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与艺术建构
2020-06-01魏妍妍
魏妍妍
【摘 要】新主流电影是符合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代表广泛群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价值导向的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一种电影形态。《中国机长》作为优秀新主流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在国庆档脱颖而出,实现口碑市场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新主流电影;《中国机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2-0094-01
一、影像视觉奇观化构成体现
《中国机长》这部影片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与119名乘客遭遇极端险情,在万米高空直面强风、低温、座舱释压的多重考验。一般认为,主旋律影片为了更深刻地揭示极端环境下人的存在,以巨大的资金投入去还原当时激烈的斗争,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也是该类型影片最吸引观众的亮点。具体到《中国机长》,它将一半镜头和时间放在英雄机组与考验的时候。
飞机在风挡玻璃破碎前到遭遇各种各样的磨难事故,时长为四十七分十秒,占全篇电影总时长的50.1%,表现了在极端天气下机组做的种种努力。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机组成员凭借着极少仍在工作状态的仪器,艰难地进行手动驾驶。座舱释压发生时,乘务组立即执行释压处置程序,指导旅客使用氧气面罩,并训练有素地喊出:“请大家相信我们,相信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大家安全落地。”生死关头,英雄机组的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体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二、泛情化的叙事策略
“泛情化”指主人公的性格、动作、命运和影片展示的情节及故事建构均以伦理情感为中心。尹鸿曾在其《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一书中写道:“由于英雄神话的解体和权威话语的弱化,那种作为先驱者、布道者或万能助手出现的超现实的人物形象已经很难具有‘在场效果。”早先的主旋律电影只注重社会现实的矛盾,塑造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人物形象呈“扁平化”特征。而《中国机长》则站在普通人的情感立场上,在英雄形象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桥梁,成功地调动起观影群众的情感,打开“主旋律电影”长期以来希望面向大众的传播渠道。
《中国机长》对于机长等人的塑造上,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它没有把机长塑造成全知全能的人物,而是通过他言语中为女儿过生日和穿插家人的镜头,使他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另外一位机长妻子的紧张和关心也在影片中被仔细呈现,影片塑造的并不是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而是在电影点点滴滴的日常细节中为其添加生活气息。对于乘务人员的描写则通过订婚、抚摸戒指为其增加人情人性,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类型的乘客也为影片增加了真实性。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再复曾说:“人或人物并不能只用单纯的好坏来定义和评价,每一个人的性格也不是单纯的内向和外向所能表述,因为人本身就生活在社会这个复杂的系统中。人的性格是双重甚至是多重的。”通透的人物塑造应该是立体化的,对于观影者来说是要有说服力的,本片采用泛情化的叙事策略,立体化的人物形象才能渗入到观众内心,迎合大众审美品位,使中国主旋律题材走向大众之路。
三、群像式英雄主角的人物塑造
在中国英雄电影当中,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大多以群体英雄进行表现,在《中国机长》中,英雄机组既不是千人一面代表理念的传统群像式英雄,也不是靠一己之力就可力挽狂澜的个人英雄,而是用一个团体呈现出全新的英雄表达。
在电影中,采用双机长的人物设置,并配有一个辅助性的副驾驶。在基础人物设置上体现多样化,以三人集体配合成功使飞机迫降到四川双流机场,在机场迫降滑行的过程中,三人合力将飞机稳稳停住,乘客均无太大伤亡。其中乘务组也在危难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尽职尽责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机舱内稳定人心安抚乘客,体现负责担当的一面。而地面工作人员也积极配合飞机,为飞机的成功降落做出贡献,医院消防做好各种后備应援工作。电影中的英雄机组是群像式体现,以集体主义为表达重点,成功塑造民航英雄机组。
中国新主流电影是在主旋律电影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新时代特征,成为当下新主流电影的创作导向,而《中国机长》传达的责任担当也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地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