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创伤书写

2020-06-01施新苏冯茜

戏剧之家 2020年12期

施新苏 冯茜

【摘 要】《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由肯尼斯·罗纳根编写并导演的小成本剧情片,该片荣获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及最佳男主角奖。主人公李·钱德勒由于忘记给壁炉罩上防护网导致家中着火,三个孩子葬身于这场事故中,失误造成的悲剧成为他难以排解的心灵创伤,导演巧妙地运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将其创伤心理诗意地呈现出来,李能否从悲伤的深井向外张望寻求创伤救赎的可能性成为该片的一大悬念。

【关键词】创伤心理;克服创伤;创伤叙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2-0068-02

《海边的曼彻斯特》开篇向观众展现了宁静的碧海蓝天下主人公李和哥哥、侄子帕特里克乘船出海的情景,此时的他阳光自信,与下一个镜头中颓唐、沉默、暴力粗口的他迥然相异。在李返回海边的曼彻斯特帮过世的哥哥处理丧事并照料侄子帕特里克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闪回镜头揭示了造成李转变的原因。导演用克制内敛又不失温情的镜头呈现了主人公永远无法与自己和解的悲剧人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涉及悲剧的“净化说”,他认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①观众在欣赏该片时,无疑会对悲剧主人公李的不幸遭遇产生哀怜的情绪,从而使自身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赋予周遭的人事以善意。

一、创伤心理的诗意化表达

影片的主线是李在哥哥去世后返回海边的曼彻斯特替哥哥处理后事,事件发生在冬季,气候的寒冷烘托出主人公的悲凉孤寂。

片中多次出现了雪,影片开始我们就看到在茫茫大雪中孤独铲雪的勤杂工李;得知哥哥病危的消息也是在纷纷扬扬的雪中,看不到主人公的情绪有丝毫的变化;哥哥的葬礼之后,映入观众眼帘的又是一片清冷的雪景。主人公的绝望的情绪在这一片雪景中得到了强化,遭受心理创伤后的李逐渐将自己的内心冰封,与外界隔离。影片对悲痛情绪表现得颇为隐忍克制,这种偏向生活现实的戏剧真实感的营造让观众更容易感受到主人公无言的痛楚。雪的意象除了象征着主人公的自我封闭之外,也代表着整个曼彻斯特小镇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疏离。火灾时,面对李一家不幸遭遇,邻里表情漠然;得知李返回小镇时,大家语气中流露出鄙夷;当李想要在小镇上找一份工作时,遭到老板妻子的拒绝。朱迪思·赫尔曼认为创伤的复原需要三个阶段:重建安全感、追忆创伤事件及融入社会。②他们对李的冷漠阻隔了李重新与他们交往的途径,来自自我和他人的双重封闭阻碍了李在这座充满伤痕的小镇重新建立安全感,降低了创伤修复的可能性。雪的颜色是纯洁的一种表征,洁白的雪覆盖在苍茫的大地上,却未尝能够彻底掩埋大地的尘土。李即使逃离了悲剧发生的场所,也无法改变他的失误造成儿女死亡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他是一个剥夺无辜生命的丑恶罪犯。

除了大雪,影片中反复出现了船的意象。船上充满了李和哥哥、侄子的温馨回忆,而现在的船就像李冰封的内心一样被绑在码头,丧失前进的动力。李和侄子在对船的处理上产生争执,最终李卖掉了哥哥的枪支让船重新启动。当李再一次坐在船头,看到侄子和女友玩闹的场景,露出了本片唯一的一次微笑,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侄子也影响了颓唐到骨髓的李。对船只处理态度的变化,意味着李冰封的心开始逐渐松动。在选择了一个他和帕特里克都满意的生活方式之后,影片结尾再次出现他和侄子在船上怡然钓鱼的场景,船只成为连接他和帕特里克这两个创伤主体的媒介。他们曾在船上度过最快乐的时光,经历了亲人离世的痛苦之后,他们携手使船只重新启动,船只承载着他们过去的记忆,同时也将见证他们往后的生活。

二、克服创伤——创伤展演与创伤应对

拉卡普拉在其著作《再现大屠杀》中提到了展演和应对这两种应对创伤的方式。所谓“展演”指的是受创者“纠缠于过去并倾向于强迫性的重复,好像创伤发生在当下”,而“克服”可以指“受创主体可以接受特定的压抑元素,进而从机械重复机制中解脱”。③影片中,李的创伤记忆始终在脑海中保留着,不曾忘却,而帕特里克一开始拒绝接受父亲的死亡,后来见到冰箱里的冷冻肉时突然崩溃,最终选择接受残酷的现实,勇敢地直面人生的惨痛。

事故发生前的李乐观开朗,家庭美满幸福,然而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场大火所摧毁,由于忘记盖上防火板而铸成大错,带来一生的遗憾和痛楚。弗洛伊德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高强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④李看到火灾时眼神茫然,呆立着望着眼前的这一切。在警察局接受问询时,李眼神哀伤却又用波澜不惊的语调讲述事件发生的始末。创伤事件发生之后,大多数人会选择痛哭、咆哮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使得内心的痛苦外显出来,继而去与现实重新建立联系,逐渐从痛苦中走出。在灾难发生之后,李的妻子咆哮甚至哭泣到昏厥,而李只是一言不发,亲眼看着熊熊烈火吞噬着他们的房屋,孩子们烧焦的尸体一个个被搬运出来,痛苦茫然地望着眼前这一切的李似乎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他无法向妻子一样寻求一个宣泄的窗口,在警察局自杀无果后,逃离到波士顿小镇的一间地下室默默舔舐自己的创伤,永远无法原谅自己。

