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

2020-06-01夏佩婷计晓华

音乐生活 2020年2期
关键词:鲁艺研究会延安

夏佩婷 计晓华

一、吕骥简介

吕骥(1909年-2002年)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09年4月23日出生于湖南湘潭,原名吕展青。1930年8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随萧友梅、阿克沙可夫、周淑安学习作曲理论、钢琴和声乐。“九一八事变”后,吕骥目睹了侵略者的恶行、耳闻了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使其坚定了一致抗日的决心,也树立了用音乐作为武器,唤醒广大人民的信念。吕骥加入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参与组织了业余合唱团和歌曲研究会等进步团体。1937年辗转山西、北平、绥远等地开展救亡歌咏活动,并在牺盟会、决死纵队等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文艺活动,同年来到延安,并于1938年参加延安鲁艺的筹建工作,先后任延安鲁艺教务主任、音乐系主任以及副院长等职务。就任期间,组织马可、唐荣枚等人成立“民间音乐研究会”以采集、整理陕北地区民间音乐,同时在借鉴国立音专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参与制定符合抗战形势的一系列教育教学计划。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吕骥响应党的号召,同鲁艺师生们前往东北,继续进行革命文艺工作。

二、吕骥在延安鲁艺的音乐活动

抗战全面爆发后,为繁荣根据地的文艺发展,团结边区人民群众,延安鲁艺于1938年4月正式成立,支援抗战,响应革命号召,1937年吕骥来到延安,参与了延安鲁艺的筹建,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与此同时领导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音乐工作,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音乐活动。

1、教育教学

为适应斗争形式需要,党中央决定创办的一所符合抗战需要、专门培养革命文艺干部的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1938年,在革命圣地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的倡导下,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学院成立之初设音乐系与美术系,后来增设戏剧系、文学系。

当时正在陕北公学任教的吕骥被校长成仿吾安排去参与鲁艺的筹建,吕骥任音乐系主任、兼任教务主任。在当时,专业音乐教育教学并不完善,且经验匮乏,学院经过研究,再结合吕骥之前的教学经验,确定鲁艺音乐系的教育方針为:研究进步的理论与技术;推动抗战音乐的发展,培养抗战音乐干部;研究中国音乐遗产,接受并发挥之,组织、领导一般工作。

创办初期,鲁艺提出“三三制”的课程设想,不安排太长的学习时间,让学员们先学习三个月,然后实践三个月,最后再回来学习三个月并进行总结,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一边学习,一边参与抗战音乐工作的实践,紧紧围绕着革命和民族,灵活的开展教学工作。吕骥回忆说:“我们认为理论来自实践,而且必须指导我们的实践,不只是一般地联系实践,也不是必须掌握了理论之后,才开始实践,实践是与掌握理论并行的。所以,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开始进行歌曲创作实习,规定一定的时间去工厂、机关辅导歌咏活动。”

延安鲁艺音乐系开设了乐理、音乐概论、作曲、指挥法、音乐鉴赏等音乐专业的相关课程,还设置了如马列主义思想政治、马列主义艺术、新音乐运动史等理论课程。在课程具体内容方面也和过去的音乐学校不同,不仅将民间音乐列入课程,还增添了赏析苏联音乐和外国音乐的教学内容,吕骥在《关于鲁艺的回忆与思考》一文中说:“这些方面的教材内容,在过去的音乐学校中是不可能有的,而我们却将它们作为我们的教材的一个重要部分,和我们自己的进步的、爱国的,民主的以及外国古典音乐教材并列,以便同学们能够从古今中外,各种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扩大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吕骥教授“新音乐运动”和“自由作曲”两门课程,他在“新音乐运动”这门课中教授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在“自由作曲”这门课程中,他着重形式适应内容,除了有基础的作曲理论知识,还教授作曲的艺术表现,在许多方面是对传统“规则”、“法则”的突破。郑律成的《延安颂》(莫耶词)就是自由作曲课后的作品。吕骥先后主持了鲁艺音乐系第一、第二、第四届的工作,对鲁艺音乐系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的拟定,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发挥了主力的作用,开拓了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一条新的道路。

2、组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

1941年2月,为进一步加强民间音乐的研究工作,“民歌研究会”更名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扩大了研究会内的会员规模,由吕骥担任会长。他在成立会上的讲话中论述了研究民间音乐的重要意义,并强调了对民歌的收集、学习和研究的工作。他说:“中国民歌流传了几千年,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很丰富多样。民歌是人民自己创作的,它记录了各时代的人民生活,民歌的乐观主义精神,给人民以巨大鼓舞和力量,给予人民思想上的启迪也是极为丰富的。”此后,吕骥分配研究会的成员们奔赴各地,继续进行延安范围内的民歌、小调采集,并加以整理。

