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2020-06-01周悦

北方音乐 2020年8期
关键词:流派戏曲

【摘要】扬剧是产生于20世纪的一个新兴剧种,诞生于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城扬州,是华东地区主要的戏曲种类之一,主要流行在江苏、上海、安徽等华东地区。扬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早期的乱弹、花鼓戏发展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维扬文戏,在这个过程中还吸收了民间小调以及其他姊妹剧种的元素,最终形成了扬剧。本文首先从扬剧的起源、发展进行研究,其次再进一步的研究扬剧各大流派的形成。

【关键词】戏曲;扬剧;流派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064-02

【本文著录格式】周悦.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J].北方音乐,2020,04(08):64-65.

一、研究对象及其背景

(一)扬剧的产生

扬剧产生于江苏戏曲的发源地——扬州,是发扬、成长于上海的戏曲种类,主要流行在华东地区,江苏省内的扬州、淮安、南京、镇江、上海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等。扬剧的原名为维扬文戏,之后又被称为“维扬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改名为扬剧。根据史料记载,在清代中叶花鼓戏和清曲已经在扬州、镇江一代盛行,从平民百姓到达官贵人都以听曲为娱乐,而扬剧就是以早期的“香火戏”和“花鼓戏”为基础,同时又吸收了地方民间小调和扬州清曲,借鉴了京剧艺术逐渐形成的曲牌体戏曲剧种。

(二)扬剧的发展过程

1.乱弹

在清代的康熙年间,扬州诞生了第一个地方戏——乱弹。《扬州画舫录·新城弱录下》由清代的李斗编写,这本书曾经记载:“两准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诸暨西路乱弹”应属“乱弹”在传播过程中受诸暨当地语言、曲调等影响而发展衍变成的“高腔类”声腔系统。到了嘉庆年间乱弹逐渐没落;乾隆年间,清廷决定在扬州设局修改戏曲。由于扬州汇集着各种声腔,这些戏曲声腔都是来自民间,剧目中有一些包含着对清统治者“违碍”之处,因此朝廷特派大臣设局在扬州,专司对戏曲的审查与修改,扬州乱弹受到了牵连,嘉庆三年统治者又颁布了一道诏谕,对民间戏曲严厉禁止,并且特别指出扬州乱弹不准再进行演唱,从此扬州乱弹逐渐没落。

2.香火戏

扬剧主要是由香火戏和花鼓戏发展而来的。香火戏以前叫大开口,又别称为“淮北戏”,起源于江苏扬州一带,说白具有浓浓的扬州地方口音。清代,在苏北地区有“牛栏”“火星”等社用香火拜神的传统习俗,这种传统习俗被称为“香火会”,主要是为了祈求来年丰收、身体健康等。在做香火仪式时所表演的节目被称为“香火戏”,所以,香火戏表演都带有人民的美好愿望在里面。刚开始表演香火戏的都不是专业表演戏曲的人员,风格比较粗犷,代表曲目有《秦始皇赶山塞海》《九件衣》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香火戏逐渐消失。

3.花鼓戏

扬州花鼓戏起源于元代,清代中叶开始盛行,是一种民间歌舞,起初表演者载歌载舞、敲锣打鼓,之后加入了故事情节和角色表演,在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逐渐趋于戏曲化。花鼓戏和香火戏一样,起初的表演人员都是业余的,刚开始是一些乞丐为了谋生而表演的歌舞,后来演变成一种群体表演的节目,在花鼓戏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扬州乱弹、清曲、扬州民间小调等。

4.维扬文戏到扬剧

1920年,花鼓戏登上了上海著名的大世界舞台,演出非常成功,轰动了戏曲界,为了使演出更加精彩,表演者将维扬小曲里的唱段改成剧目上演,同时又加入了维扬小曲里的一些曲牌,这时候的花鼓戏与起初的花鼓戏不大相同了,当时戏曲艺人胡大海提议将花鼓戏改为“维扬文戏”。“维扬戏”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正式改名为“扬剧”,至此扬剧就诞生了。这个时期的扬剧吸收了京剧、昆曲、淮剧等多个剧种里的元素,例如表演者模仿京剧中的服装道具、舞蹈动作以及化妆技术,同时角色行当的分工也更加细致,例如“生”就细化分为老生、小生、正生,“旦”细化分为小旦、老旦、花旦、正旦等。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扬剧形成了四个不同的流派,分别是金派、高派、华派和李派。

