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民族管弦乐中传统唢呐的演奏方法
2020-06-01郭聪
【摘要】唢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声部,不仅有传统唢呐还有加键唢呐。唢呐丰富的表现力在民族管弦乐中时常担任领奏或主奏。笔者通过参加乐团的排练演出等活动,总结出不论是传统唢呐还是加键唢呐,在乐队中都有两种演奏方法:一种是传统风格个性化的演奏,另一种是参与乐队合奏的吹奏。本文将目光聚焦研究的是传统唢呐的演奏方法,并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乐曲,再通过自身经历对传统唢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不同演奏方法在不同类型的乐曲中的运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唢呐;演奏方法;民族管弦乐;合奏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033-02
【本文著录格式】郭聪.窥探民族管弦乐中传统唢呐的演奏方法[J].北方音乐,2020,04(08):33-34,45.
一、传统唢吶的运用与吹奏方法
(一)传统唢呐的运用
传统唢呐在民族管弦乐中通常担任“高音唢呐”的声部,有时根据乐曲需要,也会使用传统的中音唢呐、低音唢呐。最常用的唢呐为D调唢呐(筒音为a1)与C调唢呐(筒音为g1),有时也会根据不同的乐曲调性来选择方便吹奏的唢呐。在实际运用中,不光局限于传统的唢呐样式,有时为了展现特殊的音色,还需要运用其他形制的唢呐,如波咧(广西壮族唢呐)、新疆唢呐、阿拉伯苏尔奈等特色乐器。
传统唢呐因其形制与指法还有演奏习惯等因素,一些调较为常用。一般来说,以筒音作首调唱名的sol、re的调最常用,作la、mi、do的调次之,作fa与bsi的调较为少用,以D调唢呐为例,其常用调为D、G、C、F、A等五个调。在进行实际演奏的过程中要选取合适的唢呐和适当的指法,以便于演奏旋律。有时候还需要根据乐曲的风格、情感等方面选取指法。如在民族管弦乐乐曲《瑶族舞曲》中,传统高音唢呐就是采用D调筒音作mi的指法。诚然,D调筒音作mi与C调筒音作re在音高上面是相同的,但是结合乐曲小调的感情色彩,筒音作mi的指法比色彩明亮的筒音作re的指法更能体现黯淡含蓄的情感,更适合作为此曲的指法。
(二)传统唢呐的演奏方法
唢呐,在历代民间流传演变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传统曲目和丰富的演奏技法,唢呐是民族器乐中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在其传承或演变过程中,唢呐经常作为旋律性的主奏乐器。加入到当代民族管弦乐队管乐声部之后,对其的吹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提高了演奏的规范性,在众多的管弦乐作品中也赋予了新的使命,并有不同的演奏处理方式:一种是传统风格个性化的演奏;另一种是参与乐队合奏的吹奏。
(三)传统唢呐的传统演奏方法
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正是由于其个性化演奏而体现出独特的价值所在。很多民族管弦乐作品往往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传统唢呐在吹奏这些民间风格的曲调的过程中会显得得心应手,无论是气息控制还是技巧表现都可以较完美展现,可谓是“本色出演”。如《茉莉花》(刘文金曲)中F段小快板部分,该段主题呈式了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旋律活泼跳动,具有一定的说唱风味,并且在句尾擅长用甩腔,经由唢呐演奏出,将北方人的开畅活跃、喜形于颜的特色演绎得活灵活现。
该旋律片段是A徵调式,分上下两个乐句,由D调唢呐(筒音为a1)筒音作sol演奏,演奏此段旋律要处理好谱例中标示的滑音与波音技巧,这两种技巧都是唢呐演奏中所常用的技巧,上滑音用牙滑音演奏,并加强音头,下滑音用气滑音演奏。谱例中标示了有三处波音,都是在b音上,为了方便演奏与突出风格,这里采用下把位的泛音b演奏,并做上三度音波音,且波音要圆润。值得一提的是,此段旋律是唢呐与二胡的同声部演奏,为了与线条性的拉弦乐器较好地融合,唢呐在这里多采用“软吐”演奏,流畅连贯,宛若一气呵成,仅在两个八分休止的地方作一个跳跃式的停顿,使得旋律更加俏皮活泼。
虽然是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但是这段旋律完全可以当成唢呐的“独奏曲”来处理,不仅是对演奏者演奏技艺的展现,也突出了唢呐丰富的表现力。在谱例中我们也看到了,技巧标识并不多,但在实际演奏时可以进行适当的二度创作,这就是唢呐在运用传统吹奏方法时的特色。这里的“创作”并不是以一种天花乱坠的形式增加装饰,而是在一种规范中的个性化体现,运用在一种规范中提炼出的技巧。首先是不能破坏原有的主旋律;其次,装饰技巧要符合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如,此段旋律是一段细腻活泼的旋律,如果加入了单吐反而使得旋律生硬。所以,唢呐的传统的演奏方法就是要遵照这样的原则来进行二度创作,如此方能展现唢呐原本的魅力。
在众多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中,还有一些体现唢呐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民间演绎的吹法。如《西北组曲》(谭盾曲)中的第四乐章。
该段旋律唢呐使用C调传统唢呐(筒音为g1)与大G调传统唢呐(筒音为d1)并以齐奏的形式展现,旋律粗犷豪放,苍劲有力,力度对比鲜明。旋律素材取自陕北民歌“信天游”中的《脚夫调》,曲风苍凉孤寂,形象地展现了黄土高原的荒凉空旷和黄土人民的粗犷质朴。演奏该段旋律要求不做过多的修饰,尽量保持旋律的朴素。
