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区声乐留学的机遇与挑战— 以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声乐系为例
2020-06-01侯震一
侯震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国际声乐舞台上活跃着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歌唱家,从国际知名声乐大赛到欧美殿堂级歌剧院,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曾有海外声乐留学的经历,也因此带动了许多热爱美声唱法的青年学生加入了声乐留学生的队伍。作为曾经的声乐留学生,现在歌剧表演行业的工作者,本文我将尝试以母校—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Universität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Wien)声乐系为例,结合自身的留学经历和身边许多声乐留学生的经历,总结一下我对德语区声乐留学的认识。
一、入学考试堪比国际比赛
虽然从人数上看,德语区公立音乐院校的考生人数并没有国内“艺考”生的数量庞大,但从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和录取人数比例来看,它的难度要比国内“艺考”大很多。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年轻音乐学子,都希望能在德语区争取到优质且几乎免费的学习机会。欧洲本土考生在语言、表演和舞台形象方面有着巨大优势,韩国考生在近十几年的入学考试中数量不断增加且整体表现出了较高的演唱水平,加上德语区几乎不存在“扩招”一说,使得入学考试的竞争堪比国际比赛,常常连德奥本国人都很难挤进复试。因此,每年每个音乐院校录取的中国考生数量极少,一般不超过两人,零录取也很常见。
1.入学考试内容与准则
德语区公立音乐院校的入学考察内容和范围,即便每个学校各有不同,同一所学校不同年份亦会有少许调整,但大多跑不出以下几个方面(参见下方入学考察要求图)。
而从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声乐系近两年的入学考试内容和程序[参见本科(包括预科)入学考试流程图和硕士入学考试流程图]可以看出,每个环节都紧扣入学考察的核心内容。
通常来说,硕士学位分为两个方向方向,一是歌剧表演,二是艺术歌曲与清唱剧演唱,我将入学考试曲目具体要求列在下方表格中。
本科(包括预科)入学考试流程图
硕士入学考试曲目要求表
从以上列出的关于入学考试的各方面要求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中德声乐“艺考”的差别。除了体现在德语能力要求以外,德国声乐“艺考”在舞台表演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选曲方面也有更具体的细则,尤其是在硕士入学考试的选曲方面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虽然同是声乐表演专业,歌剧表演方向和艺术歌曲与清唱剧演唱方向的曲目要求截然不同,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根据工作内容和范围而进行的划分。
中国考生的普遍优势在于:(1)优秀的嗓音条件。与欧美考生相比,大部分中国考生的音色更加明亮纯净,音质细腻,延展性和可塑性高,辨识度高。这也是很多声乐教授认可和喜欢亚洲考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笔试能力强。在入学考试的笔试环节,多数中国考生拿到的分数常常优于欧洲考生,尤其是在国内有过“艺考”和考前培训经历的学生,乐理和视唱练耳的笔试成绩都相对靠前。
硕士入学考试流程图
本文作者在柴科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饰演飞利浦·耶夫娜(德国布伦瑞克国家歌剧院,2019)
而中国考生的劣势则在于:(1)音乐表现力和舞台表演能力不足。由于文化、教育背景的不同,中国考生的气质和舞台形象比较内敛含蓄,并且大多没有经过舞台表演的培训和锻炼;因而在台上显得拘谨、不自然,作品的音乐处理较为平淡,容易给评审留下“缺乏艺术想象力,不适合表演”的第一印象。尤其在硕士入学考试中,带有舞台表演的歌剧咏叹调演唱,是中国考生丢分的主要环节。很多在中国高校刚刚念完本科,或者本科还未毕业的学生,不太可能有机会真正参演歌剧演出。因此,中国本土学生在德语区考研的成功率要比考入本科小得多。(2)语言能力不足。这里所说的“语言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语言沟通能力,口语交流能力。