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孝”文化探究

2020-06-01钱明慧

文化产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练习曲曲牌作曲家

◎管 乐 钱明慧

(浙江音乐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4)

“孝”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内涵。“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参照。

一、“孝”文化的含义及历史沿革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认为“孝”主要包括孝亲事亲、忠孝相通、承志立身三方面。

原始社会,敬天地事鬼神。其中“鬼神”中就包括了祖先的亡灵,“孝”的意识开始萌芽;周代奉行礼乐制度,统治者致力于建立孝的道德伦理体系;春秋时期出现了《孝经》,进一步论述了孝的功能及不同阶级所应遵循的孝道,将最初局限于家庭的孝悌观念拓展成为整个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汉唐时期随着封建专制程度的加强,“孝”延展出政治教化的功能:汉代奉行“以孝治天下”;唐代倡导“忠孝一体”;宋明时期受到理学的影响,“孝”的概念逐渐僵化,更多强调“臣忠”“子孝”忽略了“君明”“父慈”;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加入了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孝”由刻板僵化的纲常伦理转变为了思想观念上对尊敬师长的一种宣导;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被全盘否定,孝道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新中国成立以来,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传统孝文化的研究又开始复苏。

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从家庭到社会,“孝”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内核,对人类的意识形态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二、中国钢琴作品中“孝”文化的体现

文以载道,乐以载文。音乐作为一种媒介,不仅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更是一种价值宣导,寄托了作曲家的深切情怀。音乐家们为了表达对父母或师长的感恩之情,往往通过改编父母作品、借用主题等方式传递这一份心照不宣的默契,从而使父辈们的精神得以传承。以下将介绍三位作曲家及他们与“孝”文化相关的作品,帮助演奏者理解作品中的文化沿革及根脉沿袭。

(一)倪洪进《京剧曲牌练习曲》

倪洪进《京剧曲牌练习曲》创作于1974-1975年,四首练习曲分别以《小开门》《柳青娘》《石榴花》《柳摇金》四个京昆剧曲牌作为创作元素。作曲家旨在创作中国本土的练习曲,呼吁更多的演奏者喜爱中国风味。倪洪进在创作练习曲时,常把自己写的作品弹给父亲听。其父亲倪秋平是京剧胡琴演奏家,曾任梅兰芳的琴师,建议倪洪进参考京剧戏腔中的移宫手法,使调性有变化而又不失中国味。倪洪进按父亲的建议修改了用小开门音调写的左手练习曲,灵感迸发,一气呵成。四首作品每首都用一个曲牌作基本音调,并针对一种钢琴技术进行练习。

第一首练习曲以练习左手为主。主题借助小开门的音调(见谱例1),描绘踩着碎步跑圆场的京剧人物形象。22小节模仿了板鼓的音色,为八个音一组的断奏,31小节出现移宫。第二首练习曲整首作品使用了《柳青娘》的曲牌,以练习双音为主。33小节同样出现了移宫。第三首练习曲整首作品采用了昆剧曲牌《石榴花》,该曲牌曾出现在梅兰芳演唱的《抗金兵》中。《抗金兵》是一首宣传抗日思想,表达爱国情怀的京剧作品。正是因为敬佩梅兰芳的这一份爱国热情,作曲家的父亲倪秋平常常义务为梅先生吊嗓,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四首练习曲《柳摇金》为双手伸张的练习。

谱例1 《小开门》音调

《京剧曲牌练习曲》从创作初衷,到主题材料的选择乃至作曲技法,倪洪进无不深受其父亲的影响。她致力于发扬中国音乐与文化,传递着弘扬文化、于家为国的“孝”。

(二)张朝《献给父母的两首歌》

张朝《献给父母的两首歌》创作于2007年。作曲家改编了父亲张难创作的小提琴作品《哈尼情歌》以及母亲马静峰创作的歌曲《远方的香格里拉》。张朝的父母曾在红河边疆扎根30余年,红土高原文化同样深深地影响着幼年时期的张朝。

