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红楼梦》为例谈阅读切入点的选择

2020-05-30高晓波

语文建设·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贾宝玉贾府黛玉

高晓波

于漪老师建议:“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文走势,对课文文本进行筛选,精选几个可以辐射到面上的点,联点成面。”这启发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同时实现几个教学目标,可以打破单纯从某一方面或角度选取阅读切入点的局限,根据各个具体教学目标的不同灵活多样地选取多个切入点,通过切入点问的相互链接、变换,从而展开流畅、高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时,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从作家身世切入

很多成功的文学作品就是作家的自传。吴敬梓之于《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夏洛蒂-勃朗特之于《简-爱》中的简-爱,奥斯特洛夫斯基之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作者与作品人物有着鲜明的对照关系。因此,在教学《红楼梦》时,我要求学生自主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通过查阅文献,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有的放矢,我教给学生关于作家的文学常识口诀:名(字)、时(代)、地(域)、家(庭)、评(价)、作(品),请学生从这些方面介绍曹雪芹。

另外我还告诉学生,曹家是一个文学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影响。

从这个角度切入使学生明白,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使他对统治阶级有了清晰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环节知人论世,学生提高了文献索引的能力,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从时代背景切入

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即时代背景,使人物更生动,故事更合理。阅读《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更应该注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红楼梦》作为“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伟大悲剧作品,对于小说的背景,师生是这样合作探究的:首先启发学生将《红楼梦》的有关典型环境和社会背景章节锁定在第三回和第四回。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作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我设置了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抓住文本,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例如:“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学生查找并答道:“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问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我点拨:这些文字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学生找到如下答案: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我趁机又问:“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环鬟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很快查到屋内摆设和布置的描述。至此我总结道:“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也能体现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现实。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會的一个缩影,贾府的荣枯就是封建社会的荣枯。

三、从重要章节切入

小说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内容尤为重要,有众多人物出场,是全书的序幕。我要求学生了解该回的主要内容,并厘清小说情节。(要求:采用速读法,快速读文,掌握主要内容并对情节加以复述)合作探究如下问题: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书中的两位主角,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一见如故、心灵相通?请同学们圈点勾画出依据。

学生说从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可知她虽寄人篱下,但孤高自尊。还有学生说黛玉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应对有度,举止有礼。具体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而且从“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表明她美貌出众,体弱多病。到这里学生对黛玉有了初步的理解和同情。

接着又从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等处可知,贾宝玉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贾家光宗耀祖的希望。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子”,“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另外,我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对宝玉的侧面描写刻画。如黛玉早听说过这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还借“后人”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依旧我行我素。

对于宝黛爱情该如何理解呢?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通过回读第一回,学生明白这当然有“木石前盟”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则是“与众各别……”。在掌握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根,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然而他们要在这个森严的贵族之家争得自由,其未来的命运不卜可知。

通过对重要章节的细读,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而且还能掌握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是借助于小说中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正面描写及侧面描写。

四、从类文同异切入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必读名著有《儒林外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贾宝玉与杜少卿比较阅读,以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在学生对贾宝玉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杜少卿和贾宝玉作为清代白话小说中的主人公,在他们身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认为杜少卿和贾宝玉都是当时社会的异类,依据是对于时人奉为圭臬的“仕途”,二人皆嗤之以鼻。賈宝玉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仕途道路,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鬼”。同样,杜少卿也是如此。书中张俊民请管家王胡子找杜少卿帮忙时,王胡子道:“我家少爷,从不曾替学里相公讲一句话,他又不欢喜人家说要出来考。你去求他,他就劝你不考。”为着不去做官,杜少卿甚至装病。

我又点拨学生发现杜少卿和贾宝玉都尊重女性,主张男女平等。依据是《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中写道,“竞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在后文中与好友谈到此时,杜少卿道:“据小弟看,《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可见,在杜少卿眼中,男女是平等的,女子可以同男子一样在外出游,而不应该遭到谴责。

至于贾宝玉,他一直的信仰就是“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他所认定的是:“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但是学生发现杜少卿和贾宝玉两人在具体性情方面又存在着很大差异。杜少卿虽然也是青年才俊,一身风流,但与贾宝玉相比,多了些男子汉的气概。《儒林外史》中写到杜少卿的外貌时说,“头戴方巾,身穿玉色夹纱直裰,脚下珠履,面皮微黄,两眉剑竖,好似画上关公眉毛”。杜少卿是具有侠士风范的堂堂男儿。反观贾宝玉,“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样的外貌描写已使贾宝玉颇具女儿相,书中更是将贾宝玉的爱好、性情女儿化。

另外,杜少卿与贾宝玉素日里交往的对象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杜少卿相交之人,大多是像迟衡山、卢华士、季苇萧这一类自命不凡也确有几分才情的文人雅士。相比之下,与贾宝玉交往的人物,除了身边的丫鬟、老妈子外,小厮也带着几分秀气,而他的三个知己较之杜少卿往来的诸位则没了那份豪爽与侠骨。

通过类文理读,学生明白了杜少卿与贾宝玉作为时代的叛逆者,无论是他们身上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都将他们塑造成了完整的、立体的人。类文理读有助于学生站在理性的高度思考不同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

总之,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并不固定在某一处,而在于教师艺术性的选取。如果切入点选得准、选得精,就能成功达到阅读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贾宝玉贾府黛玉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