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的辩证思考与文化坚守

2020-06-01张国成

北方音乐 2020年7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

【摘要】民族声乐演唱以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的“字正腔圆”为主要原则。“字正”可以表述准确的歌词意境,“腔圆”保证了美妙的音色。在演唱时积极建立“字正”能达到“腔圆”,强调“腔圆”以维持“字正”,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我国传统声乐理论的传承和坚守在西方文化思潮冲击的新时期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声乐;“字正腔圆”;辨证统一;文化坚守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030-01

【本文著录格式】张国成.对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的辩证思考与文化坚守[J].北方音乐,2020,04(07):30,33.

狭义的民族演唱方法往往指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融合中国传统戏曲和曲藝的中国特色的唱法,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艺术形式。我国的民族声乐继承自传统戏曲和曲艺,自然也吸收了传统戏曲中的吐字和咬字原则,即“字正腔圆”。“字正腔圆”是通过字韵、声韵、情韵共同体现的,字、声、情既各有其韵,又互相协调,是民族唱法的主要语言特点。民族唱法发展至今,除去创新的部分,更多的是来自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特有的文化坚守[1]。

一、民族演唱中的“字正”和“腔圆”

(一)“字正”可以表达准确的歌词意境

声乐是语言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字正”即语言表达清晰,发音吐字准确,符合“五音”和“四呼”规律。在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首先便是要求“字正且清”,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提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由此可见,歌唱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字音清晰,准确吐字能够使听众更直观的理解歌唱者的情绪及想要表达的内容。正如清代徐大椿《乐府传声》中也提到“字真则义理切实,所谈何事,所说何事,所说何人,悲欢喜怒,神情毕出,若字不清,则音调虽和,而动人不易。”“字正且清”也代表着听众与歌唱者的情感交流,如今也成为歌唱审美的重要标准。

“字正”是民族唱法的基础前提,每一个音都要求清晰准确。中国的汉语言系统是多音素单音节结构,一字一音。一般将每个字都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而歌唱中的咬字主要指的是“字头”的发音,将字头的声母按音韵学的发音部位和发声方法咬准,分清楚清辅音和浊辅音;吐字是指“字腹”和“字尾”的发音处理,将字腹的韵母按照不同的口形进行适当延长,保持饱满的共鸣腔体,最后把字尾收清。这种将字头、字腹、字尾分开处理的歌唱方法,就是民族唱法中最常用的出声、引长、归韵方法。

当然,民族声乐演唱中不仅要咬字清晰,也要注意限度和技巧,不要过于局限于咬字,避免影响音乐表现。咬字不是在嘴巴里,而是发于胸部的“剑突”周围,咬字吐字都于此处,继而将字、声、气融合[2,3]。

(二)“腔圆”是保持美妙音色的基础

只强调语言或声音的声乐艺术是不完整的,形成音乐的字腔结合才是歌唱语言的本质。“字正”是民族声乐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行腔”,即可达到真正的声乐演唱,这也是人们对于声乐艺术的首要感官感受。“腔圆”的意义在于保持统一稳定的音色,实现对艺术审美的情趣追求。

要努力做到“腔圆”,具体在于坚持咬字、吐字与共鸣腔体的统一;坚持咬字、吐字与发声的统一;坚持咬字、吐字与音乐表现和情感处理的统一。体现在语言、咬字位置、发声腔体、演唱风格互相影响,体现在语言与声音的完美结合,也体现在音乐表现不单单是准确,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生动,这也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独特之处[4]。

二、“字正”和“腔圆”的辩证统一

(一)“字正”是“腔圆”的基础

中国民族声乐是以汉语言为基础,将各地的民族音乐风格与语言揉合而成。传统声乐理论和美学都在追求艺术魅力和审美要求的同时强调“吐字清晰”和“字正腔圆”。保证语言的调值、方言特性等方面的准确,既可以保证民族声乐艺术的特殊风格和色彩,又能体现作品内涵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歌唱者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快慢连断来反映作品的艺术对比原则,不准确的“咬字行腔”会直接影响作品情绪的准确表达。

“字正”需严格遵循“五音”的要求。声母发音短促清晰、干净有力,既要保证声母的准确和弹性,又不能过于响亮。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曾提到“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其中“字中有声”便是对“字正”最好的诠释。一直以来,“以字才能行腔,字正方可腔圆”已是近现代声乐艺术追求的方向。

(二)“腔圆”是“字正”的保障

简言之,“腔圆”是指共鸣腔的打开与调节。为了追求歌唱语言的音质美,就必须保证共鸣腔的参与。“腔圆”的坚持对歌唱语言的连贯性,尤其是韵母的发音和色彩的保持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腔圆”是在“字正”基础上,将声音归到统一的共鸣腔体中,实现音色的统一和母音的连贯。“声中无字”讲究充分利用汉字发声的音乐性特点,字行腔中,保持腔体中韵母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字”和“腔”共同构成了音乐之美,是对“腔圆”最好的佐证。

“字正腔圆”是对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重点概括,也是中西语言演唱的基本规则。我国的民族声乐一直都是将语言清晰、声音优美、情感细腻真实有机地结合为整体,以字表声,以声传情,在行腔过程中咬字,在声音通畅、音乐线条连贯的基础上咬字,将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继而实现“字正腔圆”[5]。

三、民族声乐对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的文化坚守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思潮东进,西方声乐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也被大力引进我国中、高等音乐院校。甚至有很多的现代教育者认为西方声乐发声更科学、更系统,进而舍弃中国传统音乐和演唱技术,这种现象是危险的,也是可悲的。

中国传统声乐理论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瑰宝,不仅在声乐技术和理论上有丰富的记载,在艺术审美、艺术品德、艺术情怀及价值取向上都有深厚的积淀。这些都是现代声乐所不能舍弃的宝贵财富。声乐技术和技术理论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现代先进的声乐技术和声音理念正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中国古代的声乐理论典籍中不仅记载了浩如烟海的古代优秀歌曲诗词和声乐艺术体裁,而且对歌唱的审美情趣和歌唱技术的论述和诠释也比现代声乐理论更加精炼和准确。民族声乐在放开眼界充分吸收西方声乐体系的丰富经验的同时,应该将中国传统声乐理论加以继承和合理运用,如此才能在艺术审美和艺术情怀上全面传承和坚守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

四、结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民族唱法中诸如“字正腔圆”之类的传统声乐理论体系不仅对于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现实的促进意义,也能通过“字正腔圆”表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性和人文性,是传统声乐文化至高的审美标准,也是古代传承至现代的声乐理论精华。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声乐文化也从古流传至今,声乐学习者和声乐教育工作者应仔细研究民族声乐文化中的精华,并继承和发扬,客观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经验和方法,融合进民族声乐演唱中,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应俊娜.民族声乐演唱如何做到字正腔圆[J].北方音乐,2018,38(8):42-43.

[2]李倩倩.浅析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技巧[J].北方音乐,2017,37(23):69.

[3]严洪萍.对民族声乐唱腔“字正腔圆”的探究[J].黄河之声,2017(14):105.

[4]赵弦箫.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字正腔圆[J].北方音乐,2015,35(20):13.

[5]沈略.试论声乐教学演唱中的字正腔圆[J].中华少年, 2015(17).

作者简介:张国成,男,硕士,讲师,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合唱与指挥。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
浅谈东北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
在“土”“洋”之争中腾飞的中国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