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由吕骥任会长,马可、李鹰航任会务,初创期间,主要通过跟随鲁艺音乐宣传活动进行下乡采集工作,并出版刊物《民族音乐》并且不断吸取新会员。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布后,民间音乐研究会会员们纷纷响应号召,下乡为群众演出,同时向群众学习。

“几年来,特别是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采集工作有很大的成绩,不仅在数量上增加了,重要的是纠正了采集工作中只注意数量的增加,忽略了记录精确性以及只注意记录曲调而忽视歌词的现象……”

在吕骥的领导下,民间音乐研究会搜集、整理的音乐包括各地民歌、秧歌剧、道情、秦腔、号子等等,出版的研究资料数十种。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史料可以发现,吕骥在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工作重点主要在于搜集、整理民间音乐,同时对延安时期各文艺团体的民间音乐搜集进行整理并出版,在硝烟弥漫时期,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民间音乐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看出,相较于采集整理,民间音乐研究会的研究工作较为薄弱,采集工作亦相对分散。

三、吕骥在延安鲁艺的音乐创作

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与经验,促成了他音乐创作与音乐理论的形成,为中国近代音乐领域留下了丰富的民族遗产。

1、音乐作品

吕骥从30年代初就开始了音乐创作,他的音乐创作是反映现实生活、服务于革命斗争的,1936年他提出新音乐是“作为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表现、反映大众生活、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更负担起唤醒、教育、组织大众的使命。”正是因为这样明确的创作思想,以及他对民间音乐的重视,创作出了众多优秀且风格不一的音乐作品。

在延安鲁艺的建设和教学当中,吕骥创作了《鲁迅艺术学院院歌》(沙可夫词)、《开荒》(天兰词)、《大丹河》(王震之词)、《抵抗》(任白戈词)等歌曲,四部合唱矧士丁上前线》(李伯钊词,歌剧《农村曲》终曲),还有根据郭沫若的同名长诗所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凤凰涅槃》。

在延安鲁艺时期,吕骥致力于民间音乐的研究,但他在音乐创作上并未刻意的去追求民族风格,有些作品也是建立在西方大小调和七声音阶上。《开荒》(天兰词)运用了典型的五声羽调式,而《大丹河》(王震之词)运用了七声徵调式的音调.表现了西北地区的音乐特色,两首歌曲虽然具有鲜明的民间音调特点,但绝不是民间音乐的照搬。在整理民间音乐并学习的同时,经过转换与创作,构成新的组合,协调音乐与人民的关系将艺术的种子撒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中。根据郭沫若的同名长诗所创作的《凤凰涅槃》是吕骥在合唱音乐方面的代表作。

《大丹河》(谱例1)是为同名话剧谱写的插曲,三幕话剧《大丹河》由王震之编剧、左明导演、钟敬之舞台设计,鲁艺戏剧系同学演出,反映了抗战生活。插曲《大丹河》运用了七声徵调式的音调,带有一丝悲剧气氛,同时还具有清抒情歌曲的感觉。它体现了吕骥的艺术创造力,作为话剧插曲的《大丹河》,曲调一气呵成,整个歌曲没有反复乐句和对偶构成,不是一般群众歌曲结构,做到了音乐和戏剧的结合。

谱例1

《开荒》(谱例2)创作于1939年,是一首具有浓郁陕北风味的民歌小调,是黄土高原人民的劳动之歌。陕北民歌音调经过创新,并运用典型的五声羽调式的音调,呈现出别样的风格,高亢劳动呼喊,通过优美的曲调传到广袤的田野。这首民歌小调充分体现了吕骥“向民间音乐学习”的主张,以自己的创作来证明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从具体作品内容的表现彰显民间音乐的风采。

