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音乐欣赏课教改刍议

2020-06-01张宏亮

音乐生活 2020年2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美的音乐

张宏亮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这一教学领域能够成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因为音乐鉴赏可以起到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音乐教学实践活动通过音乐鉴赏过程,才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又可以丰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个人音乐鉴赏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与音乐鉴赏教学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因为没有人是天生的鉴赏家。就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

1、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欣赏课上,学生提高音乐审美鉴赏力的关键是学会聆听。关于聆听,我们的许多先贤哲人都论述过中国文化的重要“听道”,如战国时的《文子》说过:“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聽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成。”我们由《文子》这段论述可知,一个人的聆听行为,与他的精神生活有关,听的目的不仅仅是娱耳乐心,而是达智成行。因此在古人看来,只听见物理的声音者是表面的听,是感官的“耳听”:能以心灵感应声音的艺术则是深入的、带情思的听,是“心听”,当然更进一层;能够超越声音作品本身去领悟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则是最高级的听,是“神听”,是听的最佳境界,才能听之深,知之明,行之成。而今,在音乐鉴赏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耳听”、“心听”、“神听”这种步步深入的聆听,仍然是上好音乐鉴赏课的关键。正如美国学者艾伦·科普兰所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通过倾听音乐我们可以辨别出不同的音乐体裁作品,是声乐、器乐、歌剧还是交响乐等等;通过倾听音乐,我们才可以体会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是欢乐的、悲伤的、雄壮的、愤怒的还是柔美的;通过倾听音乐,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再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这样才能提高音乐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听、反复听、对比听,学生积极的在集中精力的内心活动中聆听音乐,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使音乐深刻的精神内涵,深入到学生的内在世界中,提升学生对音乐美的分辨力和对音乐的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鉴赏力的基础。所以我们说聆听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人生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的教育任务与音乐美育教育达到完美统一的过程。因为音乐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真善美,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来在真善美的实践中有所作为。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广泛地聆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比较和鉴别的过程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达到音乐审美目的。

2、学习音乐知识是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提高音乐鉴赏力的基础。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它除了拥有给人带来各种情感变化的声响效果,其本身有着自身的思维逻辑、情感表现和意义。我们把构成音乐的声音要素与组织手段称之为“音乐语言”,或称为音乐表现要素,它包括旋律、和声、节奏、调式、调性、音区、音色、音质、音量、速度、力度、织体、曲式结构等等,这些音乐表现要素,正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的音乐知识。所以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学生理解“音乐语言”,掌握“音乐语言”,通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对音乐表现的各要素在听觉上作出音乐审美相应的分析与判断,这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也是造就音乐审美鉴赏能力的关键。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语言”往往只是某种精神风貌、情感状态的表现,并没有具体指向,也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和可塑性,给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在情感体验、形象思维等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联想空间。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并对所产生的联想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经验对不同音乐作品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和记忆。教师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向符合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使学生尽快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提高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在学习音乐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在弄清音乐曲式结构的基础上,要充分了解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如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及所属流派与风格。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多聆听一些曲式结构较复杂、内容较丰富的中外经典作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从欣赏音乐到鉴赏音乐,逐步达到音乐修养上的提升。

3、培养学生拥有广博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发展和提升学生音乐审美判断力的先决条件。一个人音乐欣赏能力的高低是由其文化艺术修养水平来决定的,所以在音乐审美鉴赏教学的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保证。文化艺术的种类和表现手段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审美与艺术的表现,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对学生理解音乐有着更为直接的帮助,在音乐欣赏中能起到择优导善的作用,使学生能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拓展音乐艺术想象力的广阔空间,从文化的高度、深度去洞察生活,并理解音乐作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要想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更深入、更全面,那就得让学生对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更加深刻、更加细腻。

前文所述的对音乐鉴赏的基本条件,侧重于从音乐理论知识的结构入手,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但音乐欣赏毕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音乐美的欣赏,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活动,通过对音乐美的感知与赏析,不仅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滋养,而且有助于提高音乐感受和鉴赏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完善与和谐,这也是音乐审美功能的体现。

