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肇庆市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2020-06-01罗丹段明明
罗丹 段明明
摘要:产业融合是当今时代的重要命题。经过多年发展,国内的产业融合研究取得诸多成果。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佛肇经济圈”政策的提出与运行,肇庆文化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外来冲击”局势中缓解出来,渡过了发展“低迷期”,呈现了缓慢波动增长趋势。当前,肇庆文化旅游整体表现出有大资源、大形象、大文化、大环境,但无大合作、大印象、大产业、大服务的劣势格局,需要从全局观、长远观、智慧观、产业观角度加强肇庆市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产业融合 文化旅游 转型升级
一、产业融合定义和相关研究成果
(一)产业融合定义
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产业融合是与产业分离相对应的一种范式经济现象,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的既定边界互为交叉、相互渗透后逐步模糊或消失,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品形态的过程。旅游业是综合性强的社会活动,有着天然的产业融合属性,必须依赖交通、餐饮、住宿等其他行业,与之共存,互为推动才能有所发展。同时,市场和游客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也促进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的必然性,某种意义上,产业融合是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拓展旅游行业空间的主要途径,并且伴随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来临,融合速度会明显加快,融合程度也会不断加深,产业融合是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相关研究成果
21世纪开始,国内关于产业融合研究呈现蓬勃地发展趋势。早期的产业融合研究,偏向于产业融合的定义、模式、机制、路径和效应等宏观层面的研究。辛欣将产业融合分为产业一体化、重组、延伸和渗透四大融合模式;陆晓清认为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经济管制是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其中技术创新是内在驱动力,其他两者是外在推动力;麻学锋将产业融合分为资源、技术、市场和功能四条融合路径;辛欣在麻学锋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业务融合路径和空间融合路径。还有张伯瑞、庄清娥等人的效应研究,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产业融合可以激发传统产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市场有序竞争,促进消费提升,产生较为明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应。
随着市场进一步细分,研究者将产业融合研究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转变,侧重把旅游业与传统工业、建筑业、现代农业、手工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产业融合,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如:梁坤将旅游与工业融合,产生依附型、共生型、独立型三种融合模式,形成高新技术体验中心、展示中心及科技研发基地体验馆等多种融合产品;而严伟则从产业链协同视角将旅游产业融合分为高新技术“嵌入式”渗透融合、平行产业协同延伸融合与产业内部协同重组融合等,认为旅游可以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更好的与农业、工业、会展、地产、医疗、体育行业协同发展,形成上述行业的信息链、价值链。任怡研究郑州休闲农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农业科技教育基地、农业高新科技园、现代农业庄园和农产品产业、农业生态餐厅和农业环保民宿等。由此可见,后期的产业融合,更加注重产品的细分,融合深入且多元,极大的加速了各个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叉、渗透。但是,现行的产业融合研究并没有从全域观、智慧观的角度出发,整體而言缺乏了全局意识和现代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二、肇庆市文化旅游发展背景和概述
(一)文化旅游发展背景
古城肇庆,地处粤中偏西地区,与佛山、清远、云浮、梧州、贺州毗邻,地理优势明显,是联系珠三角与桂、湘、滇、黔的枢纽之地,是“西江旅游走廊”和“粤港澳旅游区”的重点建设区域。肇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是早期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之地,是国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些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建设要求,以及贵广、南广高铁的全线开通,广佛肇城际列车通行,为肇庆市旅游带来新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政策保障是肇庆文化旅游的坚实后盾,交通的便利化减少了游客行走在途中的时间成本,促进了短期旅行的增多,花在路上的时间少了,游客更愿意走出家门,去体验和感悟异地文化和民俗风情,拓宽眼界,从而达到知识获取和身心满足的需求。另一方面,区域旅游发展与当地气候、水文、环境、政策、交通密不可分,旅游业不能偏离于它们而独立存在。旅游要有地域特色,必须深刻地植根于上述自然、人文条件当中,以此为背景,因地制宜的开发旅游景区,设计旅游线路,进行旅游宣传,树立旅游品牌。
(二)文化旅游发展概述
