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
——基于桂林医学院的实践

2020-06-01郭振友周政希徐朝枝刘梦青邓宏林李赫伟张佳林石武祥

教育观察 2020年6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校企协同

陈 辉,郭振友,周政希,徐朝枝,刘梦青,邓宏林,李赫伟,张佳林,石武祥

(桂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高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要大力推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建立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社区等合作育人机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学水平。鼓励高校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丰富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桂林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设的管理类本科专业有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市场营销(医药方向)专业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其学生毕业后均会被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尤其是医学院校开设的管理类专业,涉及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科学、市场营销学、生物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要求学生既要懂管理又要知晓医学,既要精通专业又要了解医疗行业。因此,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仅依靠某所医学院校单一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其培养目标。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人才培养有同质化趋向。上述原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和社会及医疗卫生行业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类人才招聘困难的问题。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医学院校要充分考虑管理类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通过整合区域内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各方主体资源的优势。我校积极探索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以期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的主体及其职责

本文“校企事”中的“校”主要指我校,“企”主要指企业单位,“事”主要指卫生事业单位,三者可以依托各自资源优势,明晰职责,协同开展育人工作。本文中的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以我校为主要教学培养基地,以企业和医院为协同育人主体,各方主要职责如下:第一,校、企、事三方主体合作成立协同育人委员会,负责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工作;第二,高校负责学生学习期间的理论课程教学任务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工作;第三,企业负责介绍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各科室的顶岗实(见)习,配合学校开展“三早教育”,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教学案例编写、产学研支持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第四,医院负责介绍医院的运营与管理,各科室的顶岗实(见)习和临床实(见)习,配合学校开展“三早教育”,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教学案例编写、科研支持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三、桂林医学院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在协同育人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校企事协同育人实践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尚处于初级阶段,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缺乏协同育人专门机构,校企事决策脱节,深层次教育合作与资源共享模式没有建立;尚未形成科学权威的校企事教学标准和多元评价体系;共享操作平台尚未搭建,优势互补不明显。为打破上述局限性,我校积极探索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新模式,在校企事“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框架下成立校企事协同育人委员会,依托高校学科优势,整合企业和医院优势资源,共同修订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合作共建教学平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专业实战基础,共同开发教材和案例,协同开展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协同培养既懂管理又知晓医学的适应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校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示意图详见图1。

图1 桂林医学院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示意图

(一)校企事合作建立“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

医学院校的管理类专业作为实践性强、复合型的学科,需要通过多渠道、多主体培养人才。所谓“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模式”就是把管理类专业开设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该专业所需的各学科教师以我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企业外聘教师为保障,其中,专业医学教师由我校的教师加以补充,专业教学由实践实训平台依托医学院校、企业和医院开展,培养的人才向医院、医学院校和社会输送。本项目中协同育人的校企事单位包括我校、桂林市三金药业、桂林奥创园创业管理有限公司、桂林五行健康咨询有限公司、重庆中联公司、湖南长信公司、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桂林市人民医院、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由此,本项目形成了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在这一平台中,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场所,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医院则是以向人们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三者如何实现高效协同是项目开展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尽管三者性质有所不同,但三者在协同平台之中利益的共同点即是人才和技术,这也是三位一体平台搭建各方的协同立足点。因此,我校成立了校企事协同育人委员会,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协同工作事务,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多方面多层次开展深化合作,推动企业资源和医院资源介入我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其中,“人才共育”是指校企事根据地方企业和医疗机构管理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协同培育人才;“过程共管”是指校企事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人员互聘、实习见习等;“成果共享”是指协同育人单位有权优先选择我校毕业生,优先获得科研成果使用权,优先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二)校企事共同研讨修订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明确教学标准

现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却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这是由于高校未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致。我校改变以往协同育人模式中沟通、决策困难的问题,在校企事协同育人委员会指导下和协同育人平台中的医院方和企业方在管理类专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具体学科优势合理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共同修订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事协同育人委员会共同研讨修订的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健康管理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管理技能课程群、管理法律课程群,凝练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为此,校企事协同育人委员会优化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教学,将“专业+行业”理论知识模块、管理专项技能模块和医学人文素养模块三大知识模块统合设计,在各模块中适当增加各专业特色教学内容,并将其组合成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再将这些核心课程根据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形成规律进行编排,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通过校企事协同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保障人才培养具备岗位的胜任力。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校企事协同育人委员会还明确了课程教学标准。标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医疗行业和企业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课程教学标准,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教学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指南。

(三)校企事协同推进理论教学

首先,校企事合作共建教学平台。校企事协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理论课程教学力求做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专业+行业”理论知识模块、管理专项技能模块和医学人文素养模块三大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如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病案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就以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国际疾病分类技能水平考试为标准进行对接,医患关系与沟通课程教学内容以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课程为标准进行对接。

