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景声的后期制作
——以2020年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为例
2020-06-01王海越
王海越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 南京 210008)
从2018年开始,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为满足电视技术发展的需求,配置了80 m²全景声制作室,开始尝试采用杜比全景声制作电视节目,进行技术储备。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是一年一度的重头戏,因此,除制作一套环绕声制式外,还采用7.1.4声道全景声制式制作了专业评奖片,尝试全景声的前期声音拾取,以及后期制作的编辑、预混和终混的全流程。
1 全景声的制作环境、制作设备及I/O分配
1.1 全景声的制作环境
全景声突破了传统5.1、7.1环绕声所营造的平面声场,通过在顶棚增设的扬声器实现三维声场,能够结合画面内容呈现出精确、流畅的声像定位,真实地营造声音移动、场景声音等沉浸式的音效,实现包围听众的声场,展现更多声音细节,提升观众的视听感受。
80 m²全景声制作室依据GYT316-2018 《用于节目制作的先进声音系统》 (ITU-R BS.2051-1,MOD)标准搭建。其全景声监听环境基于Dolby建议的ITU-R775-3多声道扬声器布局指南进行搭建,采用7.1.4声道,俯视图见图1,由7只Genelec 8040B全频扬声器(L、R、C、Ls、Rs、Lrs、Rrs)2只7360A超低扬声器(LFE)及4只头顶的Genelec 8030C扬声器(Ltf、Rtf、Ltr、Rtr)组成,实景环境如图2所示。
图1 7.1.4全景声监听环境俯视图
图2 80 m²全景声制作室全景
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2中所显示的4只头顶扬声器为首选布置方案,其水平宽度的设置,通常根据屏幕和L、R、C扬声器之间的距离,头顶扬声器的间隔在总布局宽度的0.3~0.6范围内,并与L和R扬声器的水平间隔大致相同,理想的安装角度为与中置扬声器呈30°;其前后布置的设置处于居中的位置。
关于扬声器的高度设置,如图3所示,L、R、C、Ls、Rs、Lrs、Rrs扬声器设置的高度均为1.2 m;头顶的4只扬声器的高度为前置扬声器(即L、R、C)垂直位置的2倍,从收听位置到Ltf/Rtf和Ltr/Rtr置顶扬声器的仰角为45°。
对每个全频扬声器进行校准,将每个扬声器校准至79 dBC SPL;在对LFE超低扬声器设置时,当全频扬声器在其通频带中产生低频信号路径输出到超低扬声器时,对全频扬声器的内容进行校准,提供LFE额外10 dB的增益,以匹配ITU-R BR-1384中描述的LFE信号的-10 dB记录电平的要求,最终使得目标声压级在中央收听位置时为79 dB。
同时,对所有扬声器设置延时,以确保每个扬声器的声音同时到达中央收听位置。
1.2 全景声制作系统
80 m²全景声制作室制作的2020年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采用MAC OS工作站,系统版本为10.13.6;工作平台为Pro Tools|Ultimate,其具有录制、编辑和声像自动化等工具,并全面支持环绕声制作,可以支持多达 384个音频轨道,完全满足全景声制作要求;同时配备Avid S3控制台及Pro Tools Dock配合Pro Tools工作平台同步使用,使得操作可以更加便捷和直观,系统框图如图4所示。
图3 7.1.4全景声监听环境左侧视图
图4 全景声制作系统框图
1.3 全景声制作的I/O分配
由环绕声制作到全景声制作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无论是现场环境传声器布设位置的考量,还是制式、型号的选择,都更加严苛,其决定是否能真实地还原现场声音效果,并且为后期制作提供利于制作的原始素材。
在直播中,使用2套Pro Tools工作站通过MADI I/0音频接口,对所有进入主播出调音台的音频信号进行一比一收录,收录到的所有分轨音频信号包括:所有环境传声器、所有语言传声器、歌手演唱干声、乐队声、伴奏声、音效、效果器返回等音频信号,后期全景声制作的素材都可以从中摘取。在《2020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评奖片的后期混录中,江苏电视台音频制作团队结合之前两年对于全景声技术发展的跟踪和探索,对于本次现场收录的素材进行了如下操作。
1.3.1 构建杜比Atmos渲染器内的输入通道
制作时,按照国际声制作需求构建对白、音乐,环境效果三组渲染器输入通道,对白通道为1~10,音乐通道为11~20,效果通道为21~30,通道号按由小到大依L、R、C、LFE、Ls、Rs、Lrs、Rrs、Ltf、Rtf、Ltr、Rtr的顺序对应。
1.3.2 构建Pro tools内到渲染器的通道
在Pro Tools|Ultimate工作站里按照国际声制作需求构建对白、音乐,环境效果三组Aux母线作为对白、音乐、效果的母线,再构建三组Aux轨作为对白、音乐、环境效果送入渲染器的母线,并在这三组母线内插入杜比的send插件,将对应声道发送到对应的渲染器输入通道(见图5)。
1.3.3 构建声音元素在渲染器内混合后返回Pro tools的通道