张朝钢琴独奏作品《献给父母的两首歌》之一《音诗》改编自其父亲的《哈尼情歌》。主题旋律选自《哈尼情歌》,但由于情感表达的变化(《哈尼情歌》表达的是红河附近青年男女的爱恋之情,《音诗》表达的是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将原有的c羽调式变为ba羽调式,更具民族风味,主题对比见谱例2。31-39小节为全曲的高潮部分,相较父亲的小提琴作品,这首曲子推进得更快,右手七和弦和左手切分音的交替弥补了钢琴音色上的单薄。《远方的香格里拉》主题旋律来自母亲晚年的歌曲,B宫调式,明朗柔情,旋律清晰。1-17小节为A乐段,左右固定附点节奏的伴奏音型营造了宽广的氛围。17-32小节为B乐段,左手伴奏织体变为分解和弦,加深了音乐情感的表达。

张朝曾说:“父母给予我们的不光是一个生命、一种生命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总有一天我们会和父母永远地离别,但是父母给我们留下的爱——这种大爱会伴随着我们一生,更会经过我们,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张朝通过改编父母的作品表达思念,传递着父慈母爱、薪尽火传的“孝”。

谱例2 《哈尼情歌》及《音诗》主题对比

(三)高平《遥远的声音》

高平《遥远的声音》创作于1999年,由相对独立的三首乐曲组成。第一首题献给高平的作曲老师Joel Hoffmnan教授;第二首题献给父亲——著名作曲家高为杰教授;第三首题献给钢琴老师James Tocco教授。

该曲将传统民间曲调与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旋律素材分别取自传统民歌《思乡》《康定情歌》《兰花花》。作曲家将民歌中的核心材料加以提取,通过微分音、支声、三度叠置等技法进行创作。第一首《思乡》主题旋律出现在6-21小节的低音部分,40-46小节以八度的形式在高声部出现。贯穿全曲的核心动机ABGE代表着对故乡的思念情绪,多次反复出现,预示着思念不断,见谱例3。第二首《康定情歌》,主题在1-13小节呈示。前8小节左手为E徵调式,右手为降E徵调式。左右手旋律交替出现,营造出男女主人公亦步亦趋,难舍难分的场景。第三首《兰花花》主题呈示在8-23小节的右手高声部。作曲家通过附点、切分等形式,将主旋律的重音移位。表达了演唱山歌时的随性与不羁。

谱例3 左手ABGE核心动机

高平将三首主题旋律来自于中国民歌的作品分别题献给三位在自己学习生涯中意义非凡的师长。其在作品中借助了西方的作曲技法,融汇了中西方文化,传递着尊师重教、立身笃行的“孝”。

三、“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钢琴虽为西洋乐器,但自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蓬勃发展。中国钢琴作品更是以各种方式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和价值观:作曲家们在创作时或是对传统古曲直接改编,如黎英海《阳关三叠》;或是间接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赵元任《和平进行曲》。

钢琴音域宽广,善于营造纵向的和声效果;而中国传统的民歌旋律一般以横向旋律为主,较为含蓄。两者相互碰撞,产生无限的可能。如上文例举的三首作品,第一首《京剧曲牌练习曲》借助曲牌固有的特征进行创作;第二首《献给父母的两首歌》借助原有作品主题旋律进行改编;第三首《遥远的声音》则是将民歌中的核心素材提取出来,融入现代作曲技法。能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钢琴的表达优势,中国钢琴作品正是促进中西文化交融的不二载体。

(二) “孝”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音乐创作中为作曲家带来了诸多灵感。同样,在时代大背景下,“孝”文化的内涵也更为多元。新时代的“孝”不再是刻板的礼节和规章,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导向。新时代“孝”文化引导人民爱党爱国,期盼国家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引导人民遵纪守法,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准则;新时代“孝”文化蕴涵着敬老怀幼的精神,提倡关爱父母的同时尽己所能帮助弱势群体;提醒我们感恩先辈,将自己的家风代代传承,世代永昌……

音乐作为价值观宣导的载体之一,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希望更多的演奏者和听众能关注中国钢琴作品,挖掘音乐内涵,通过钢琴音乐这一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练习曲曲牌作曲家
曲牌的传播与传承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手风琴演奏中练习曲的意义分析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长大可当作曲家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简析莫什科夫斯基15首钢琴技巧练习曲部分作品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