小语种本身的难度比英语要大很多,对于亚洲考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就这一点而言,亚洲学生与以德语为母语的考生是不存在可比性的。所以,大部分高校也会考虑到这一点,相应地给亚洲考生相对宽松的入学条件,比如可以在入校一年后补交语言成绩等。第二是歌唱语言能力。德语作品是入学考试的必选曲目,歌词的咬字发音对于中国留学生是一大难题,比如元音不规范、辅音不够清晰、发音整体带有口音等都是常见减分项。第三,曲目的局限性,作品风格的把握。这主要体现在硕士入学考试的选曲环节。中国留学生在国内本科学习期间的外文曲目量相对较少,有些人每学年只唱一两首外文作品,并且集中在某一两个时期之内。这都与德语区院校规定的不同时期作品(一般是指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之后的现代作品)相差甚远,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选出不同作曲家、不同语种的作品,难度就更大了。很多考生在考前突击,临时准备曲目,却因为不熟悉演唱风格而丢分严重,比如在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或莫扎特的作品中加入了大量的滑音、节奏过于自由和不恰当的延长音等。这样的做法,即便嗓音条件和演唱技巧再好,也很难通过考试。第四,忽视了艺术指导的重要性。有很多声乐学生平时只上声乐课,而对于艺术指导课不重视,他们认为艺术指导只是钢琴伴奏,等到考前,才以突击的方式去准备和对待。殊不知,对于声乐专业来说,艺术指导课和声乐课一样重要,甚至在某些阶段艺术指导课会更重要。声乐教师给予学生的更多的是歌唱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而想要真正的培养音乐修养、把握作品风格、抓准歌词发音咬字、与伴奏合作的技巧等多层面的能力,都必须经由艺术指导课来完成。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就常常会出现考试时合不上伴奏、发音不准确、用不好气息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备考德语区的中国声乐学生应该提前学习德语,并重视、强化口语交流能力,跟随声乐教师建立良好的歌唱技巧的同时,多接触、积累曲目,并且找到优秀的艺术指导教师,把握好不同作品的语言、音乐风格,掌握一些基本舞台表演技巧,就能提高考学成功的概率。
二、严进更严出,毕业压力远超考学压力
只要是能够通过入学考试进入公立音乐院校的中国留学生,几乎都是专业非常出色的,他们大多在演唱技能上远远超过同时参加考试的欧洲本土学生,或是在音乐表演等方面有过人表现,才能让教授刮目相看,获得连本国人都觉得异常珍贵的学习机会。不过,很多留学生都感慨,入学似乎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德语区漫长的学制,入学后每学年严苛的专业考核,各科目的课业压力,毕业考试的重重关卡,让学位证书的分量重了许多。毕业,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是持久战,也是攻坚战。
以下列举了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近年来本科阶段课程设置详情(歌剧、艺术歌曲、合唱三个专业方向在本科阶段课程设置基本相同),硕士阶段课程设置详情和硕士阶段毕业考试要求细则(见相关表格)。
本科阶段课程设置表
硕士阶段课程设置表
硕士毕业考试要求细则表
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声乐系的课程大纲和毕业要求,与德语区绝大部分公立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而与国内声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大纲和要求相比,我以攻读歌剧表演方向的硕士学位为例加以说明。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声乐系的歌剧表演方向的在读研究生参加歌剧排练的时间为每周30至40个小时,加上与指挥教授、与艺术指导的一对一排练,最多时可以达到每周50个小时。这样的强度已经与歌剧院的职业歌剧演员完全等同,因此,攻读歌剧表演专业的硕士生必须具有极强的综合能力。只有扎实的唱功、足够的演唱耐力,才能保证长时间的舞台排练质量。
