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剧院大剧场的音质控制
2020-06-01车奕辰
夏 媛,车奕辰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70)
图1 大同大剧院外观
1 大同大剧院简介
大同大剧院(图1)由建筑大师矶崎新+胡倩工作室完成建筑内外设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声学顾问工作。整个剧院连绵起伏的大屋顶,使人们联想到缭绕云雾和连绵山脉,与大同的恢弘名胜云冈石窟和谐相称。大同大剧院作为大同市第一个大剧院,是市民翘首以盼的文化提升项目。
大同大剧院内设大小2个剧场,用于综艺演出、大型歌舞剧、大型会议等;舞台上设置乐罩的情况下,可以满足交响乐演奏。本文介绍其中大剧场的声学设计。
2 声学设计及音质控制
2.1 体型的声学优化设计
大剧场容座1 508座,观众厅呈扇形,舞台开口尺寸为18 m×12 m。观众厅吊顶为悬浮式吊顶,吊顶上部的空间形成耦合空间,这样观众厅的体积为13 500 m3。图2和图3为大剧场建筑平面图和剖面图,图4和图5为大剧场内部实景图。
大剧场的内装方案有别于其他大剧院,整个观众厅墙面在金属网的衬托下,墙顶可视作连贯的悬浮式装饰层。在体型分析时,分别对悬浮装饰层和金属网声学措施进行研究。
(1)大剧场墙面基本是由钢丝网做饰面层,由于钢丝网所处墙面的角度和声学要求的反射面角度有差距,声学设计在钢丝网后设置了声学反射体,用来优化观众厅侧墙反射声分布情况(图6)。
图2 大剧场平面图
图3 大剧场剖面图
(2)钢丝网透空率≥50%,避免钢丝网对声学反射体的遮挡。
(3)悬浮装饰体由于是折板造型,角度对反射声不利,经过三维分析反射声情况(图7),建议将悬浮装饰体底部上移,不遮挡钢丝网后面声学反射体的侧墙反射声。
同时,调整顶面的角度,使得顶面反射声较均匀完备。
此外,对栏板造型也进行了声学分析,避免栏板的反射声直接返回舞台,或者集中反射到局部观众席区域,造成声缺陷。
2.2 音质指标设计
结合大剧场的使用功能和体积,确定建筑声学技术指标如下。
(1)中频满场混响时间RT:1.50±0.10 s。
考虑到交响乐为兼顾情况,舞台上加设乐罩时(演奏交响乐)中频满场混响时间RT:1.80±0.10 s。
(2)混响时间频率特性:低频混响比重为1.1 s~1.3 s(提高低频RT可增强音乐丰满度);高频混响比重为0.8 s~0.9 s(降低高频RT可提高语言清晰度)。
(3)侧向反射系数LF:15%~35%。
(4)初始时间延迟间隙tI≤30 ms。
(5)声场力度Gmid:-1 dB~2 dB。
(6)音乐明晰度C80(空场):1.0~3.0。
(7)本底噪声NR-25。
(8)每座容积7 m3/人~9 m3/人。
(9)厅内任何位置上不得出现回声、多重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和共振等声学缺陷。
图4 大剧场内部实景前视图
图5 大剧场内部实景侧视图
图6 大剧场侧墙反射体示意图
图7 大剧场侧墙反射声分析图
2.3 用材选择和安装处理
根据音质计算和Odeon模拟,通过控制室内用材及其安装处理,满足大剧场的声学指标。结合建筑方对剧场美观设计的理念,最终的用材如下。
(1)观众厅的吊顶不封闭,悬浮吊顶板采用40 kg/m2的GRG板,在悬浮吊顶板上部加600 m2的50 mm厚吸声板,避免产生耦合现象。
(2)观众厅的侧墙,全部采用厚重的扩散造型,材料为面密度40 kg/m2的GRG板(外附钢丝网)。为了避免大面积使用该构造后,场内混响有偏差,对金属网(透空率≥50%)+ GRG(面密度40 kg/m2)扩散造型进行声学性能检测,测试结果见图8。
(3)观众厅的后墙,除观察窗下做了70 m2的吸声软包板,其余后墙均采用厚重的扩散造型,材料为GRG(面密度40 kg/m2)扩散造型。扩散和吸声材料外附钢丝网。
(4)栏板采用材料为GRG(面密度40 kg/m2)扩散造型,栏板面做成弧形,避免反射声返回舞台,干扰演出。
(5)观众厅采用实贴的木地板,以避免地板共振吸收低频。
(6)座椅的吸声系数均符合声学要求。