音乐美既相同于其他艺术的美,有共性,又由于音乐感性材料——声音的特殊性,音乐有其独到的个性美,主要表现为音乐美的内在性特征和音乐美的情感性特征。

所谓音乐美的内在性特征,是指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从音乐的创造内容和音乐的构建形式两个方面去认识。(1)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主观反映,在作曲家的创作活动中,对内心生活的各种感受如情感、意志、思想、意识等作为音乐的内容,以“音乐语言”为手段,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2)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由作曲家将各种声音要素(如音高、音色等)用音乐的组织手段(如旋律、节奏、和声等)按音乐形式美的法则(如和谐、对称等)组织在一起的,创造出优美的音乐形象。这种构成音乐形式的美和音乐表现要素的美,就成为音乐作品整体美的重要因素。经过演奏家的再创作(二度创作),进一步探索音乐美的内在含义,感受和体会作曲家创作中的积极因素,在二度创作中使作品本身内在的精髓得以深层次体现,甚至有时二度创作会超出作曲家的预期,这样音乐作品的精神内容便在二度创作者的手里再现、复活,甚至是延伸,于是引起听众共鸣,产生审美联动。这时的音乐欣赏教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具有一定的“还原”或“追根溯源”的能力,即从音乐的音响倒推回去,理解作曲家的原有意图,而且还要有能力听辨出演奏家对音乐作品进行了哪些二度创作。这样,学生在音乐审美的思维活动中,才能把自己的感情、思想、观念、意志投入到音乐中,把自己的内心融入音乐作品的内容中去,与音乐化为一体,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如此看来,音乐欣赏既是一种要求很高的认知活动,也是一种创造音乐美的过程。

所谓音乐美的情感特征,是指音乐美比起其他艺术美更接近情感本身。因为音乐来自情感、表达情感、激起情感,所以我们说音乐是“激情的语言”。从音乐作品创作的思想意识和感情物质所构成的音乐内容和音乐形式,到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活动,并固化为具体而优质的音响组织,被听众赏析,都离不开人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所以说音乐也是体验的艺术。

对于一般人来说,听音乐往往只单纯地停留在情绪与情感的领略与体验阶段。而对于以音乐作为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音乐鉴赏活动,要深刻、细致地认识和了解音乐中的情绪与情感特征,并感受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涵。首先,学生要知道,音乐总是能唤起听众的感情或情绪的变化。它是通过音乐的音响运动,对听众进行听觉的刺激,往往不需要特别的内容因素就能唤起人的感情与情绪的波动,由这种波动唤起联想。通过音色变化可以使人引起各种不同的情绪联想,或轻盈、或飞翔、或幸福、或沉重、或恐怖的印象;大小增减等不同和弦具有或明朗或暗淡的色彩意义;各种节奏型可造成或动荡或安静的效果等等,这种偏重于理性的情绪反应常常是不稳定的、短暂的、较少带社会性的,这种仅在生理情绪反应的层面上去认识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因缺少社会性而不可能是深刻的,也无法唤起学生心中音乐的整体美感。

其次,音乐作为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反映,它是和时代、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意识形态,它所抒发的感情也不是纯生理性的喜怒哀乐。“音乐语言”有着人类的共通性,所以音乐被称为“没有国界的艺术语言”;同时音乐所抒发的情感又总是和思想意识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因此,音乐的文化属性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它不仅是人际交流的手段,还饱含供人欣赏的社会性内涵。于是音乐往往变为听众本身的一部分,使人受到感染,为之感动。又由于情感难以用语言精确具体地加以说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一种“意在言外”的感受。实质上音乐的内在感染力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内心的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体验,在这一层面上情绪与情感的反应是稳定的、持续的、有选择的,正是在这里,音乐艺术浓厚的文化属性、民族属性、时代属性表现得非常充分,音乐的社会历史价值得到了鲜明体现。所以,我们说一部音乐作品的美,不仅是在体验音乐带来情绪反应而获得的某种美感,而且是在理解音乐、认同音乐作品内涵基础上唤起学生的情感,与之发生共鸣。可见音乐这种情感艺术比其他艺术美更具有情感特征,这种美就是情绪、情感本身的具体体现。

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审美教育,那么我们从审美教育的过程来看,音乐的鉴赏教学实践是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它遵循逐步深入、学思结合的教学原则,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学生常常先是直觉的、在分不出作品细节的状态下得到的一种音乐审美感受,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忽而集中在整体音响方面,忽而转到旋律的美妙与否,忽而又转到音乐的内容提示和描写的现实生活对象等,是一种不稳定、短暂的审美反应。因而对音乐作品所产生的愉悦感、美感的体验是肤浅的,较少得到完整的审美满足感。随着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尽量多接触多层面、多种类的音乐作品从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对音乐美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官能的欣赏逐步进入感情的理智的欣赏,形成一種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审美习惯而产生的审美接受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在审美教育中教师与学生要共同感受、体验、领会古今中外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和音乐美的结晶,在鉴赏教学的学习中真正达到陶冶性情,从而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目的。

我们从音乐鉴赏教学的内容来看,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唤起学生美感的音乐作品是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我们知道,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审美因素很多,如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旋律美等,我们在选择可听性强、欣赏性高的音乐作品作为鉴赏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心声,或蕴含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抒发一段温馨的心曲,或衬托一个美丽的梦境,或展望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和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学生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可见优秀的乐曲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使人百听不厌:乐曲的音韵之美也会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起到审美教育在推进全民素质教育中应起的作用。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美的音乐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从叛逆到妥协的音乐巨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音乐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浅谈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音乐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