谱例2

1941年为了庆祝郭沫若50诞辰,吕骥以郭沫若“五四”时期的著名诗篇《凤凰涅槃》谱写了一部大型声乐套曲。整首诗篇借用古代天方(今伊朗一带)“凤凰重生”的民间神话故事而作,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的旧中国的悲愤,同时又渴望着群众的力量破坏这一切,建设起新世界。全曲共分五个乐章:“序曲”(混声合唱)、“凤歌”(男声独唱与男声合唱)、“凰歌”(女声独唱与女声合唱)、“群乌歌”(男高音领唱与混声重唱)、“凤凰更生歌”(男女声独唱、领唱与混声合唱),吕骥深谙诗篇的意境与情感,借鉴并运用了欧洲清唱剧形式进行了刻画,尤其是“序曲”与“凤凰更生歌”这两章有明显的清唱剧风格,虽然这一时期群众歌曲盛行,但吕骥觉得整首诗篇的情感基调并不适合运用群众歌曲和民间音调进行创作,于是他大量运用西方创作技法中的复调技法,在当时的中国音乐创作中是新颖且出色的。

2、音乐理论

音乐宣传一方面要依靠创作来推动,另一方面需要理论来予以指导。从救亡时期到抗战后,吕骥及时总结了革命音乐的实践经验,写了多篇理论著作,探索革命音乐的发展道路,呂骥在这一时期发表了《新音乐的展望》《伟大而贫弱的歌声》《论国防音乐》《音乐的国防动员》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阐述了群众歌曲的社会意义以及对全国音乐运动的重要性,对新音乐运动进行理论方面的引导。

来到延安后,吕骥面临的是比左翼时期更加有考验的音乐任务。1940年10月,他发表了文章《谈歌咏运动的消沉》,主张“要培养比以前更多的歌咏干部,要提高歌曲作者的技巧,多接近群众,多研究中国的民歌与西洋革命的歌曲,要提高歌咏的技巧,多研究科学的发声法与中国戏曲音乐唱法,要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歌曲批评。”这是他第一次提出“研究科学的发声法与中国戏曲音乐唱法”,“科学的发声法”即“西洋唱法”,是当时音乐院校的必修课之一,他希望能够借鉴“科学发声法”的经验来提高演唱方式。

在领导鲁艺的教学工作中,他注重民间音乐的研究,创办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不仅带领学员进行大规模的民间音乐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还出版了会刊《民间音乐研究》第一期(1942年11月出版),以及《秧歌集》《陕甘宁边区民歌第一集》《审录》等各类丛刊。1941年他撰写了《如何研究民间音乐》(研究提纲),从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目的、原则、方法、范围和应该研究的范围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刊登于1942年“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

四、影响意义

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延用了在左翼时期音乐活动的经验,将音乐教育与民间音乐搜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吕骥在《关于鲁艺的回忆与思考》中也提到:“鲁艺音乐系在延安八年的时间,离开延安,转移东北新解区之前,可以说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索。以文艺整风为分水岭,前一阶段主要探索了音乐教育方面如何建设新的体系,……后来的三四年中,则主要在艺术创作上进行新的探索,如何利用民间艺术形式,加以改造,创造新的人民艺术,以适应广大的农村群众、新战士和干部的欣赏要求。”

在鲁艺的音乐教育方面,培养出了如李焕之、安波、马可、郑律成、张鲁、刘炽、时乐濠、关鹤童等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这些优秀的音乐家们陆续成为各地区音乐工作和音乐创作的骨干,并占领了中国音乐的各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吕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专业性,为后来领导中央音乐学院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逐渐形成了符合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音乐理论方面,“音乐属于人民”是吕骥的核心,民间音乐是吕骥的主要研究方向。他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并始终坚持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要求为主,他也是最早认识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音乐重要性的音乐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他撰写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提纲》,这篇“纲领性”的文章,可以称之为我国最早、最全面论述如何正确进行民间音乐研究的理论文献,不仅为当时的民间音乐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向,还为建国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有着领导性、开拓性的作用,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鲁艺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丰富的音乐理论思想,为当时革命音乐的发展和民间音乐的研究指引了正确方向,这一时期保存的民间音乐资料,为新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结语

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是国家危亡时期,中国广大的进步青年奔赴延安,为国呼召的个性体现。为培养符合抗战需要的音乐人才,他参与了鲁艺的筹建,为了使文艺贴近人民、深入人民,领导组建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等音乐社团,总结出了“研究民间音乐,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创造群众喜闻乐听的群众音乐”的音乐理论。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时期,无数音乐家满怀救国之心,以音乐为武器唤起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是这一时期“音乐为政治服务”音乐观点的具体实践。

猜你喜欢

鲁艺研究会延安
延安的故事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波兰睡眠研究会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建章立制提升研究水平
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书画摄影作品选登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延安鲁艺与文化强国
旧报纸的童梦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