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勒方法对我国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启示
2020-06-01彭道愔湛
彭道愔湛
随着全面二孩的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和因之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凸显,我国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务院于2019年5月9日发布的《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顾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建立,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到2025年,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并于2019年10月8日起施行。
在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的大背景下,当前托育机构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最严峻的是缺乏专业科学的课程体系,以及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为此,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发展出具有符合我国国情、解决实际问题的托育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皮克勒方法起源于匈牙利,是一套基于儿童观察和尊重儿童的育儿方法,主要针对婴儿和学步儿,已有70多年的成功实践经验,并广泛应用于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但鲜为我国学者研究。皮克勒方法对我国托育体系的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
皮克勒生平及皮克勒方法的产生和推广
艾米·皮克勒(Emmi Pikler,1902~1984)博士,是皮克勒方法的创始人,她是匈牙利儿科医师、研究者及理论家。艾米·皮克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母亲是幼儿园教师,父亲是手艺工匠。6岁时,举家搬到匈牙利布达佩斯,高中毕业后又回到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在学习与实习期间,著名的儿科医生皮尔盖和小儿外科医生扎尔测对她影响很大,皮克勒从这两位医生身上学到了如何尊重儿童和温和对待儿童,而不是冷漠地对待生病的孩子,限制他们的玩耍和运动,让他们一直躺在病床上。
另外,艾米·皮克勒的丈夫吉尔吉·皮克勒也对她影响深远。他是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他的教学理念是孩子应该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律来学习。艾米·皮克勒把这个理念运用到婴幼儿教育中:成人需要慢下来,顺应孩子内在自然发展的节奏,不要着急让孩子达到各种发展的里程碑。这些专业的训练和经历使得艾米·皮克勒坚信,教育要考虑个体发展的生理学特点。因此,1931年,皮克勒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安娜出生时,他们一致决定,给她提供大量自由运动以及玩耍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地活动,耐心地等待她的发展。
另一位对艾米·皮克勒影响深远的是爱莎·金德勒。她是一位治疗师,主张运用自然的方法进行运动和呼吸,与内在自我进行连接。皮克勒把这种方法运用在孩子身上,即通过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支持孩子们自发的运动和探索,帮助他们实现情绪与身体的平衡。
1935年,皮克勒一家回到匈牙利布达佩斯,艾米·皮克勒成为了一名注册儿科医生。她不仅治疗生病的儿童,同时也关注促进儿童成长所需要的各种要素,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养方法,来帮助社区的儿童和家庭,支持父母运用正确的方法养育孩子。
1935~1946年,其丈夫因是犹太人受到政治迫害,遭受牢狱之灾,艾米·皮克勒一边照顾家庭,一边从事家庭医生的工作,并且通过写作、发表文章、举办讲座来推广她的教养方法,艰难地度过了这十年。
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艾米·皮克勒在一些家长的帮助下,创办了罗茨(Lóczy)福利院,一直在这里工作到1978年退休。从罗茨福利院开始,皮克勒方法就逐步形成了。在这期间,艾米·皮克勒博士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撰写和出版了很多婴幼儿养育书籍和影音资料,这些著作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从1977年开始,皮克勒及其同事被邀请到很多国家进行演讲、开展培训,自此,皮克勒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艾米·皮克勒博士去世后,世界各地仍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皮克勒研究所的现场培训。2006年在原有的罗茨福利院的基础上,成立皮克勒日托中心,继续致力于推广皮克勒方法的实际应用。
此外,全世界有许多皮克勒教育协会,包括整个欧洲、亚洲以及北美和南美洲。特别是美国婴儿保教者资源机构RIE创始人玛格达·伯格(Magda Gerber),将以尊重为核心的皮克勒方法发扬光大。
皮克勒方法的指导性原则
皮克勒方法是一种基于观察和尊重孩子内在能力的育儿方法,并且完全地付诸于实践,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皮克勒博士指出:“我们要控制自己教授技能和活动的欲望,最根本的原则是:让孩子利用自己的主动性,通过独立的活动,而得到充分的发展。”
皮克勒方法的指导性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七条。
第一,全神贯注。照料者在照料婴儿的过程中,应给予百分之一百的关注,不能因其他事情分心。给予婴儿有质量的照顾时间,婴儿会接受并理解这种关注是一种爱的体现。
第二,慢下来。成人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急躁、焦虑也会被婴儿感受到,所以,在与孩子互动时,成人要有意识地慢下来,让孩子在一个平和、舒适的环境中发展,这对孩子和成人双方都将有所裨益。