法律虽然没有惩罚他,但是李却用一种近乎苦行僧似的生活来进行自我的惩处。逃离到陌生的城市的李开启的是虽生犹死的绝望人生,干著拿最低工资的杂活,住在阴暗的地下室里,隔绝了与周围人的友好相处。他暴躁易怒,频繁爆粗口。他对酒吧里向他搭讪的女郎漠然相待,对酒吧里看了他一眼或者撞了他的陌生人拳脚相加。独处的时候无法控制情绪,用拳头击打玻璃。事故之后的他丧失了与人正常交往的能力,始终将自己包裹在忧郁苦涩的内心世界里,创伤于他而言如影随形。

年轻的帕特里克看上去开朗无忧,加入冰球队,组织乐队,周旋于几个女孩中恋爱,然而他却承受着自己的家庭创伤。正当壮年的父亲被查出心脏病,随时需要住院,自己的母亲又全然不负责,甚至不知道如何联络她。在父亲去世后,他没有过多地表现自己痛苦的情绪,当他看到尸体后表情平静。在和李一起听遗嘱时,漫不经心地玩着手机,仿佛他们讨论的这一切与他无关。帕特里克也像李一样封闭自己,无法对他人坦诚自己的内心想法。直到他看到冰箱里的冷冻肉时,开始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他感到一阵恐慌,猛地痛哭。当李关切地询问时,他的语言支离破碎,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他关上门拒绝李的关心,李踹门而入时,他才痛苦地坦诚,他不想让自己的父亲一直躺在冷冻柜。正是主动言说的这一过程,使得帕特里克从抑郁的痛苦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开始真正去面对父亲去世这一现实,为治愈创伤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三、创伤叙事——非线性叙事

影片始终围绕着两条线索交错进行,一条是李在哥哥去世后,办理丧事并与侄子相处的过程;另一条线索是围绕着李由于过失导致的悲剧。导演通过大量闪回镜头以及突如其来的倒叙巧妙地将两条线索清晰地呈现出来。影片的非线性叙事赋予了重组自然事件的可能性,将现实与回忆来回穿插,同时闪回镜头多数是直接切换,不留缝隙。对于李来说,过去和现在没有分别,心如死灰的他永远停留在过去。创伤紊乱综合征患者进行叙事的时候,会在一般的线性叙事顺序中突然插入闪回,这种闪回毫无征兆甚至不受受创者本人的控制。譬如影片中李在听律师讲遗嘱时望着窗外的枯树的枝干,突然闪回到那次悲惨事件的发生,这种无意识的叙事顺序给整个叙事进程增添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在影片的前半段,非线性叙事给观众制造了“主人公究竟遭遇了什么”和“主人公能否走出创伤”两个悬念,这种有意识地制造悬念的方式也丰富了观众的观影体验,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影片的后半段在李在律师事务所拒绝成为监护人时,一次集中的闪回,带领观众一起回到李的惨痛创伤记忆中去——某天凌晨,在与朋友们一阵狂欢后出门的李临走前给家里点了炭火,但是忘记盖上防火板导致着火,三个孩子丧生在火海中。背负着深重的罪恶感的李始终无法从创伤中走出,因此当他得知哥哥将侄子托付给自己时,下意识的反应是拒绝接受,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无法再次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临近片尾时,一次无意识的梦境侵袭,李梦见已死的两个小女儿在摇晃自己,“爸爸,你没看见我们身上着火了吗?”卡鲁斯在她的《不可言说的经历》中讲道:“在烧着了的孩子这个梦的背后有个特殊的愿望,一个想再次看到孩子的愿望。弗洛伊德表明,像任何梦境后面的愿望一样,这个愿望与更加原始的欲望相连,一种永远都不要醒来的愿望。”⑤

然而与无法醒来的愿望形成相悖的现实是李被孩子们的询问所惊醒,梦境与现实,混沌与清醒相互交织,李既无法回到过去,又无法面对现实,最终只能裹挟着永远难以修复的创伤前行。

四、结语

《海边的曼彻斯特》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破碎人生,影片看似冷静克制的表现方式隐含着巨大的戏剧张力,于无声处彰显主人公极端的痛楚。每个人都有不与自己和解的权利,影片末尾,冰雪消融,冬去春来,哥哥的遗体终于可以入土为安,李和侄子一如往昔般出海钓鱼。然而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整个画面笼罩着淡淡的忧愁。李最终没有走出创伤,但他愿意给侄子留一张床这个举动暗示着他内心的坚冰稍许有些融化,阴霾笼罩下的李生命中仍有亲情的微光在闪烁。

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②Herman,Judith Lewis.Trauma and Recovery: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 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246.

③孔瑞.“后·911”小说的创伤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4.

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216.

⑤Caruth, Cathy.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M].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Herman,Judith Lewis.Trauma and Recovery: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 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246.

[3]Caruth,Cathy.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M].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4, 97, 105.

[4]孔瑞.“后·911”小說的创伤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4.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