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报》中刘半农音乐史料钩沉

2020-06-01于峰

音乐生活 2020年2期
关键词:船歌刘半农歌谣

于峰

《申报》是中国近代以来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1872年4月创刊于上海,1949年5月停刊,前后历时77年之久,累计出版报纸期数两万七千余期,有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之称。《申报》涉及到的内容大致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学、电影、美术、音乐等等。大到国家之政治、经济,小到衣食住行、生活百态,都能从中找到对应内容。《申报》内容的呈现主要有文论、政令、新闻、广告等,为研究近现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其中的音乐史料出现在文论、政令、新闻、广告等各个板块,音乐活动报道、音乐人物介绍、音乐现象评论、音乐法规刊载等等。从这些音乐史料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脉络。刘半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申报》中存在大量的关于刘半农的史料,而其中关于他的音乐史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刘半农,1891年5月出生于江苏江阴,名复,字半农,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在文学、语言学、音乐上都有很多研究成果。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25年获得博士学位,1934年7月14日病逝。刘半农一生都在为中国近现代民间文学、语言学的研究而默默耕耘。对刘半农音乐方面成果的研究,一直在音乐界学者中间深入进行,其音乐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歌谣、俗曲方面,搜集“江阴船歌”,编著《中国俗曲总目稿》;翻译作品方面,翻译外国歌曲集、歌剧剧本如《国外民歌译》《茶花女》等;乐律研究方面,撰写《音律尺算法》《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等乐律学文论;创作歌词方面,拥有《教我如何不想他》《君永校歌》等大量作品;此外他还为《梅兰芳曲谱集》、重刊《霓裳续谱》、《吴歌甲集》《腔调考原》等作序,并对戏曲改革有独特见解。

《申报》中关于刘半农的史料主要有:1.刘半农在文学方面的文论、翻译作品、校点作品、作序及其著作的广告;2.刘半农在教育之路上参加的教育会议、活动的报道。3.刘半农在音乐方面文论史料。4.悼念刘半农的新闻报道等。其中,关于刘半农的音乐史料主要是:1.关于刘半农对歌谣、俗曲采集整理的史料。2.关于刘半农翻译的歌剧剧本和民歌集的史料。3.关于刘半农歌词创作及其他史料。下面,对《申报》中记载的刘半农音乐史料进行分析阐释。

一、《申报》中关于刘半农对歌谣、俗曲采集整理的史料

(一)刘半农与《歌谣周刊》及《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

歌谣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对近世歌谣、俗曲搜集的一次重要历史活动,刘半农在歌谣运动中为搜集近世歌谣、俗曲做出了重要贡献。1918年2月1日,蔡元培于《北大日刊》发表“征集全国近世歌谣””1布告。同时,刘半农起草《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简章中说明了歌谣搜集的具体要求,即搜集的歌谣需具备“人文风情、寓意深远、自然成趣、天然神韵”之特点。此简章的发布宣告歌谣运动开始,在歌谣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歌谣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调。随后,1922年《歌谣周刊》创刊,成为歌谣运动的主阵地,刘半农则是《歌谣周刊》的主要发起人之一。1936年2月27日《申报》第17版“评[生活全国总书目]中叙述了歌谣研究会的成立与发展进程,认为刘半农等作为主其事者,与顾颉刚等人共同主办了《歌谣周刊》等重要刊物,对于歌谣运动的开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二)刘半农与“江阴船歌”

除此之外,刘半农对“江阴船歌”的搜集成为時至今日人们论及他对歌谣、俗曲整理所做贡献时最大的谈资。大家都知道,1919年8月,刘半农在江阴从船夫口中采得“江阴船歌”二十首,1923年6月24日在《歌谣》周刊上发表。1926年4月,刘半农根据这二十首船歌“四句头”的句式创作了十几首诗歌收录在《瓦釜集》出版。1927年3月13日《申报》本埠增刊第7版,署名张若谷的文论“顾颉刚的[吴歌甲集]”中提到刘半农在《北大日刊》上每天发表歌谣一二首,他对歌谣、俗曲的搜集带动了志同道合的学者一起为发掘近世歌谣作出努力。“江阴船歌”从最初采集的社会效应到根据船歌创作诗歌的实际应用,在近世歌谣、俗曲搜集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刘半农搜集的“江阴船歌”把歌谣运动推至高潮。1927年9月28日《申报》本埠增刊第5版,“民间文学书报介绍”中认为在歌谣运动中,除《歌谣周刊》之外,还有附刊在《瓦釜集》中刘半农搜集的“江阴船歌”都是近世搜集歌谣的优秀成果。