肇庆文化旅游,经过了初期起步、飞速发展、波动调整和平稳低速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名片为肇庆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从上世纪末开始,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导向和主题式旅游火爆兴起,广东省内的旅游偏好从肇庆山水文化游向广深一带的现代都市游转变,再加上资金、观念、创新、人才、技术和区位因素受限,肇庆市的文化旅游受到极大冲击,日渐式微。最近几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佛肇经济圈的辐射下,肇庆的文化旅游呈现回升趋势,平稳低速增长。根据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显示:肇庆市国内过夜游客从2013年的1292.02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1329.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5.87亿元增长到308亿元,呈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
从文化资源类别上看,肇庆市文化资源丰富,有山水、建筑、手工技艺、宗教、节日、饮食和名人文等几大文化资源类别,它们的物态表现和主要代表如下表1。
从客源市场的角度分析,肇庆市文化旅游主要客源来源于国内,占比96%以上,以周边县市和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珠海为主;境外游客占比较少,以亚洲市场为主,多来自于港澳地区、日韩地区、新马泰等地。近些年,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活动的日益普及化以及交通环境的改善,前来肇庆旅游的韶关、阳江、汕头的游客逐步增加,广西、湖南游客也呈现了上涨的趋势。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观光休闲、文化游览为主,占比85%左右,其次是探访亲友、商务出差和宗教朝拜。在诸多文化旅游的景区景点中,游客到访率最高的是市区的七星岩和鼎湖山风景区,其次是盘龙峡、悦城龙母庙等。总体来说,肇庆市的文化旅游具备了初步的影响力。
三、肇庆市文化旅游发展问题与限制因素
(一)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受限,未形成产业观和全局观
一是城市文化旅游产业链不完整,产业效益带动不明显,市内旅游收入主要还是以门票经济为主,人均消费受限,除了满足必要的吃、住、行、游要素外,购、娱等费钱项目建设后劲不足,没有形成专门且有肇庆文化特色的旅游街区。二是创意思维不足,没有创意空间设计和创意产业延伸,文化旅游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传统观光游览中,没有生成必要的“意趣空间”。三是已初步萌芽“全域旅游”的思想观念,但是离树立“全地域”“全要素”“全领域”和“全服务”的大局观还有距离,肇庆文化旅游呈现有大资源,无大合作;有大形象,无大印象;有大文化,无大产业;有大环境,无大服务的整体劣势格局。
(二)融资渠道和宣传方式受限,未开拓市场和研发特色产品
随着文化旅游的深入发展,文化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老牌的旅游城市,肇庆市文化吸引力逐渐减弱,相关旅游资源较为单一且开发深度不够,市场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强。肇庆市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中,端砚文化和宋城文化具有唯一性和代表性,但是现阶段的开发却属于初级水平,完全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未研发出特色的旅游产品。归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合理的投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也缺乏有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入驻,融资渠道受限。此外,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肇庆市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力有不怠,需要进一步扩大营销投入,增强营销建设。
(三)接待能力和配套设施受限,未构建现代智慧旅游服各体系
主要表现在部分景区缺乏完善的交通、购物和住宿设施,游客无消费渠道,综合旅游消费受限。根据笔者在携程、艺龙等APP的查询结果显示,肇庆市的高星级主要集中在星湖周边的星湖大酒店和奥威斯酒店,还有四会岭南东方酒店,高星级酒店较少,难以满足追求高品质旅游客人的需求。民宿方面也主要集中在星湖周边和鼎湖山周边,其他旅游区域民宿相对较少,功能有待完善。此外,肇庆市智慧旅游系统未完善,旅游道路交通标识和景区景点解说宣传标识系统设施缺乏,景区内部的电子导览、二维码技术、重点区域的WiFi覆盖和微信自助终端的应用不足,整体来说,尚未构建好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和现代服务体系,需要改进和提升。
四、肇庆市文化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路构想
(一)以“全域旅游”为视角,构建旅游产业链和旅游“意趣空间”
1.建立全域旅游发展机制,推动产业融合和区域联合。肇庆市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树立“全地域”、“全要素”“全领域”“全服务”的大局观念,推动建立文化旅游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將肇庆的山水、建筑、手工艺、宗教、节日、饮食等文化资源有选择、分步骤的开发设计成旅游吸引要素,并且将可视范围内的文化资源、道路、环境景观化,实现旅游吸引物的全域覆盖,促进肇庆景城一体、山城一体全域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同时,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佛肇经济圈的政策导向作用,不断优化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广佛肇轻轨等交通线路建设,积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协作与联合,与桂林、贺州、南宁、玉林、佛山、广州、云浮等地合作共建高铁、城轨文化旅游线,实现客源互送、区域互动、资源互补的目标。