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总有历史
2020-06-01胡华
胡华
一转眼,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也就是我们眼里的“花草园”,自2004年成立已然度过了16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在度过艰难生存期后,我们开始将工作重点转向了对课程的思考与探寻。德国思想家迈克因泰说:人生经历总是根植于相关事实的实际情况,从中“我”才能推知“我”的身份。作为教育者,这份关于自我的确认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我是谁”决定了“我”在专业上的判断,决定了“我”和工作场域中每个人的关系,决定了“我”在教育探索中如何赋予情感、思想,也决定了“我”在面临困境时如何完成自洽。
从某种意义上说,花草园十几年间经历的发展历史,也是“生活化课程”逐步形成的历史。这段时间,我在整理2006年到2015年间的一些记录与思考,试图将这些真实的过往再现出来,以便喜欢花草园“生活化课程”的同行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我们,与我们一起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教育、认识教师、关注儿童。这些思考对于我们而言是宝贵的,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探索都不会一蹴而就,时间的沉积就是思想的积淀。
有人好奇,“生活化课程”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为什么要把课程回归到儿童的生活里去?如果说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模糊整体、感性局部、理性局部以及理性和感性的综合。那么,从2009年开始,我们对教育开始有了一些理性的思考。2010年,“自然主义教育”拉开了我们对课程探索的大幕。我们试着给儿童“松绑”,让他们在自然里用自然的方式学习与探索,而他们在对生活的探索中,向我们展示出了更多的创造力与生命力。那一年,我们的课程里第一次出現了“生命力”的关键意向。也是那一年,一位朋友推荐了一本介绍华德福教育的书《学校是一段旅程》。看完后,我在键盘上敲下这几句有很强内应感的话:“怀着崇敬接纳孩子,带着爱教育孩子,护送他们迈上自由之旅!”
2013年,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生活化课程”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形成体系的。当时,我们称其为“新课程”。在《幼儿园的新课程:回归与还原儿童的本真生活》一文中,我描绘着儿童的学习、幼儿园的环境和我们新课程的构想蓝图,表达着对建立“以儿童发展为核心,回归与还原儿童的本真生活,引导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的一套全新幼儿园课程体系的渴望。
每一个体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使自身处于日常生活之中,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课程创造的初期,即使内忧外患,我依然坚信“人”是最宝贵的。对教师们持续性信任,选择相信“相信的力量”。而教师们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也使他们的专业生活走向了一种理想的状态。这也证明,教师的专业生活本质上是个体自我完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生命活动。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的探索也是不断创造教育诗意的过程。而我也一脚踏着实践的田野,一脚踩着理论的沃土,充满感情地创造着。没有诗意的生活是干枯的,而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诗意是我们花草园人共同的选择。
这些年来,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我都告诉自己,要有一颗孩子般透明的心灵,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