(三)刘半农与《中国俗曲总目稿》及重刊《霓裳续谱》

刘半农在歌谣、俗曲的搜集和整理中身先士卒,不但为《歌谣周刊》谋划,身体力行搜集“江阴船歌”。而且,与李家瑞合作编写《中国俗曲总目稿》,并为重刊《霓裳续谱》作序。《中国俗曲总目稿》是刘半农和李家瑞主编的俗曲集,收录了六千多种俗曲。刘半农在《中国俗曲总目稿》序中叙述了他在近乎十五年中为搜集俗曲、歌谣做出的工作。《申报》中有很多关于《中国俗曲总目稿》的广告,如在1932年9月29日《申报》第2版和10月10日第8版均有此书的广告,记载了当时这书籍的价格、出版信息等。如果说“江阴船歌”和《中国俗曲总目稿》是刘半农搜集近世俗曲的具体实践的话,那么为重刊《霓裳续谱》作序则是刘半农对搜集俗曲的历史意义所作的理论梳理。《霓裳续谱》是清代著名的俗曲集,收录了《寄生草》《玉蛾郎》等大量俗曲,刘半农在《霓裳续谱》序中对其中收录的俗曲作了分类,一是来自于民间,二是来自于传统文学。并对《霓裳续谱》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作了阐述。1935年11月26日《申报》第1版“国学珍本文库”中有关于《霓裳续谱》的广告,广告中写明此俗曲集为胡适之题字,周作人和刘半农作序,并强调此俗曲集“中有北方像姑所唱艳歌三百多首,为风流绝唱之作。”

二、《申报》中关于刘半农翻译歌剧剧本和民歌集的史料

刘半农在征集歌谣、俗曲和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过程中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民歌集或歌曲、歌剧剧本等,如翻译歌剧《茶花女》剧本,翻译《国外民歌集》和法国歌曲《马赛曲》等,这些翻译作品为当时乃至今天我们了解外国音乐作品提供了路径。

(一)劉半农对外国民歌集、歌剧剧本的翻译

在搜集整理歌谣、俗曲的过程中,除了对国内的俗曲进行搜集之外,刘半农还对流失海外的中国俗曲、民歌进行搜集。如在法国留学的过程中,他把流失于法国的《孟姜女》等中国俗曲作品传入中国。此外,刘半农把法国民歌、西班牙民歌、希腊民歌、罗马尼亚民歌、波斯民歌等外国民歌进行翻译,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交流。1927年7月3日《申报》第3版刊载了刘半农译《国外民歌译》的广告,广告中指出语言学专家刘半农先生译的《国外民歌集》的重大意义,为征集散落在国内外的歌谣、俗曲和我们了解外国民歌做了大量工作。1928年8月21日《申报》第5版和1930年3月8日第9版刊登了刘半农译的《二版国外民歌译》和《再版国外民歌译》。刘半农的这三版《国外民歌译》把国外民歌介绍给国人,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同时,刘半农对《茶花女》剧本进行了翻译,这在《申报》中也有记载。1927年1月1日《申报》第15版“影戏”中记载了刘半农翻译小仲马法国名剧的史实。1928年9月8日《申报》第5版刊载了刘半农译《三版茶花女》的广告。

