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演奏特点

2020-06-01岳雨珊

北方音乐 2020年8期

【摘要】贝多芬奏鸣曲是每位学琴者必须练习的曲集之一,贝多芬在奏鸣曲的写作方面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借鉴的,贝多芬奏鸣曲不仅是演奏者必备的宝典,更是曲式和声学的“圣经”。本文讲到的第八号奏鸣曲——“悲怆”奏鸣曲更是其中非常经典的奏鸣曲之一。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 ;演奏感受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010-02

【本文著录格式】岳雨珊.谈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演奏特点[J].北方音乐,2020,04(08):10-11.

一、作者概况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这首“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亲自题写的题目,这首曲子的创作时期正是贝多芬听力逐渐下降的时期,他在给别人写的书信中提到了自己听力下降时都透露着悲痛的心情,但是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决意与之抗争。这首奏鸣曲也是贝多芬早年奏鸣曲作品的巅峰,这首曲子在旋律、结构、和声等方面无不体现着贝多芬特有的德国日耳曼音乐风格。

二、第一乐章

第八号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在开头处就写着Grave,这意味着这个乐章是庄板,所以演奏的方式应当是庄重地、缓慢地。这里并不是悲剧的情感,而是英雄悲壮的情感更多一些,所以,开头部分的庄板演奏应当是放下胳膊上所有的力量,将情感与力量注入琴键内部直达地面,完成每一个庞大的和弦走向。

这里的和弦非常值得研究,其时长排列方式都是由十六分附点音符配合三十二分音符组成附点的演奏方式,这种演奏方式需要在附点音符处力量沉,在三十二分音符处力量上升,制造出叹息的效果,从而体现其悲壮感。而和弦大多是由小三和弦和减三和弦组成,在小调中体现出特有的低沉感。

这里的片段式演奏手法重点是要体现出和声的走向,切不可把每一个和弦都演奏得独立,使整个开头十分破碎。前十个小节中大多是由和弦组成的,其中不时添加的右手跑动缓解了大量和弦的片段感,使整個开头更加整体,快速的跑动也十分考验演奏者对节拍的把握和手指的灵活性。在开头的十个小节中就能体会到贝多芬式的严谨庄重的音乐风格,准确的节奏形式也是其特点之一,所以,演奏者并不能在此处进行节奏拉长或缩短的即兴演奏,必须按照应有的节奏进行演奏,否则音乐将会失去庄重感从而变得廉价。

从第11小节开始就进入了第一乐章第二部分的第一个片段,主题开始出现,情绪也开始从开头较为冷静庄重的状态改变为激动的心情。左手的震音演奏手法也正是贝多芬喜爱的演奏手法,这种方式可以利用很少的音演奏出极为硬朗的音色,简单的节奏形式也是贝多芬早期古典乐派的风格。贝多芬大多的奏鸣曲中左手并不是曲目中的旋律所在,如果尝试独奏左手的话就能体会到贝多芬奏鸣曲中左手的职责其实都只是配和声进行伴奏,并没有大量的旋律。此时的左手就需要大量的练习,从而保证震音的平均,并且左手的音量也应当与右手配合好,不要影响到右手旋律的进行。此处的右手演奏仍旧以音程组成,旋律就是音程的走向,其中不乏有变化音的出现,所以这其中的走向应当多听多处理,不能只是直白地弹奏音程。

这一片段一直持续到第48小节,在这三十八个小节中不断出现着旋律的模进来强调旋律。配合左手的震音,这一部分应当演奏出激情和抑制不住的冲动情感,强弱力度也应当是强的,与前一部分的安静、冷静形成对比。

从第49小节开始进入第二个片段。这一片段与之前的和弦、音程不同,右手开始有了单音旋律的出现,而强弱也变成了弱(piano)。此处的右手出现了许多断连相间的演奏形式,需要注意连线的演奏方法,尤其是注意小连线的位置,在小连线出现的位置要着重于手部起落的音色处理。右手还会有一个弱起的情况出现,如果大量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会发现这也是贝多芬喜爱的写作手法之一。利用弱起的节奏特点,可以使音乐的旋律拥有一种推动感,从而使音乐拥有不断向前的动力,这也体现了贝多芬音乐的严谨特点。

在第89小节处音乐进入下一片段,这一部分使用到了拆解和弦的音乐形式,这种手法也是贝多芬特有的。其实就是将和弦拆解开来,但是和弦和和声的走向仍旧是这一部分演奏的着重点,仔细聆听,分析每个和弦的走向,练习和声感觉时可以将和弦拼接回去进行演奏,便能达到最佳的聆听效果。

从133小节开始会发现这里出现的四个小节与开头第一部分的格式完全一致,而速度也回归到了第一部分的速度,这是一个连接片段,开始转调,调性开始变为下一部分的D大调。

最后从第295小节开始尾声部分,这个尾声部分将整曲的特点浓缩在了十六个小节中,将本曲的主题和旋律进行了再一次的重复与强调,最后以和弦结束这一乐章。

三、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的调性变成了降A大调,节拍也由4/4拍变为2/4拍,速度也变为Adagio Cantabile——如歌的行板,这也就意味着这个乐章的演奏应当缓慢下来,就像唱歌一样,将旋律优美地演奏出来即可。这个乐章只有四页,可以说十分短小,难度也不大,旋律优美动听,是很多现代音乐青睐的片段,更有许多人将其改编为各种音乐,无论是什么形式的音乐这个乐章的旋律演奏出来都富有歌唱性。这一乐章一直重复一个旋律,改变的就只有伴奏型,伴奏性从旋律音程变为和声音程再变为三连音,这里就需要体会每一种伴奏性特有的演奏手法,将每一种伴奏型都要演奏得如同原本旋律那样流畅才可以。