对于歌剧的音乐理解力和表现力、声音控制能力,是从声音角度塑造歌剧角色的基础;再加上戏剧表演能力,与指挥和其他歌手合作的能力等,都是学生在这个阶段必须不断强化的。因此,两年时间对于不少硕士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德语区高校一般都允许歌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延长到三年或四年,让学生有更多的适应和提高的空间。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和毕业考的挑战,除了勤奋以外,硕士阶段的学习方法也非常重要。正确、有效的学习和练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会麻烦不断。有不少留学生都经历过这样尴尬的场面,明明背得很熟的歌曲,却合不上伴奏、跟不上指挥,只能被教授数落一顿。在被“砍掉重练”的同时,还很难改掉之前的错误记忆,或是被导演批评不懂歌词和音乐的内涵,甚至有部分欧洲声乐教授会持有“亚洲歌手通常音乐素养不高”的偏见。事实上,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够发挥出个人的音乐潜质。在此,我也分享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
1.戒掉“盲目模仿,机械复制”的学歌方式
欧洲很多资深歌剧院的艺术指导和指挥家都建议歌手们在学习一首新作品之前,不要听任何录音。他们的理由是:一方面,许多歌手听了录音以后就不好好读谱了。另一方面,如果先入为主地听了某个版本的录音,就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和复制唱片里的声音色彩和音乐处理,而失去了自己对于作品最初的理解和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作为一个艺术家对作品“二度创作”的可能性。
但是,完全不听任何录音也会受到局限。尤其是对于歌剧和古典音乐领域认知较少的初学者,不多听多看,会更难理解作品风格应该具有的色彩和形象。所以,我认为大家应该在拿到一首新歌时,先认真读谱,把节奏、音准、歌词内容和含义独立地了解清楚,有了自己的认知后再去听录音;且不要只听一个版本,要听不同的版本,并和原版的谱面进行对照。即便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作品,还是要把它当作全新的曲目,认真通读谱面。
2.学习声乐作品,从认真“数拍子”开始
很多学生唱歌是不喜欢数拍子的,甚至觉得歌唱就是要抒发情感,为什么要像机器一样去数拍子?很多歌唱家不是都唱得很随性吗?但,歌剧不是一个人的艺术,一个独唱演员面前是指挥家和庞大的交响乐队、合唱团、其他音乐家,大家要在一起紧密合作去完成艺术作品。哪怕是艺术歌曲的音乐会,也是由唱和弹的两个人协同完成,就像弹钢琴时的左右手配合。所以,如果唱的人不清楚谱面,不能够严格地按照拍点,随便地多一拍少一拍,则极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结果。即,自己的演唱与整个乐队脱节,甚至无法与指挥、其他同事合作。
3.不要因为过分注重演唱技巧,而忽略音乐表达
中国留学生嗓音条件普遍出众,但有些人喜欢陶醉于自己的嗓音,而忘记了声音再好,也是为了音乐和艺术服务的。他们往往忽略了声乐作品谱面上的大量表情记号,把弱音唱得过于响亮,渐强、渐弱没有体现出来,或者把大量滑音加入与风格不符的乐句里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4.将歌词、节奏、旋律、伴奏分解学习和练习
“分解练习”是指在学唱一首新作品时不从“唱”开始,而是把读词、打节奏、学旋律等步骤分开进行。表面看来,这样的学习方式会很慢,但实际上会节省非常多时间,并减少错误。道理很容易理解,与其花时间涂涂改改,不如一开始就在干净的白纸上写下正确的。不管是什么难度、什么语言的歌曲,唱的部分都是由歌词、节奏和旋律组成。如果歌词是自己的母语,自然是学起来比较容易。如果不是母语,读歌词就变得非常重要。很多意大利的歌唱家都曾说过,能做到正确的大声朗读歌词,就等于学会了歌曲的一半。德国艺术歌曲大师海尔穆特·德意志(Helmut Deutsch)就让他的很多来自亚洲的学生花半年的时间来学习如何朗读德语歌词,什么都不唱,只是读。半年之后,大多学生都发现自己再去学德语艺术歌曲时变得容易了,咬字发音也标准了很多。在读好歌词之后,把歌词带入正确的节奏中,最后再把旋律加进去,这三步其实是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每个细节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外文艺术歌曲,节奏和旋律都比较复杂的歌剧宣叙调、咏叹调,现代无调性的声乐作品,这个方法会让我们事半功倍。同时,歌词每一句、每个字的意思,都至关重要,它们决定了舞台表演的细节。这都是歌手除了“唱”之外,必不可少的案头工作。
女高音歌唱家和慧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专业与业余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照着谱子唱。”短短的一句话,却描述出一个歌唱家对于歌唱艺术的严谨态度。伟大的演唱,永远始于伟大的作曲家记录在纸上的一点一滴。这是每个歌者应该秉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