(二)刘半农翻译的文言版《马赛曲》

《马赛曲》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首气势宏大的音乐作品,被翻译成很多语言在全世界流传。首次将《马赛曲》翻译成中文的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王韬,刘半农则把《马赛曲》用文言形式翻译。1927年5月9日《申报》第3版,张若谷“世界革命歌的作者”中对国人翻译《马赛曲》的经过进行了介绍,认为刘半农文言译本的《马赛曲》是最为成功的版本之一。刘半农翻译的文言版《马赛曲》,让国人了解歌词的意境和中国古汉语的独特魅力。1926年7月22日《申报》本埠增刊“马赛歌逸话”中认为刘半农译的马赛歌七阙,把原曲的情绪很好的移植到汉字中来。刘半农对《茶花女》剧本、外国之民歌集、《马赛曲》的翻译工作展现了其对语言、音乐的理念,并为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推波助澜。

三、《申报》中关于刘半农歌词创作及其他史料

刘半农在歌词创作方面有很多大家熟知的经典作品,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君永校歌》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刘半农的创作诗歌,除了这几首诗歌之外,他还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打油诗。赵元任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精通数国语言,对文学、历史学、音韵学、音乐等都有很深的造诣,也正是他为刘半农的其中五首诗歌谱曲后,让我们见识到刘半农的诗歌与曲结合的妙处,让刘半农的这些诗歌成为近现代艺术歌曲的歌词。

(一)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申报》中对刘半农创作的歌词有很多评论文章。1935年1月2日《申报》本埠增刊第5版记载了百代二十一期新片里,收录了《教我如何不想他》一曲,并做成了两张唱片,由赵元任和李任公分别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曲是刘半农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除了赵元任谱写旋律的优美之外,除了刘半农作词的意境美之外,最重要的是还引起了“他”与“她”的讨论。1920年刘半农在《她字问题》文章中明确了“她”的含义和用法,但近几十年来在学术界一直对其争论不断。正是由于这首歌的巨大影响,以至于关于这首歌的写作和演唱的台前幕后都能为议论的焦点。1946年11月27日《申报》第11版中记载“听音乐访问团临别演奏”中讲述了《教我如何不想他》引起争议的故事。文中提及在音乐访问团两次演出节目单中把《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词作者写成了胡适,引来观众不满。

(二)刘半农的混声合唱《最后的玫瑰》及与维恩轶事

《申报》中除了关于刘半农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歌词的文论外,还记载了其他音乐作品及事迹。如刘半农的混声合唱作品和与他与外国音乐家交流的轶事。1935年4月7日《申报》本埠增刊第5版“无线电播音节目”中记载了播音节目播放的曲目单,其中有刘半农的男女混声合唱《最后的玟瑰》。这首《最后的玫瑰》现在很少提及,在文献中也很少出现,在《申报》中的出现值得我们广泛关注,并提醒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研究刘半农的音乐作品。除了歌词的创作之外,刘半农还与美国友人维恩一起探讨中国音乐,维恩在回国之后形成了一本关于中国音乐的著作,《申报》中记载了美国人维恩在中国求学与刘半农交流中国音乐的轶事。1932年11月26日《申报》第16版“美国人奏中国乐”中介绍了刘半农和维恩一起探讨中国音乐的过往,维恩颇得中国音乐之神髓,渡美之后在美演奏讲习。

《申报》中对刘半农音乐事迹的记载,为我们了解、认识刘半农在音乐上的成就提供了重要史料参考。他对歌谣、俗曲的搜集、对外国民歌和歌剧剧本的翻译、对歌词的创作贯穿了他的民间文学思想和语言学理念,更显示了他对音乐的追求。正如他在《我的求学经历与将来的工作》中说的一样,今后取社会流行之俗曲,搜集将失传的旧乐,若干年后以得俗曲之蓄音库。正是出于刘半农这种对文学、语言学、音乐研究的执着,才有了今天我们对近现代音乐的认知。无论他搜集歌谣、俗曲,翻译外国民歌及歌剧剧本,创作歌词的初衷是为了振兴民间文学还是为了对艺术的追求,都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

猜你喜欢

船歌刘半农歌谣
熊轲
刘半农登广告“找骂”
甜甜的歌谣
往事
刘半农的“喜诙谐”
捉蛐蛐儿
刘半农和他的“她”
刘半农“找骂”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听听那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