对白、音乐、效果在渲染器内混合到对应的扬声器返回的room通道,通道按顺序排列分别为L、R、C、LFE、Ls、Rs、Lrs、Rrs、Ltf、Rtf、Ltr、Rtr。
在Pro tools中,建立12条单声道返回母线,分别对应L、R、C、LFE、Ls、Rs、Lrs、Rrs、Ltf、Rtf、Ltr、Rtr,在通道内插入杜比的Return插件,对母线选择相应的扬声器返回通道。
建立一组7.1和4.0(quad)的bus,渲染器的L、R、C、LFE、Ls、Rs、Lrs、Rrs分别送入7.1 bus的对应声道,Ltf、Rtf、Ltr、Rtr送入4.0的对应声道。
建立一条7.1的Aux轨和一条4.0的Aux轨,输入分别是经渲染器返回后的7.1和4.0通道,输出为对应底部7.1扬声器和顶部4.0扬声器的物理出口。
图5 Dolby Atmos的发送
图6 Dolby Atmos Render的界面
1.4 object的构建
每一个单声道元素占杜比渲染器中的一个输入通道,杜比渲染器允许建立128个输入通道,将想要作为object的声音元素分别发到对应的Aux轨,在对象选项内将总线改为对象,并把对应bus在io内选择映射到渲染器并添加send插件发送到渲染器对应通道,此时即可通过Aux轨上的panpot实现在全景声监听环境中把声音元素定位在任何一个位置(见图6)。
图7 利用diverge功能处理人声声像
图8 多声道混响器中的对白处理
2 不同素材的分类制作
按照该节目的制作过程和习惯,将前期收录的素材分为三类进行整理和制作。
2.1 音乐的制作
对于音乐的混音制作,主要是进行人声的修正以及与伴奏的融合。
人声首先经过melodyne软件的修音,用以修补歌手现场演唱时的一些瑕疵。在人声均衡的处理上,针对不同歌手的声音特质进行调整,使人声明亮但不刺耳。人声压缩的处理上,这一次采用了并联压缩的处理方式,它的好处相比于单纯的压缩在于:并联压缩既控制好声音的动态,使得声音更加扎实,又不会使声音失去应有的活力和弹性,压缩与不压缩的叠加让声音更加自然和紧实。在人声声像的处理上,将其定位到中声道并通过diverge功能将人声向左右展宽(见图7),并添加适量的延时和混响,这样做的目的有两点:
(1)让整个声场变宽,还原演出现场的空间感和现场感,符合全景声的视听感受;
(2)让由演唱与对白时的声场保持一致,避免有不同空间转换的感觉。
对于乐曲的混响延时处理,完全使用后期添加的插件效果器来完成,针对不同歌曲的不同速度来调节混响的pre-delay、混响时间等,以达到所要的空间听觉感受。由于本次演唱会都是使用伴奏演唱,故创作团队没有对伴奏或人声进行置顶处理或者位移制作。
2.2 对白的制作
在对白的混音方面,在对对白进行音量和音色的调整后,构建3个object,置于前方L、C、R三通道并对音量进行适当抬升,获得符合画面所呈现的声场的宽度和定位感。同时,将对白发信号经过多声道混响器处理(见图8),产生适当的符合体育场环境的混响效果,让对白有处于现场声场的效果。
2.3 环境效果声的制作
在制作中,真实的环境声和各种音源的完美结合,是声音制作成功的关键。对于环境效果声的拾取,在现场架设了12支传声器,包括环绕声制式传声器(Holophone和Double MS)、ORTF制式传声器(Schoeps MSTC6)、点传声器(Sennheiser MKH416),具体分布位置如图9所示;它们共占用25个通道。
主传声器采用环绕声传声器(Holophone和Double MS)(见图10),辅以围绕主观众席的4对ORTF传声器(见图11),以及6支强指向Sennheiser MKH416点传声器,这为后期Atmos制作提供了更多素材,利于空间感的制作。
由于本次全景声收录和制作仍是在不断地摸索中进行,音频团队在尝试了多种不同方案后,最终确定在主扩调音台旁架设1套Holophone及1套Double MS作为环境声收录的主传声器,距地面大约高3 m,都面向舞台,同时也作为后期全景声制作时的声床(bed)使用。现场的点传声器多布置在现场环境声源清晰处,这样可以补充后期制作时环境声的清晰度。
在后期制作时,ORTF传声器和Holophone作为底部的bed,4支心形指向点传声器作为object并适当上移。头顶声道的声场构建采用Double MS,只用其L/R/Ls/Rs四声道,并分别以object形式送入头顶声道内。在混录过程中,用主传声器和立体声制式传声器营造包围感,并用点传声器补充一定的清晰度,让声场均匀,景别得当。
为还原环境效果声,为每一个需要精确定位的声音元素建立object,写入声像自动化,并根据画面添加适当的延时和混响效果,实现音效精准的声像移动。
图9 环境传声器分布图
图10 收录环境效果声的5.1环绕声传声器
3 反思与总结
经过近两年全景声制作的不断实践,收获了一些经验,无论是前期收录到的大量且优质的声音信号,还是后期制作中对于声场及演唱的真实且艺术的还原,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除充分的素材及固有的制作手段以外,还要不断寻求问题的突破,在整个后期全景声制作中,对于画面中移动物体的音效处理,把它们作为object,使其在全景声空间中或由前及后、或由左及右、或由上及下的移动,并配合实时变化的混响处理,带给听众极为真实的包围感和冲击力;同时,在处理人声时,为了强化听众对全景声的沉浸感,混音中为了更加优美动听的歌声和高包容度的环境效果,不断对比不同的缩混手段以达到最佳听感。
该晚会的全景声评奖片在中国电影电视学会声音奖评选中屡获佳绩,获得同行认可。但今后仍需精进业务能力,不断学习并利用新的音频技术手段来满足听众更高要求的听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