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家校共育的理路和实践路径

2020-06-01冯鑫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理路家校共育实践路径

关键词 家校共育 理路 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冯鑫,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辅导员,助教,政治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088

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职能和使命,我国大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育人单位,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个体的奋斗和贡献,教育对个人进步和国家发展都弥足重要。个人良好的教育内容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1]家庭教育在大学阶段被弱化,既增大了学校的教育管理成本,也不利于高校育人质量的提升。新时代高校应该重视家校共育建设,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提升高校治理和育人能力。

一、新时代大学生家校共育的理路

(一)提升大学育人质量的现实需要

当代大学教育由于学生生源构成复杂,加之学生家庭职业差异和时空因素限制,致使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疏,大学教育成了一种“一元化”的教育。在这种“一元化”的教育条件下,学生又面临诸多诱惑,教育效果很难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相反可能会事倍功半。一元化的教育条件下,学生的日常管理以辅导员为主,很难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在大学场域学生的成长成才主要靠自律,但学生的自律性又参差不齐,思想偏激、学业危机、突发心理问题等已成为影响大学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大学场域缺少中学教育中的升学压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因素,这无疑加大了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变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所以在一元化的教育条件下,家庭教育的补位和协同显得尤为重要,二者形成的教育合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家庭教育的协同能够提升大学的育人质量,也能提升高校的治理效能。

(二)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承担着对各行各业输送优秀人才的根本任务和使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期望。“家校共育伴随着‘终身教育和‘教育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是新形势新阶段对现代教育所作出的必然要求。”[2]从2018年开始,“00后”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主力登场,“00后”学生成长环境相较“90后”优越,而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学习、精神、物质和情感上对家庭的依赖要超过其他年龄段的学生,这也为家校共育提供了信任资本和有利条件。优越的成长条件加之日新月异的时代环境,造就了“00后”独特的个性,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团队对上海市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调研显示,“00后”大学生思想前卫、活跃,价值取向多元且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突出,自我意识和维权意识更强,人际矛盾更难调和,对权威的服从性更弱。[3]基于“00后”的以上新特点,家校共育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家庭教育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起到一种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拿“对权威的服从性更弱”特点来说,若用以前的垂直管理办法,有时候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不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也可能使得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家庭教育的融入会增强教育管理柔性,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家长参与大学教育的现实诉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所受的第一份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精神、品德、情感等方面的影响具有终身性。家庭和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的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大学时期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作为学生个体的教学和学习榜样,大学阶段应继续发挥其引导教育作用,致力于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等方面的引导教育。受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参与惯性影响,加之“0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参与孩子大学阶段的教育和培养具有强烈的兴趣和愿望。日常管理中和召开新生家长会时发现,“00后”家长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生活较为富足,对于孩子的教育极其重视。本地生源的家长虽近在眼前,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不甚了解,对孩子的关注多是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琐事和问题,不能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育人机制中来;外地生源家长远在千里之外,外地学生回家机会少,唯有借助通讯设备保持联系,只能通过孩子的描述和倾诉中了解其日常,很难深入地参与到对孩子大学阶段的引导和教育中来。所以大学构建家校共育机制,为家庭教育铺路架桥助力学校教育具有迫切性。

二、新时代大学生家校共育的实践路径

(一)更新家校共育理念

我国对幼儿园、中小学开展家校共育有多项重要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如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但对高校该如何进行家校共育的指导性意见存在缺疏,高校对家校共育没有重视,这也是导致高校家校共育水平不高的一个原因。对大学生家长而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考上大学就完成了家庭的任务目标,孩子成年后应该靠自己,从而减少教育和干预。应打破对家校关系是一种附属关系的错误认识,充分认识到二者是一种平等互动关系,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家校共育机制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和家长双方都应该统一认识和思想,重视家校共育实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理清双方的权责和任务,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理路家校共育实践路径
基本道德法治化的实践理路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郭嵩焘政教思想的内在理路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