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房宫赋》:“一”字细读不寻常

2020-05-30杨忠平

语文建设·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阿房宫阿房宫赋六国

杨忠平

杜牧善将数字入诗,而在诸多数字中,“一”的使用尤为突出。“十年一觉扬州梦”“一树梨花落晚风”“一骑红尘妃子笑”“一时回首背西风”等,不仅数量多,而且用法也十分灵活。

诗歌如此,文赋亦如是。“千古第一赋”《阿房宫赋》中就有十处“一”,这些“一”字,细细读来都有不同寻常的滋味。

一、夸饰:写尽奢靡之态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一肌一容,尽态极妍”,这里的六处“一”,其共同点是两两并列。这种并列连用带来了夸饰的效果,写尽了统治者的奢靡之态。

夸饰,就是用夸张的手法来修饰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对夸饰的解释是:“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夸饰通过对事物特征合情合理的渲染,从而深刻地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感情态度。

为什么并列连用的“一”会有夸饰的效果?这要从汉语中“一A一B”的语言框架说起。“一肌一容”是紧缩的四字框架,即“一A一B”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和“一日之内,一宫之间”则是分开的四字框架,即“……一A,……一B”“一A……,一B……”。但是它们的语义特征在这里是一致的,都可以按典型的四字框架“一A一B”去考察。

“一A一B中的‘一A和‘一B相互作用,不仅表达了A、B本身所具有的语义信息,而且增加了A、B以外的信息量。”这句话指出,在“一A一B”框架中,A、B两个意思叠加之后的信息扩大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句,不仅仅是说五步十步之间就有一楼一阁,而是说到处都是楼、到处都有阁。“一日之内,一宫之间”句,不只是说一日与一宫,更是说阿房宫里时时、处处都是歌舞帶来的热冷不一。那么,“一肌一容”,则是说妃嫔们的肌肤、面容都娇媚极了。“一A一B构式具有既可以表达主观大量又可以表达主观小量的语用功能。”这句话则指出,“一A一B”相对于“一A”和“一B”所产生的增值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也就是说,杜牧在描写楼阁、歌舞、娇容里都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感情态度,这就形成了夸饰,通过夸饰将统治者的奢靡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原来,敬宗即位后就大造宫室,穷奢极欲,作者不满敬宗的行为,于是写赋讽刺。这六处“一”,表面上写的是秦王朝,实质上是对唐王室的讽刺。

二、对比:突出可悲结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的两处“一”都运用了对比。

“一旦”意思是“有一天”,是指六国的收藏、经营、精英“有一天”都运送到阿房宫里了,而这些金玉珍宝是六国“几世几年,取掠其人”所积累起来的。这样,“一旦”与前句里的“几世几年”形成了对比。这是时间上的对比,时间上的巨大反差,突出了“输来其间”速度是如此之快。

“一炬”是“一把火”,而“一把火”就把“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这样,“一炬”就与“三百里”形成了对比。这是数量上的对比,数量上的反差,则突出了如此规模的阿房宫竟然这样容易毁掉。

将这两处对比放在一起来看不难发现,六国和秦王朝的统治者的结局都一样可悲。这其实是作者的一种精心构思。原来,文章有两条脉络,一显一隐,秦王朝是显,六国是隐。显脉自然不必多说,隐脉还是能找到其“神龙之爪”的。开头有“六王毕”,接着有“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再接下来有“输来其间”,最后有“使六国各爱其人”等。显脉是秦王朝的奢靡走向败亡,隐脉是六国的奢靡也走向败亡;两条脉络相互交织,从而更突出奢靡的可悲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处对比中,作者还把“覆压三百余里”和“一炬”的“主人”巧妙地进行了对比。

《史记》里对相关的史实是这样记载的: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成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之。……二世曰:“先帝为成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彰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二世曰:“朕尊万乘,毋其实,吾欲造千乘之驾,万乘之属,充吾名号。”

