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一次相聚
2020-06-01赵静
赵静
有一期谈话类节目的主题是:“烂片:怎样算烂?为何会烂?”在嘉宾聊得火花四溅时,主持人窦文涛说:“我总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告诉人家什么是不好的。”
其实,这也是我在生活里遇到的困惑:每代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凭什么认定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我有资格对别人的喜好指指点点吗?
节目的一位嘉宾给出了他的答案:虽然每个人都有喜欢的权利,但是主流媒体有责任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接着嘉宾指出了烂片的一些元素,比如扔手榴弹可以炸飞机,比如所有“高富帅”男主角、男配角都毫无理由、奋不顾身地爱着玛丽苏女主角……是的,这些影视剧是心灵毒药,它们违背常识,腐蚀人的智商和情商。那好的影片是什么样的呢?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伊朗电影《一次别离》。
少女特梅,面临着父母离异的难题。特梅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因为母亲要移民美国,而祖父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父亲坚决要留下来照顾祖父,一个家眼看着就要破碎。这部电影集中展现了伊朗的许多社会问题:男性主导的婚姻关系、贫困带来的教育问题和犯罪问题、移民问题,等等。
但是,我想聊的是特梅这个女孩。特梅比伊朗的很多女孩都幸运,她出生在一个中产阶层家庭,从影片的细节不难看出特梅的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也都十分注重对她的教育。她的母亲坚持移民美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给她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而她的父亲,也像我们身边的中国老父亲一样,苦心孤诣,想尽办法,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培育她——早上争分夺秒地帮她温习功课,在日常生活中花各种小心思鍛炼她的生活能力,为她请家教,甚至向她忏悔自己对法官说了谎,父亲说:“如果你想让我去自首,我就去,即使要坐3年牢。”特梅成长得很好。她还不到11岁,但在生活发生变故时表现得异常沉稳、勇敢、聪明又不失善良。她极力挽回自己的家庭,但不可调和的各种矛盾是一个小女孩无能为力的,导演没有给观众一个不现实的大团圆结局。特梅最终败给了现实。她会选择父亲还是母亲,留在祖国还是移民美国呢?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导演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观众。不论这个坚强的女孩如何选择,我都祝福她。
《一次别离》是一部只有30万美元投资的小成本电影,但它拿到了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它可以成功,是因为它以真诚打动人心,以真实引人思考。当记者采访《一次别离》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问他什么样的电影是“真电影”时,他说:“现在的问题是,太多的电影里人都不像人,而变成了机器。当然也有很多人为了打发时间或为了快乐,会喜欢这样一类电影。”
就像《一次别离》中的特梅让我惊喜和感动一样,我们的杂志也在为了让你感动和惊喜而一直努力着。不是为了让你打发时间,而是为了告诉你什么是好的。希望这期杂志在鼠年的一开始带给你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过年了,亲友相聚,《读者》(校园版)也来啦,希望这是一次让你惊喜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