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新体系理论指导下的小学合唱教学策略探讨

2020-06-01汤立霞

戏剧之家 2020年12期

汤立霞

【摘 要】目前音乐教育新体系借鉴了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创新理念,从中国音乐教育实际出发而形成,在新体系理论指导下,能促进音乐教学高效展开。本文针对音乐教育新体系理论指导下小学合唱教学有效策略进行研究,在明确新体系优势的基础上,探讨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创设具有音乐艺术性的教学环境,将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为主要教学任务,以便提高合唱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新体系;小学合唱教学;感性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2-0156-02

合唱教学之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占据重要地位,是由于它能够锻炼学生音乐演唱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但在小学合唱教学实践中,由于一系列问题,导致合唱教学有效性不高,是阻碍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从合唱教学实际问题入手,注重合唱教学策略的优化和创新,促进音乐合唱教学顺利开展。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从目前小学合唱教学存在的不足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往往忽略合唱教学的重要性。合唱教学开展过程中,对教师能力和学生素质提出较高要求,而教学理念滞后于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教学能力。另外,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不能通过卷面成绩体现的合唱被忽视。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气息控制、声部配合、音准掌握等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有效性。然而目前大多数合唱教学中,主要采取教师带领学生合唱歌曲的方法,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向学生传授节拍、音符相关知识,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容易打击学生合唱练習的兴趣,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是学生对合唱训练存在畏难心理。从合唱教学特点来看,对学生素养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准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声部配合方式。合唱教学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合唱教学中出现畏难心理,降低其学习主动性,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低下。

二、音乐教育新体系理论指导下的小学合唱教学优化策略分析

音乐教育新体系强调歌唱教学手段的应用价值,认为歌唱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能保证每个人参与到歌唱中,同时歌唱能给人真实的情感体验。由于歌唱练习中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速度、音准、节奏、曲式分析以及和声功能等,对学生音乐能力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小学音乐课堂应注重合唱教学的有效开展。针对小学合唱教学高效开展中的影响因素,我们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实践教学、增强感性经验等方面入手组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素质培养、能力锻炼的教学目标。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一)加强实践教学

音乐学习是一个感性活动的过程,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使人体验音乐带来的趣味性。音乐教学体系下合唱课程的开展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其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在体验中丰富学生情感,加深知识印象[1]。例如,在学习《鸭子拌嘴》歌曲时,利用打击乐合奏来聆听歌曲后,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乐曲中运用的乐器,如水镲、小镲、木鱼、锣、双响筒等,安排学生看、敲、听不同乐器的音色,认识乐器的特点,并让学生自行利用上述乐器编排节奏,展现生动的音乐形象。在学生使用打击乐器的过程中,会使用双响筒演奏鸭子走路时的场景,随着音的强弱改变和节奏变化,呈现出鸭子摇摇摆摆在路上行走、戏水的情景。这种实践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们的感官体验,通过引进游戏激发其兴趣,并能在视觉、听觉、情感、记忆共同参与下感受音乐,调动学生想象力。

(二)采取以感性体验为主的教学策略

音乐教学新体系主要强调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合唱课堂,组织艺术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会,实际是强调加大对学生音乐感的培养。音乐感是指对音乐具有直觉思维能力,对音乐节奏、节拍和速度有较灵敏的感知;对旋律中的音色、和声做到正确辨析;对音乐作品的段落、音乐形象有着一定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合唱教学设定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目标,采取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活动中调动情感体验,并能在内在感悟驱动下对音乐作品产生新的感受,使学生带着对作品的理解去演唱,做到将自身感情融入到合唱实践中。合唱课堂应围绕感性体验进行设计,将学生音乐感培养作为重点目标[2]。

新体系中强调音乐节奏的重要性,它是旋律的框架,通过节奏训练能提升学生听觉和音乐学习能力,通过口读和手拍能加深学生对节奏的印象。在学生节奏感训练方面,可播放《玩具兵进行曲》中的某个片段,组织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模仿士兵踏步,感受音的强弱变化来调整肢体动作,还可随着音乐速度将小跑变换成踏步,切实体会音乐节奏和节拍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肢体动作和音乐节奏的充分结合,将听觉转换成动觉,使学生在调整动作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乐句听辨能力,对乐器音色有一个正确辨别,是训练学生音色感、节奏感的重要途径。

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结合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在演唱中控制好节奏和音色的变化,确保演唱效果,达到合唱训练的目的。音乐合唱教学中设计多声部合唱曲目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和声感。如在教学《钟声叮叮当》时,要求学生模仿大钟声音,根据大钟特有的延音特点,以长音模拟钟声,同时教师演奏钢琴,用同音衬托大钟的声音,由于大钟声音较低,教师会用手势指挥低声部旋律,并加入模拟小钟声的旋律,小钟声音较高,这两种旋律相结合,能展现出音乐的和声美,促使学生对合唱训练产生兴趣,为学生音乐能力培养提供条件。

(三)培养学生合唱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育新体系理论指导下,教师应将学生合唱兴趣培养作为教学主要任务,当学生具有较高合唱学习兴趣时,将产生内在动力,进而打造一个互动性强的合唱课堂。第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小学生相对来讲认知能力薄弱,大部分学生对合唱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因此应通过展现音乐教师的独特魅力,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另外,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能在教材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延伸,提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基础。第二,应提高学生对歌曲的鉴赏能力。重复进行合唱训练是打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根本原因,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适当增加音乐鉴赏在课堂中的比例,以加强学生歌曲鉴赏能力为主,使学生感受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在音乐氛围中产生合唱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在课堂中播放多首节奏欢快、跳跃的歌曲,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总结这类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并能阐述对音乐情感的了解。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突出学生课堂主体作用,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控制教学进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四)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方法,学校势必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的改进和创新。在教学方式选择上,教师应从音乐教育新体系中的规定要求出发,关注和学生情感体验和实践操作有关的教学方法,是音乐教育新体系对教学实践的根本要求。如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合作讨论教学等,能满足当前音乐教学发展需求,并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另外,在合唱教学课堂中应将复杂的发音和形象的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加大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其感受合唱的趣味性和艺术美。

综上所述,小学合唱教学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审美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目前小学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围绕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加强教学效果的目标,提出一系列教学改进措施,旨在为小学合唱教学高质量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郑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研究[J].黄河之声,2019,(03):114.

[2]程小亮.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策略探究[J].重庆与世界,2018,(10):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