第三,建立信任关系。孩子要学会信任,就需要可以信赖的大人。孩子首先要知道能否在合理的时间里得到食物、安慰、休息、运动等各种需要的满足,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表达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对照料者的信任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第四,建立合作关系。“关系”是皮克勒方法中重要的概念,孩子不仅是照料行为的接受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例如,换尿布是由孩子和照料者共同完成的,在换尿布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参与互动,并且让他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换尿布这一行为,那么他的注意持续时间、身体意识及合作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第五,让儿童自由运动。皮克勒博士强调自由移动对孩子的重要意义,“当婴兒学习翻身俯卧、转身、爬行、坐、立、走时,他们不仅是学习这些行为,而且是学习怎样学习。婴儿学习自己做事,发现有兴趣的事物,进行尝试与实验,克服遇到的困难。他们体会到源于成功的快乐和满足,收获源于自己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成果”。
第六,允许儿童有不被打扰的玩耍时间。儿童有自娱自乐的能力,他们需要的是安全的环境和探索的自由。成人没有必要去娱乐儿童。如果儿童的玩耍没有被成人所谓的互动打断,他们就能感受到自己的独立性和对世界的掌控。我们要尊重儿童的自由玩耍时间。
第七,尊重儿童给出的提示。作为照料者,要了解每个儿童独特的沟通方式,要细心且耐心地观察儿童,在交流时运用肢体语言和非言语的声音,及时回应婴儿的交流,如声音、表情、身体动作等。敏锐地捕捉儿童的信息,除了关注语言外,非言语的方式也要给予关注,并尊重他们的意愿。
皮克勒方法的托育课程建设与师资培训
课程建设
皮克勒博士的医学背景在形成皮克勒方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断的发展中,课程建设坚持运用科学的观察以及基于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关注儿童本身。
课程基础
温暖而体贴地回应并尊重每个儿童的需要,以促进依恋关系的建立。皮克勒方法的核心是尊重,建立关系。玛格达·伯格在美国运用和发展皮克勒方法,建立了“以关系为基础的回应式课程”,在美国被普遍应用于婴幼儿照料者的培训中,以及家庭托儿所和婴幼儿教育机构的婴儿保育教师、照料者、教育者的指导中。
课程原则
保育与教育相融合。这与我国现行的幼儿园教育原则相一致,但3~6岁保教与0~3岁保教依然有很大的区别。0~3岁托育课程是为建立依恋关系而制订的课程计划,遵照以下三个原则。
(1)主要照料者体系。让每位照料者仅负责照料少数几位婴幼儿,这样有利于促进儿童与照料者之间建立依恋。同时,组建团队也很重要,当某个主要照料者缺席时,总会有一个孩子们相对熟悉的照料者来代替。
(2)一致性。皮克勒研究中心针对照料方式的可预见性制订了明确的原则。每位照料者都要用同样的方式抱起婴儿,用相同的方式开展常规活动,以同样的顺序给婴儿喂食等。在细节上,尽可能减少照料中的变化,这样婴幼儿就会知道他们能够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他们的无助感会减少,安全感会增强。
(3)照料的连续性。尽量让孩子与相同的照料者共处,而不是频繁地变换环境和照料者。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与婴幼儿发展的三个领域相联系,即认知、生理和社会情绪。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及游戏。日常生活包括进餐、如厕、梳洗、穿衣、午睡等;游戏中成人要给予儿童自由,帮助儿童追求他们的兴趣,为儿童的游戏提供可利用的资源。
课程评价
观察和记录是评估课程有效性的两种途径。照料者每天都应该练习他们的观察技能,将观察内容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如轶事记录、正式的书面观察、日程记录等。持续的评估能够让照料者及时了解儿童当前的发展状况。
环境创设
在创设婴幼儿的活动环境时,安全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这与世界各国进行0~3岁婴幼儿托育的原则一致。在托育机构中,一般将不同动作发展阶段的孩子分隔开来,安排在不同的房间或采用围栏等材料进行区域划分,只能平躺、侧躺或趴着的婴儿与已经会爬、站、走的幼儿分隔在不同区域或不同房间,这样不仅能够保障孩子们的安全,也保证不同动作发展阶段的婴幼儿都有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能够自由玩耍和探究。
在材料提供上,主张以观察儿童为基础,基于儿童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材料和玩具。儿童探索操作的材料应以生活用品和普通玩具为主。
师资培训
皮克勒方法有完整系统的针对0~3岁婴幼儿的教师培訓体系,值得借鉴。皮克勒方法师资培训体系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课程,包括婴幼儿护理方法、婴幼儿动作发展以及婴幼儿游戏。第二阶段为必修专题课程,包括皮克勒方法中的观察、婴幼儿社会性发展、实践观察课。第三阶段为选修专题课程,包括婴幼儿的不同发展阶段、婴幼儿游戏Ⅱ、特殊婴幼儿的照料、动作发展Ⅱ、家庭指导、喂养课程等。第四阶段为案例分析。第五阶段为论文。从以上五个阶段的培训体系可知,皮克勒方法注重理论研修与实际运用的结合,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充分支持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对高校人才培养、从业人员资格、岗位考核、进修培训等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有启示作用。
皮克勒方法在我国的早期教育研究和学习中借鉴较少。民间机构和组织自2016年起已开始从各国借鉴皮克勒教育的方法中总结经验,运用到我国早期教育实践中,但仍缺乏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本土化的实证研究。从德国、美国、新西兰等国学习研究皮克勒方法对托育的指导意义来看,我国0~3岁早期教育事业也应深入研究皮克勒方法,为我国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课程体系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更有力的发展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