比如,肇庆市可以与云浮联合打造“龙母文化游”,将蟠龙洞、龙山寺、德庆龙母庙等景点串联起来,扩大肇庆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2.深入挖掘肇庆市地方文化内涵,拓展文化的“意趣空间”。肇庆市在发展旅游时应当以“文”兴游,促进“文旅融合”,深入挖掘肇庆市的端砚文化、民俗文化、包公文化、饮食文化、宋文化等内涵,增强游客的趣味感和体验感,积极开发文创产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街区,比如:开发端砚采集、设计、加工、文化展现为一体的文化街区,可以增加游客自主设计端砚外观的环节,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此外,积极开发肇庆市文化创意空间,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学习北京后海、烟袋斜街、798商业街、南铜锣巷,上海1933老场坊、田子坊、红坊,南京1912街区,厦门曾厝垵,成都宽窄巷子、太古里、锦里,等地的文化创意手法,将肇庆本土的文化元素突出展现。创意获取上,政府可以牵头筹办肇庆文化景观小品设计大赛或者文化空间设计大赛,将大赛成果运用在街区、民宿、店铺的设计和改造中,肇庆文化活化应用,让游客有前往肇庆打卡、休憩,感悟和体会肇庆文化魅力。
(二)构建旅游品牌.创新旅游投资开发和营销模式
新世纪以来,肇庆市以“岭南古郡,活力山水,健康人生”为城市宣传口号和品牌形象,致力于打造粤西“旅游城、不夜城”。然而就实际发展情况而言,当前肇庆市主打旅游产品以山水为主,星湖、鼎湖山风景区至今仍是游客前往肇庆的必玩之地,“岭南古郡”和“健康人生”和“不夜城”在现行的旅游产品中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归其原因,主要是投融资政策引导和旅游营销导向工作需要有所提升和创新。
1.重组旅游投融资机制,引进社会资本,推进投融资渠道的市场化运作。目前,肇庆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公司七星旅游发展集团,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投资渠道主要是国有经营性的旅游资产,融资渠道单一,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企业资产重组、融资,通过上市、股票债券发行等形式促进文化旅游企业集团的成立,以收购、参股等方式整合和吸纳县、区一级的企业和社会人员参与投资,增加社会资本比例,提升旅游发展后劲。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投资经营的市场化运作、市场调节,政府方面也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施税收倾斜政策和相关财政补贴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加大对文化旅游的投入,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开发“岭南古郡”和“健康人生”的文化旅游项目,如扶持肇庆宋城特色文化街区等项目的开发,招商引资,政策倾斜,形成更为多元的肇庆文化旅游品牌。
2.推进营销主体和营销手段的多元化发展,区域合作共建“大旅游圈”。肇庆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营销主体和营销模式。营销主体上,不局限于政府和企业推广,而是应该充分调动其他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宣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注重口碑推广,充分整合、提炼、包装肇庆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利用APP、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电视、电脑等媒体手段加强对肇庆文化旅游的宣传,不断开辟“肇庆市文化旅游”专题和话题专区,及时传递文化旅游信息和收集反馈结果,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营销模式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整体营销、名人营销、差异化营销、品牌主打、事件营销、广告策略、节日营销等多种途径,既可以是单一的营销模式,也可以多种营销模式组合推介肇庆文化旅游的相关信息。如包公文化旅游就可以采用“名人+事件”的组合营销手段,包拯作为古代名人,在社会范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借用包拯的名人效应,可以建立包公文化主题公园、开展包公论坛及研讨会,通过人物本身和系列事件来提升肇庆文化旅游知名度。还可以用“文化会展”、“经贸合作交流会”等形式宣传地方文化特色,激活肇庆的文化旅游,促进产业升级。
(三)建设智慧文化旅游工程.树立共建共享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
智慧文化旅游工程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肇庆特色文化以更清晰、更形象、更便捷的方式传递给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智慧生活、系统管理和便捷服务的系统工程。肇庆市在建设智慧文化旅游城市的进程中,需要选取典型文化要素或者景区作为试点,进行智慧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如将包公祠、龙母祖庙等文化景区按以下步骤进行智慧改造:第一步将试点的“智慧景区”重点区域WiFi覆盖,以便旅游者实时了解旅游资讯和相关文化知识;第二步完善二维码技术在上述区域的应用,通过扫码购票,移动终端自动检票功能实现旅游者自助式游览;最后,要加强文化旅游景区的智慧监控体系,进行物联网视频远程监控,及时掌握景区内的客流量和游客滞留情况,灵活调控。
与此同时,要布局完善的标识系统工程,共建共享现代服务体系,按照国家A级景区的标准,有序提升标识系统的类型、数量、规范、语言等。首先,要不断完善交通标识牌,在广佛肇高速、G80、G321国道以及省道等主要交通要道设置规范的交通引导表示和旅游形象展示标识,给予文化旅游景区和相关旅游活动提示,引导旅游者进入文化景区。其次,还要完善景区内部景点解说系统和宣传标识系统,设立自助导览图和自助服务终端,推进标识系统的智慧升级。最后,还须进一步提升肇庆市整体范围内的接待能力,引进高星级酒店入驻肇庆,满足游客追求高品质服务的需求,也需进一步推进民宿业发展、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