(7)舞台区域的墙面,在一层马道下均做木丝板或者穿孔石膏板吸声措施,确保舞台的混响时间接近观众厅,防止耦合现象产生。
(8)观众厅和舞台的围合墙体采用双层重质砌块墙体,隔声量达到60 dB,保证剧场内的安静度。
(9)观众厅和舞台均设置声闸,采用双道35 dB隔声量的专业隔声门。
图9~图13为满场、舞台上无乐罩时,相关声学参量的模拟图。
图8 大剧场钢丝网的吸声系数
图9 混响时间T30模拟图
图10 早期衰变时间EDT模拟图
图11 明晰度C80模拟图
图12 声场力度G模拟图
图13 语言清晰度D50模拟图
2.5 竣工后的音质检测
2019年9月10日,对大剧场进行现场建筑声学测试工作,从客观参量来看,混响时间比目标值略低0.1 s;主观感受来说,观众厅内音质效果较好。总体声学效果能满足各类使用需求。
混响时间偏短的原因分析如下。
(1)目前走道铺设地毯,设计时是以木地板为对象。
(2)空场座椅的吸声系数偏大,参见表1。
(3)舞台台口的音响桥应该按照音响尺寸封闭,不应该是通长一整条,增加了吸声量(图14)。
(4)观众厅顶面上部的耦合空间内是否布置吸声措施,对场内混响时间影响较小。
表1 空场座椅吸声系数
表2 吊顶上部加设吸声体时的T30(单位:s)
表3 吊顶上部加设吸声体时的EDT(单位:s)
表4 吊顶上部不加吸声体时的T30(单位:s)
表5 吊顶上部不加吸声体时的EDT(单位:s)
表6 吊顶上部加设吸声体时T30和EDT测试结果
表7 吊顶上部不加吸声体时T30和EDT测试结果
图14 现场音响桥状态
图15 悬浮吊顶上有无吸声体实景照片
3 总结和思考
大剧场有两个值得参考的特点,以下进行总结。
3.1 悬浮吊顶的声学措施
3.1.1 模拟加设吸声体前后的对比结果
利用O d e o n模拟分析悬浮吊顶上部是否加设吸声体(图15)。
(1)悬浮吊顶上部加设600 m2的吸声体,混响时间T30和早期衰变时间EDT的模拟结果见表2~表3。
(2)悬浮吊顶上部不加设600 m2的吸声体,混响时间T30和早期衰变时间EDT的模拟结果见表4~表5。
3.1.2 加设吸声体前后的现场实测数据分析
(1)悬浮吊顶上部加设600 m2的吸声体,混响时间T30和早期衰变时间EDT的现场测试结果见表6。
(2)悬浮吊顶上部不加600 m2的吸声体,混响时间T30和早期衰变时间EDT的现场测试结果见表7。
3.1.3 悬浮吊顶声学控制分析
悬浮吊顶上部体积和观众厅体积比例1:3,吊顶上部空间可以看作观众厅的耦合空间,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剧场形式。
混响时间T30模拟值和实测数据有偏差,早期衰变时间EDT模拟值和实测数据相近。耦合空间是否加设吸声体,需要结合耦合空间位置、开口和经验来决定。
大剧场顶面耦合空间的做法,根据实测数据来看,悬浮吊顶上部是否加设吸声体,场内混响时间基本接近,说明对混响时间基本没有影响;不过,早期衰变时间EDT每个频段基本相差0.1 s,略有差别,说明对早期衰变时间有影响。
测试时,笔者和另外几位设计师共同的主观感受是混响感有变化。移走吸声体后感受到声音的混响感变长,特别是现场楼座区域、正对顶面开口区域,混响感变长的感受更为明显。
图16 金属网构造节点
3.2 钢丝网声学性能的分析
根据建筑方的美观设计理念,钢丝网覆盖整个观众厅墙面。声学设计结合建筑方的想法,把声学材料布置在钢丝网后面,侧墙和后墙的做法为钢丝网后布置GRG(面密度40 kg/m2)扩散造型,构造节点见图16(摘自室内施工图)。对钢丝网+GRG(面密度40 kg/m2)扩散造型进行了声学性能检测,从测试结果来看,金属网+GRG扩散造型的性能和GRG扩散造型声学性能类似,具体吸声系数参见图8。钢丝网的厚度等因素需要结合使用的大小来确定。
现场测试也未发现金属共振音产生。
但是大面积钢丝网使用时,需要考虑到观众人为碰触钢丝网发出的声响。
大剧场试运行的过程中,成功举办各类演出近二十场,演出类型囊括众多舞台艺术形式,包括民族歌剧、交响乐、音乐剧、话剧、芭蕾舞剧等,演出的声音效果得到各演出团队和观众的赞赏。总体来说,大剧场的声学设计满足功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