……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成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秦王朝一直是大建宫室,而放火兼收珍宝的是项籍。但是,作者在写作中有意将“一炬”的主人说成是“楚人”,而不明确为“项籍”。原来,作者意欲将统治者与普通百姓放在一起对比:项籍虽是楚人,但毕竟又是“霸王”。他之所以能灭掉秦王朝,是因为借助了百姓的力量。也就是说,灭掉秦王朝的是老百姓而不是项籍。作者强调的是统治者奢靡不仁最终会导致“戍卒叫,函谷举”,如果点明“一炬”的主人公为“项籍”,那么文章就多了一个头绪,况且项籍的行为又类似于秦灭六国,这样就不能更清晰地表达出结尾所说的“爱其人”之理了。

三、反讽:暗示仁爱道理

反讽现在已超越语言层面成为文章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了。反讽“是指说话或者写作的一种正话反说的技巧,即字面意思与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相反,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得出真正的用意”。

“六王毕,四海一”和“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两句里的“一”,其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是完全不同的。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六王毕,四海一”的“一”都解释为“统一”,但这只是“一”的字面意思。其实际意思是什么呢?

《孟子》一书有这样的解释: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儒家思想中的“一”是指以仁政一统天下的“王道”,而非嗜杀人的“霸道”。但是,秦王朝“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如何能是儒家所倡导的“一”呢?这样,“四海一”中的“一”就形成了反讽:秦王朝表面上是“统一”了,但实质上是暴政,与真正“一天下”的仁政截然相反。正是用了反讽,这才有了下文的“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也是这样的反讽。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中把这句话译为:“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人的心。”这仅仅是直译,只是词语的字面意思。况且这样的直译也让人费解:如果这里“一人”是指秦王,那秦王之心怎么能就是千万百姓的心呢?其实,这里的“一人”是泛指身居高位的君王,此句是在说明君王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的关系。

对此,《孟子》一书里有多次明确的阐述。试举其一: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观点简言之就是:君王应与民同乐同忧。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里将“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解释为“一个人心怎么样,千万个人心(也该是)怎么样”。但接着又补充说明,“这是说应该以自己的心去体会千万人的心”。可以说,王力先生的补充说明也表明了此句的字面义是指君王应与民同乐同忧。

实际上秦王之心不是千万人之心,而是“独夫之心”,他不顾及“人亦念其家”,反而“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这是强烈的反讽!那么,问题来了,作者是否认同儒家思想呢?答案是肯定的。

杜牧在《上李中丞书》一文中说自己“世业儒学”,在《郡斋独酌》中说“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可见他是把辅佐君王成就尧舜事业作为己任的。杜牧诗存二百余首,大多反映社会面貌,诸如《泊秦淮》《早雁》等。可以说,杜牧的一生都在践行着儒家的仁爱思想。

这样,“四海一”“一人之心”两处反讽,就深刻地传达出儒家的仁爱思想,与结尾“爱其人”遥相呼应,正所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以上是从表现手法角度细读十处“一”。其实还可以从篇章结构方面去细读一下:“四海一”放在开头,是秦王朝应该实施仁政的起点,但终走向相反;“一楼、一阁”“一日、一宫”“一肌一容”是秦王朝奢靡之表;“一旦”“一炬”是奢靡之果;“一人之心”则是作者议论,而这些“一”毫无疑问都指向结尾的“爱其人”。因此,十处“一”也暗示了文章的写作思路。

猜你喜欢

阿房宫阿房宫赋六国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
背黑锅的“纵火犯”
高中生用说唱形式背《阿房宫赋》
锅盔助秦灭六国
浅析赋、比手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阿房宫赋》修辞艺术举要
“火烧阿房宫”:一场历史的修辞战争
BIM技术在阿房宫站设计中的应用
好肥“六国”造惠农喜事多
天下第一宫
——陕西秦阿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