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敬新中国戏曲教育70年之史若虚戏曲教育思想研究

2020-06-01孟高峰

戏剧之家 2020年12期

孟高峰

【摘 要】新中国戏曲教育已经走过70年的历程,站在新时代这一历史节点,回望总结戏曲教育思想,探寻把握戏曲教育规律,对于推动戏曲人才培养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著名戏曲教育家史若虚为例,通过对其戏曲教育思想、育人理念、教学方法、管理艺术、人格风范等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深入总结前辈大家的戏曲教育经验,为新时代戏曲人才培养、戏曲学科建设,为传承戏曲艺术、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戏曲传统;戏曲表演;教学改革;戏曲流派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2-0017-02

史若虚是我国著名的戏曲教育家、理论家,作为“文革”后中国戏曲学院第一任院长,他善于总结戏曲教育思想和规律,敢于创新戏曲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中国戏曲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迎来新中国戏曲教育70周年之际,再次回望总结、研讨学习史若虚戏曲教育思想,对于新时代传承中国戏曲艺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将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一、尊崇传统、敬畏先贤

戏曲艺术传统深厚、源远流长,经过前辈艺人、艺术家们的创造性劳动,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技术、技巧和优秀的表演艺术,这些都蕴藏在一个个传统剧目之中,体现在戏曲演员身上,因此要把那些有价值的剧目选为教学剧目,我们强调一定要用传统戏打基础。[1]在专业教学上,应当重视旧科班、重视舞台实践的优良传统。演员要讲戏德,富连成等一些科班的“班规训词”至今有可借鉴之处。史若虚坚持不忘先贤、尊崇传统的戏曲发展观,认为戏曲的传承发展要善于从传统中吸收养分。这给予今天的戏曲教育发展很大启发,要回归传统总结戏曲教育规律、方法,要格外珍视、挖掘优秀传统剧目的时代价值,学习传统戏曲人才培养中有益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文化等。

二、团结协作“一棵菜”精神

坚持严肃从艺、团结合作、不计名位、尊师重道,等等,能推动艺术的继承发展,促进艺术质量的提高。反之,是非颠倒、清浊不分等行业陋习滋蔓丛生,则不利于戏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比如“骄气”,同行相轻,互不服气。争排位、争名次,寸步不让,爱听吹捧恭维的话,听不进批评意见,稍不遂意,就“拿乔”“撂台”。再如“霸气”,“我唱了的戏,就不准别人再动”,谁动了就耿耿于怀,甚至不惜吵闹厮斗。为吃戏醋,可以不要团结,互相拆台。[2]戏曲教育要发扬“一棵菜”的精神,戏曲艺术讲究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每个创作人员各尽其职,有坚强的集体观念,这种集体主义体现在舞台上就是“一棵菜”精神。只有编剧、导演、音乐、舞美、演员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项艺术创作,排成一台完美的戏剧。演员角色有主次之分,不同部门任务有轻重多少之分,但从演出的整体性看,则是同等重要的,红花绿叶,各尽其妙,甘当配角又一心把角色演出色的精神最可贵。

三、多独立思考少机械模仿

史若虚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戏曲艺术是表演艺术,而不是角儿艺术[3]。当时一些学生不是揣摩剧中人物来演,而是刻意机械地模仿已经成名的演员去演。他提倡去演人物而反对机械模仿别人,他说青年演员应当向别人学习,但要端正态度并进行艰苦的劳动,而不是躺在别人身上往上漂。戏曲表演理念、技法需要一点点去传授、传承,在学习过程中拿已经成名的角儿作为标杆和榜样本无可厚非,但要不加思索一股脑去僵化地模仿别人,而不按自身条件和理解去塑造人物,便有违戏曲表演艺术的初衷。当前戏曲教育也多少存在这种认识误区,一味刻意模仿乃至流水线表演难以塑造好角色,只有兢兢业业、虚心学习并独立思考才能厚积薄发,创作出有血有肉、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作品。

四、在教学上推陈出新

在教学上推陈出新包括从剧目教材上和表演艺术上两个方面。[4]史若虚认为,传统戏要“老戏新演”,在传统剧目的改革上,既反对简单粗暴,也反对抱残守缺,要坚持实事求是、宁缺毋滥。同时设法扩大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的教学剧目;在表演上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要改革旧戏中丑恶的、黄色的、恐怖的、不健康的东西。通过推陈出新来鼓舞民心、鼓舞士气,塑造健康、优美的艺术风格。戏曲艺术正是在创新中不断传承和发展,要不断推进戏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创新表演方式、内容和理念,创作出集观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坚守、传承老一辈的艺术精神和信仰。

五、普遍培养与因材施教

解放初期曾提倡“普遍培养”,反对“只拔少数的几个人而牺牲一大片”的做法,不管学生自身条件如何,都学一样的戏、练一样的功、排练演出一样的场次……对所有学生实行“无差别对待”[5],史若虚认为这是戏曲人才培养的“平均主义”,他提出要将普遍培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来挖掘、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在低年级时普遍培养打好基础,在中年级时因材施教培养专业,在高年级时进行有计划的重点加工。要学习、运用好这种戏曲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吸收传统科班制人才培养优势和经验,实现现代戏曲人才培养的“科里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六、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有机结合

史若虚认为[6]戏曲学生从小要打好基本功、童子功,有了幼功基础,才能进一步使学生的身体从自然的素材,变成艺术的创作手段。同时要重视舞台实践,舞台实践是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的一座桥梁,实现专业学习和演出实践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使学生通過课堂学习和不断的舞台实践,更快地成长起来。今天的戏曲教育依然要处理好专业学习、身体训练及舞台演出的关系,坚持专业学习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强化并进行更加科学的基本功训练,打造更多更优质的舞台实践平台和机会,实现戏曲人才培养的立体化、系统化、科学化。

七、“艺高”更要“德高”

学生要得到全面发展,就要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因此努力培养合乎人民需要的完全人才。[7]戏曲演员习惯了站在舞台中央,听任观众的呼喊和掌声,这种荣耀和光环是对其艺术奉献的肯定和尊重,戏曲演员要有大气、傲气和骨气,但不能有骄气、娇气、流气、俗气和霸气,要扫除和防止“五气”,就要处理好“个人与领导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合作者之间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同流派及师承之间的关系”。今天把“德艺双馨”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校训,就是提醒学生要先立德、再从艺,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失去了德,便失去了民心,再好的艺也难以长久,今天的戏曲人才培养要格外重视艺德教育。

史若虚的戏曲教育思想和理念不仅属于那个时代,对于指导新时代戏曲人才培养仍具有借鉴价值和意义。站在戏曲教育70年的新征程上,应充分认识史若虚在戏曲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充分挖掘、彰显史若虚戏曲教育思想的学术价值。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思想为引领,深入研究、吸收老一辈戏曲教育家、艺术家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将史若虚戏曲教育思想融入到当前的戏曲学科建设、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戏曲人才培养中,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传播、振兴发展作出应有的担当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对于戏曲教育规律的几点探索[J].戏曲艺术,1979.

[2]史若虚 ,钮骠.演员必须讲究“戏德”[J].人民戏剧,1981(4).

[3]认真学习,还是机械模仿?[J].戏剧报,1958(2).

[4] 史若虚口述,刘坚整理.三十年戏曲教育工作散忆[J]. 戏曲艺术,1980(3).

[5]史若虚.戏曲教育工作中的点滴体会[J].戏剧报,1959(11).

[6]略谈戏曲教育问题[J].文汇报,1959-4-21.

[7]《顶风行舟,艺德并进》1960年对原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演员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