其次,校企事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我校引进和外聘了一批既拥有丰富管理实战经验,又拥有医疗行业背景的企业和医院人才,承担着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任务。通过政策引导和绩效鼓励,我校要求管理类专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和医院参加挂职锻炼,以增进对企业和医疗行业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增进专职教师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教师还可通过到企业和医院收集到的第一手信息,积极与企业和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一同开展工作和科技攻关,并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从而有效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最后,校企事合作开展教学改革。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运用CBL、PBL、TBL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前运用上述教学方法开设的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医院管理学、管理运筹学等。教学案例的编写和培训工作主要由企业和医院负责,由高校和企业、医院共同教学,遵循岗位导向和任务引领的改革思路,校企事合作开发专业课程,积极探索项目课程和任务驱动式课程教育模式。如新增的管理决策综合性创新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了医学行业管理情景,引导学生深入特定情景以解决特定管理问题,锻炼学生循证管理决策的能力;整合了原培养方案中的科研导论、统计学、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三门课程的科研基础(126学时,理论与实践课学时比为1∶2),并在教学过程中的设置需深入企业和医院调研的科研任务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

(四)搭建校企事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共担实践育人任务

我校先后与桂林、南宁、广州、上海和深圳等地区的20多家企业、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承担人才培养所需的实验教学、顶岗实习、临床见习和科研实践任务。校企事协同育人委员会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企业和医院专家指导下,推行“三早实践”(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专业、早接触科研)教育并将其纳入成绩管理和学分管理。“三早实践”教育环节安排详见表1。

(五)形成校企事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目前,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实践中,协同育人评价模型都远未建立,这给校企事协同育人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建立科学的校企事协同育人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协同育人成效,突出协同育人的工作重心和不断改进协同育人的各项工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最终接受的是用人单位的考核,这种考核必须基于企业、学校、医院、在校生和毕业校友,以此形成校企事协同育人成果的多元评价主体,从而使得评价更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校企事协同育人评价内容包括三个一级指标,即校企事协同育人资源、校企事协同育人过程和校企事协同育人效果评价。企事协同育人资源一级指标体系侧重评价高校在协同育人模式中投入的人员、设备及经费的教育资源,主要指标包括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的比例、实践教学经费占总经费的百分比、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和学时等。校企事协同育人过程一级指标体系侧重于评价协同专业建设过程、协同课程改革过程和共建教材和案例过程,主要指标包括协同育人机构数、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占比、教学实习到岗率、毕业生实习到岗率、共建教材和实训指导书数量、校外实训基地考核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等。校企事协同育人效果一级指标体系侧重评价协同育人获得的实效,主要指标包括协同育人单位接收毕业生人数、学生就业率、就业工资水平、毕业生就业企业满意率、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企业和医院协同育人经费及实训实习设备总产值、高校到企业和医院服务年收入及开展培训次数、专利和技术发明数目、论文发表数量等。校企事协同育人委员会通过该评价体系对校企事协同育人工作进行持续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统计与分析,查找问题根源,以此为下一阶段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确保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封闭回路,持续推进校企事协同育人工作的健康发展。

表1 管理类专业“三早实践”教育环节安排

四、桂林医学院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效

(一)完善了教学配备

为完成校企事协同育人任务,我校先后设置了人文医学教研室、公共管理教研室、市场营销教研室、医学信息管理教研室、卫生经济与社会保障教研室、社会工作教研室、医学信息工程教研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8个教研室。协同单位共同创建了管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公共管理互动创新实验室、美术实训室、音乐实训室、管理学综合实训室、心理学虚拟实验室、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及数模电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训室、社会工作实训室、个案工作室及6间PBL教学实训室。

(二)强化了师资队伍力量

为协同培养出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医学和艺术学等专业知识的综合型和复合型人才,随着人文医学教研室等8个教研室的先后设置,我校逐渐形成了一支集管理、经济、医学、法学、社会学、艺术、信息学和计算机工程等不同背景知识的师资队伍,强化了师资队伍力量。校企事合作共建教学平台和双师型队伍,各方交流与学习日益频繁,校企事各方教学工作者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议以及集体研讨等教学活动,有利于各方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有利于各方协同育人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根据委托的第三方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出具的我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我校近年来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专业毕业两年后的非失业率达100%,管理类专业毕业两年后的月收入高于4000元,与同类非“211”医学院校相比较高。与此同时,近年来我校管理类毕业生对母校教学满意度和课程培养效果满意度均高于90%。数据报告揭示了取得良好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与毕业生对母校教学满意度和课程培养效果满意度高相关。

(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以来,我校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我校“公共管理互动创新实验室”项目经教育部审议,获得教育部·奥派股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指导学生申请并获得艾伯维专项基金项目1项。由学校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创青春”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团队获得了铜奖,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10项,获得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22项,在广西区“互联网+”大赛中获得银奖、铜奖和优秀奖各1项,广西大学生创业项目和桂林市大学生创业项目分别获一等奖各1项。近年来,我校管理类专业在全国医药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论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在全国大学生“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广西区总决赛获得三等奖2项,在广西电子商务创业大赛获得三等奖1项。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校企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