二、扬剧的艺术流派

(一)金派

金派的创始人是金运贵,本名刘秀卿,出生于上海,自幼学习京剧后来才改学扬剧,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首次登台演出,成为历史上扬剧的第一批女演员。她创立的腔调被称为“金调”,她的唱腔一反扬剧高昂的音调,根据她自己低转的嗓音条件对扬剧的唱腔进行了改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唱腔,广受观众的喜爱。她善于运用休止、顿音、装饰音以及同音重复等,这些节奏都很容易使得作品不连贯,但是她的演唱却让观众觉得轻巧自由、音断气不断,同时她不受七字句、十字句等唱词的束缚,会加一些其他词进去来演唱,表演十分自由灵巧,所以,她的唱腔也有人称“自由调”。金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旋律线起伏和以往扬剧音乐旋律线的起伏相比小很多,较少有大跳,这就对演员的舞台表演能力要求很高,因为当音乐的旋律线起伏较小的时候就很难将人物的情绪表达出来,但是金运贵却做到了。金运贵运用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对扬剧的很多曲牌进行了改良,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梳妆台》,被称为“金派梳妆台”。

(二)高派

扬剧“高派”是由高秀英创立的。她生于扬州邗江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随母亲和家里的姐姐去上海生活,为了贴补家用高秀英开始做起了杂工。在第一代扬剧女子科班永乐社刚刚成立的时候,年仅十二岁的高秀英就加入了,师从谢义才老师,同时还向王如松等师傅学唱,在这个时期打下了坚实的戏曲基础。高秀英先后在上海、南京、扬州等地演出,并且还拜访了众多名师学习戏曲艺术,新中国成立之后高秀英先后加入了苏北实验扬剧团、江苏省扬剧团。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不断改进、创新扬剧,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特色的“高派”,其代表作品有《断太后》《百岁挂帅》等。高秀英的唱腔高亢激昂,音区跨越非常大,常常都是高起低落,曲调的旋律线起伏非常大,所以,他的表演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三)李派

“李派”是由著名的扬剧表演家李开敏创立的。李开敏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在她十三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扬剧,当时她就深深地喜欢上了扬剧,后来她的姨妈带她去醒民书场给扬剧团团长表演了一段,第二天她就接到了扬剧团的通知,让她去剧团进行学习,先后师从林幼华、任秀兰等人。在她十七岁时第一次登台演出,当时表演的剧目是《玉簪记》,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李开敏参加了江苏省首期戏剧训练班,在这期间她有幸得到了许多戏曲老艺人的技艺传授,特别是高派的创始人高秀英老师收她为嫡传弟子。师从众多名师,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面,好是因为有名师的提点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曲艺技巧,少走弯路,而不好的一方面大概就是受前人的影响难以创新,但是李开敏老师却吸众家之长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李派”,她唱腔不仅甜美优雅,而且也非常大气高昂。

(四)华派

著名的扬剧艺术家华素琴老师开创了“华派”。华素琴老师出生于江苏扬州,七岁的时候就去当时扬剧广受欢迎的地区——上海学唱扬剧,她的童年与高秀英老师一样过得十分清贫,很小的时候就辍学了。辍学之后开始接触扬剧的学习,先后拜李筱琴、陈万芳等人为师学习扬剧、扬州清曲,十六岁就开始在上海登台表演了,还和周信芳老师等一些京剧名角儿一起登台演出过。解放后她回到了家乡扬州并且加入了苏北实验扬剧团,在之后的几年里排练演出了《百岁挂帅》《白蛇传》《玉簪记》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广受观众的喜爱。华素琴老师不仅唱功成熟,唱腔甜美清新,而且十分善于运用眼神表情去刻画人物的神韵,将唱与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去打动观众,而且她还向京剧的武术老师请教学习,将京剧的武打动作吸收到扬剧表演中,增加了舞台表现力,这是前人少有的创新。

三、总结

从扬剧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代表流派的研究来看,扬剧虽然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剧种,但是其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早期的乱弹、花鼓戏、香火戏、发展到后来的维扬文戏、维扬戏再到扬剧,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唱腔、曲牌、表演形式、舞台化妆等吸收了扬州清曲、京剧及其他一些姊妹剧种,扬剧的发展也离不开各个流派的艺人们的贡献,所以扬剧要想像二十世纪一样发展旺盛,就需要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进去。

参考文献

[1]郭进怀.论扬剧流派唱腔的风格特征[J].戏曲艺术, 2018(2).

[2]成贻顺.关于扬剧的发展与形成[J].艺术百家,1991(1).

[3]汪复昌,吴铁铮.谈徽、京剧对扬剧的影响[J].艺术百家,1990(4).

[4]武俊达.扬剧和扬剧音乐[J].人民音乐,1982(12).

作者简介:周悦,女,汉族,江苏扬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流派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趣学本土戏曲
“秦腔流派”传承班汇报演出举行
四部委携手推进戏曲教育工作
浅析现代动漫艺术及其主要流派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豫剧马派唱腔艺术特征与其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探讨
三湘大地上的一株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