四、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一首回旋曲,调性为c小调,其主体结构与第一乐章有着相通之处,而不断重复回旋的主題正是这个乐章回旋曲式的特征。这一乐章可以说是贝多芬最为出名的乐章之一,其旋律也被众多听众熟知和喜爱。

这一乐章的主题节奏快,就像滴落的雨点一样,但是这其中也有许多对于连线的处理值得关注,正是这样长短相间的旋律听起来更加吸引人。小连线与跳音的配合是这段的难点,既要演奏出连线的起落,又要体现出跳音的灵活,这就需要大量练习才能在演奏时不会显得拖泥带水。

这一乐章的B部分在19小节开始,这个部分的开头是和弦配合跑动,这里的上升处连线跑动处需要将线条拉长演奏出来,体现一种艰难攀爬的感觉。值得注意的是43小节开始的节奏形式,这里又使用了弱起节奏,后面紧跟的是四个有连线跳音的和声音程,这里的演奏手法就需要重量放低,断开演奏,但是需要尽量保持到四分音符最长的时值再进行下一个音,这里手部和手臂力量就需要后背与腰部的配合才能做到。

这一部分并没有太多难点,就是大量的跑动与三连音十六分音符的转换需要对节奏严格的把控演奏,不可在三连音时赶节拍,也不能在十六分音符处慢下来。最后的结束尾贝多芬使用了古典乐派多使用的“加速”手法:在当时速度、表情记号并不发达的时期,音乐家又想表达自己希望跑动旋律的加速时就会将音的组合改变,在这里就将原本排列整齐的三连音改为五连音,表示作曲家希望演奏者在此处加速的想法。

在C部分的开头,需要注意的是左右手都变为了单音或和声音程配合连线的长线条演奏形式,这里就需要全身的感情、重量沉下来,力量要在手指间慢慢地、均匀地移动,力度也要弱下来,将旋律和声的走向演奏出来。后面紧接的是一段右手单音左手跳音下行的片段,这里就需要注意左手的演奏,切不可因为都是跳音而欢快起来,左手的跳音需要有力地下行,表现出这一乐章需要的难以遏制的冲动,直到下行的最后一个音。

第107小节处开始了一种需要左右手密切配合的演奏方式,需要着重强调左手最下方的音,将滚动的效果演奏出来,配合和声的走向弹出悲怆的情感,要体会到这里达到了这一部分的高潮,急需回归主题的解决的和声倾向。

再次进入的这个主题我认为定位应该是A,这里的主题后半部分有所改变,也是情感需要,通过上一部分的冲动,情绪再无发平复到一开始的状态,而且欣赏到这里的观众已经开始产生疲劳感,急需新鲜的材料来刺激听觉,贝多芬便在此处进行了改变。A结束后的这一部分与B部分十分相似,说是B我认为也可以,大部分的组合都是B部分使用过的,演奏方法也如B部分一样。

最后的尾声部分进行了主题的回归和升华,情感再一次被推上了高潮,无论是从第188小节出现的右手三连音配合左手和弦的组合,还是第193小节处左手和弦与右手连线跑动的配合,都是一种将情感托起的手法,不断地重复,和弦的强奏法都在刺激着听众的听觉神经,表达着贝多芬悲痛、愤怒、冲动的情感,直到第201、202小节一个突强的和弦将音乐急停下来,配合前几个小节的快速下行,便可以体会到顿时失魂落魄的空虚感,悲痛真正达到顶端,有时我自己在演奏这一部分时甚至也悲痛得一时缓不过神来。后面紧接的是一段联系第二乐章的动机,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一段动机又与第三乐章的开头十分相似,这也是贝多芬作曲的又一特点,他喜欢将同一首奏鸣曲的不同乐章用很小的动机串联起来,让听众在每个乐章当中不断发现小的练习,让演奏者在演奏时不断发现惊喜。

在整曲结尾处的设计十分巧妙,第207和208小节处演奏出来的情感好似疑问般,就仿佛在这里贝多芬被询问到是否要服从命运安排时,最后的两个小节给出了最为有力的否定答案,结束了整曲,表达了贝多芬对于听力下降命运的不甘与愤怒,虽然悲痛但仍旧放手一搏的坚韧性格。

五、演奏感受

贝多芬的奏鸣曲十分有规律,他总会有许多非常喜爱使用的演奏手法,每一部分也都由不同的演奏手法组合而成,片段性非常强,非常易于演奏者练习,这也是贝多芬奏鸣曲具有极高的曲式研究价值的原因之一,贝多芬将各种曲式使用得灵活但又不失规矩恰当,通过对其奏鸣曲集的分析也能提高自身的和声曲式能力。

c小调第八号“悲怆”奏鸣曲不是一首普通的奏鸣曲,而是一部英雄与命运抗争的悲壮诗史,这首奏鸣曲从头到尾的安排非常严谨、紧凑。从一开始的庄严、英雄气概,到第二乐章的优美动听,再到最后一个乐章面对命运愤怒抵抗的情感,贝多芬将自己的命运故事浓缩在这二十页的奏鸣曲中,也将自己的顽强性格凝聚在每一个音符中。很多人说演奏贝多芬的曲目大多都需要厚重的力量,不光是因为其德国特有的硬朗风格,更是需要厚重的力量来体会这位伟大音乐家所承受的命运之重。

作者简介:岳雨珊(1999—),女,甘肃兰州人,本科学历,现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本科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