质上还有深厚的资本主义上等人的傲慢,但是其又想表现出一种通达和开明的社会形象,这才让莉蓓加抓准软肋,让玛莎·克劳来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名利场》的表现手法及语言艺术魅力
《名利场》是英国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名利场》独特的写作手法也令这种反讽语言特色锦上添花。其主要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三种,这三种手法都能有效展现《名利场》的反讽语言艺术,第一种是全知的视角,通过局外人的引导,让读者更能明白《名利场》作品中的反讽,并引发其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深度感知;第二种就是第一人称叙事,多次出现“我”,注定《名利场》就是一部反讽特色浓厚的傀儡剧,作品中的我,讲述事情、评论事件,成为故事中人物的引线人。第三种是作品的介入性叙述,边叙述边议论,让文章更加画龙点睛,萨克雷本身也将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和读者一起评判情节的发展,让人不再感到作者的居高临下,而是在与读者的“互动”中,真切感受到萨克雷对整个故事的含义的表达,让文章更具有把读意味。缺少了这种写作手法,作品中萨克雷要表达的含蓄、痛苦,可能我们读者很难感受到,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让文章水乳交融,形成一个统一的故事整体。
结语
总而言之,萨克雷的《名利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讽艺术佳作,《名利场》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讽刺艺术。讽刺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表面上写故事人物的错综变化,实质上也是作者心中的呐喊。每个人都想逃离命运的束缚,社会的压迫,社会有太多的趋炎附势,人总是有太多的欲望和贪念,大家都是“受环境和时代宰制的普通人”,用这种反讽的手法格物致知,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宁蓓.英国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名利场》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2020,36(01):83-84.
[2]窦茹.萨克雷《名利场》中的反讽语言特色[J].语文建设,2015(21):32-33.
[3]朱婷.论萨克雷小说《名利场》中的讽刺表现手法[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23(06):159-160.
作者简介:
彭怀松(1964年-),男,汉族,江西景德镇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