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课堂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
2020-06-01李红英耿江涛
李红英 耿江涛
【摘 要】高职扩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高职院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要求极为紧迫。通过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双语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基于学者网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实践表明,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学者网
引言
高等教育普及和高职扩招给职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对高职院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要求更为紧迫和必要。
对分课堂(PAD CLASS, Presentation Assimilation Discussion)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形式上把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讲授,另一部分留给学生进行讨论,但核心理念则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吸收环节,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参与讨论。对分课堂强调内化过程,整合讲授法和讨论法,既保证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深度学习以及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适应智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课程背景与教学现状
课程背景:《双语C程序设计》课程是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州涉外学院”)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主干基础课,其任务是以双语授课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理解计算思维、了解目前计算机编程所运用的先进技术,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词汇,增强其适应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后续进行深入的程序设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现状:为提高专业竞争优势,广州涉外学院自2013年起即开始推行双语教学。在多年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中,不但采用借鉴国外高校基于讨论法及案例教学和PBL教学的团队合作教学模式,还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采用了循序渐进分阶段的双语授课模式,较好的解决了高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然而要真正解决高职学生学习的高阶认知及主动性的问题,则需要采取借助于学者网等智能云平台的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来加以解决。
2.学情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急剧下降,这些高职学生具有特定的学习情况。突出表现在:
(1)学习能力弱,学习受挫感强。高职学生的基础差,普遍在以往的学习中受过严重挫折,在学习中缺乏自信,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容易放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差,缺少学习动力,缺乏主动性。高职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差,学习惰性高,往往不愿主动获取知识,缺少学习的毅力和主动性。
(3)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高职学生基础弱,更愿意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索实践。
3.课程改革教学设计方案
《双语C程序设计》课程面向大一新生开设,14个教学周每周6学时共84学时,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如下:
3.1教材与课件
在双语教学非常关键的教材选择上,采用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教材《双语版C程序设计》(2017第2版),该教材使用中英文对照混排,方便学生熟悉相关概念和内容,减轻了学生入门和学习时的语言负担,同时也能很好的和国内现行的计算机教材体系衔接。此外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制作双语多媒体教学课件,适应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
3.2微课视频与教学活动资源
为适应智能时代学生个性化和泛在学习的特点,满足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外学习的需求,课程发布了169个教学资源,组织了145项教学活动。教学资源中微课视频126个,其中74个(占比59%)视频长度少于5分钟,最长的2个视频也在15分钟。145项教学活动中个人作业和小组任务有120项,专业词汇及客观测试21项。
3.3专业词汇与思维导图
专业词汇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场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课程依据GLAD的计算机专业英文词汇国际标准PVQC(Professional Vocabulary Quotient Credential)进行教学,并通过每周一测督促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词汇。此外,为方便学生构建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全课程和各章节的思维导图。
3.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的學习环节如下:
(1)讲授环节:教师先行精讲留白,通过充分而不过分的引导,搭建课程知识架构,但有意讲得不细致、不完整,留下课后学生思考的余地。
(2)独学环节: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各人理解,完成知识内化,形成成果。
(3)讨论环节: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带来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解决低层次问题,凝练高层次问题。再通过教师答疑,解决高层次问题。
采用这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对分课堂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此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的作业形式既包括对学习内容的知识梳理,以及传统形式的编程作业,还包含了反思性作业。另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强化过程性评估,对平时作业不批改对错,不细看内容,更强调独特的思考,鼓励创新。在学者网支持教学团队的课程平台上,更容易进行教学的过程性评估。
4.结语
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学生评价、问卷调查及同行观摩,可以看到,基于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使师生高效地沟通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泛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实际编程能力、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发展,真正的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丁丁,田媚,黄华.对分课堂教学法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03):56-58+80.
[2]陈爱民,盛昀瑶,赵建成.结合分层教学的对分课堂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11):54-56.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厅2019年度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019GKTSCX152);2.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校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SWZL2019008);3.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校级教研重点项目(2019JY01)。
作者简介:李红英(1966—),讲师,硕士,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华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课程研究,双语教学;
*通讯作者:耿江涛(1965-),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华文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研究方向:大数据应用技术,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