在武汉东方中乐团排练的过程中,指挥彭家鹏曾说过:“这段旋律就是要突出一个字‘土,感觉就像是不会吹唢呐的人在演奏一样”。这里的“土”就是一种民间化的体现,但并不是“一土到底”,既然是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就要有艺术化的处理。唢呐首先要注意音准,尤其是骨干音sol-do-re-sol之间的音程关系要准确。此段旋律的设计要很有起伏感,其中七度与八度的大跳,都是滑音跳进,要做到气息流畅,滑音连贯,此段节奏型较为单一,但是在每一句的收尾处都有一个长音渐强,时值一定要吹满,力度变化的位置要准确。演奏该段旋律气息也很关键,气息是控制力度的重要因素,旋律的开端就是最强,并有多次的先减弱再渐强到最强,在第9小节处a音标明了Piano,这里不仅气息要减小,嘴唇的控制也要加大,并一同放开在七拍的演奏中渐强直到最强。这段旋律中的技巧最突出的就是花舌,并且都出粗吹,几处花舌也伴随着力度的变化,要与气息相配合,结尾处的颤音要快速热烈、平均。
(四)传统唢呐的乐队演奏方法
唢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不仅要体现个性化的演奏,还要配合整体参与乐队合奏,这时不是彰显个性的时候,而是一种多乐器融合的共性演奏。在强调音准、节奏的同时,音色的融合、音响的平衡也是在参与乐队演奏时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抒情变奏曲》(刘长远曲)是一首主题建立在民族五声调式基础上,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点的乐曲。但其又不同于传统的民族管弦乐,是作曲家巧妙地运用西方作曲技法融合民族音乐元素而创作而成。此段旋律是《抒情变奏曲》的第九变奏,节奏轻快活泼、富有動感,音乐欢快热烈、积极向上。唢呐演奏结合乐曲风格使情绪更为热烈。此段旋律有很多正拍休止,拍子时值要准确,不能赶也不可后拖。演奏时还要把握好力度,尽可能做到力度统一,并采用单吐与双吐结合的方式,力图使各音清楚准确。在演奏此种类型的乐曲时要多注意吐音的演奏,吐音吹奏最重要的就是舌头,在此处,舌头要显得更加灵活,每个音要轻巧灵动,但不能如蜻蜓点水般轻浮,要做到饱满、厚实。舌头也还有一定的力度,使得发音具有弹性。旋律中有多处变化音,#g与#d多次出现,吹奏的时候采用气息与按孔配合控制,演奏时的难点在于每次吹奏的力度与音准都要相同,不能忽高忽低,这与平时的多次练习是紧密联系的。乐队吹奏方式中的连音部分时长伴随着力度的变化,如倒数第二小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连音,首先每个音要吹平均,因为唢呐在演奏此种音型的时候很容易赶。渐强的力度变化需要嘴唇与气息的结合来控制,在弱的时候控制加强,此时要注意音准。力度的渐强要连贯、流畅、自然。
传统唢呐的乐队演奏方法不仅在现代民族管弦乐作品中较为常见,在演奏传统素材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中也需要此种演奏方法。如在《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源曲,彭修文改编)中。
乐曲《瑶族舞曲》是刘铁山与茅源先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为素材而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后经由彭修文先生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乐曲曲调优美,节奏富有舞蹈性,丰富、生动地表现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展现了瑶族人民热爱生活、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此段旋律是乐曲主部的第二主题,并进行多次再现,乐曲情绪在唢呐这里达到最高潮。这段旋律是在描写瑶族青年小伙情不自禁闯入到姑娘们的群舞之中,尽情欢舞,粗犷热烈的舞蹈与姑娘们优美轻盈的舞姿形成鲜明对比。此段的曲风也是热烈活泼,充满动感,唢呐吹奏要尽显阳刚之气,每个音都按照谱面的要求去吹,不要加多余的修饰,十六分音符用双吐吹奏,复倚音也快速清晰且不能加滑音。在音准方面,这里唢呐运用的是D调唢呐筒音做mi的指法吹奏,其中do与sol的音高要多注意控制,因为这两个音容易偏高,吹奏的时候要气息下沉,嘴唇后收,做到音程准确。
二、结语
传统唢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两种不同的演奏方法总结起来就是共性与个性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唢呐演奏员,应该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唢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共性与个性表现,并能够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形成分辨意识,对乐曲做出合适的处理,灵活运用不同的演奏方法,深度挖掘唢呐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李建中.唢呐在乐队中使用的若干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26-30.
[2]石一冰.在扬长补短间的选择——当代专业唢呐改革回朔[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5-11.
[3]胡志平.新型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音乐资源——对民族管弦乐队发展现状的审视与思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