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荑”

2020-05-30刘大鹏

学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静女白茅孔颖达

刘大鹏

摘要:“荑”在《诗经》的《静女》《硕人》等篇中多次出现,但对于“荑”字,古今工具书解释较为模糊。本文认为“荑”是茅草初长成的嫩穗。

关键词:荑;茅草;嫩穗

《静女》一诗出自《诗经·国风·邶风》,诗中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句子。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课下注释对“自牧归荑”中“荑”的解释为:“荑,初生的茅草。”部编新教材语文高一必修上册在《静女》一课的课下注释同样解释为“初生的茅草”。我认为这个解释还有深究的必要。

一、“荑”的字源、字形分析

荑,从字形看,是属于“草”部的形声字。《尔雅》中没有单独的“荑”字解释,只有“莁荑”。《尔雅》:“莁荑,蔱蘠。”[1]晋代郭璞注:“一名白蕢。”[2]不过“莁荑”和我们所说的“荑”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生长在山中的一种圆叶的树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荑,艸也。从艸夷声。”[3]从许慎的观点来看,“荑”是表示一种草的形声字。《毛诗正义·静女》中毛亨对“荑”的解释:“荑,茅之始生也。”[4]朱熹在《诗集传》里也说:“荑,始生茅也。”[5]毛亨和朱熹说的意思相同,都认为“荑”是刚长出的茅草。那么,“荑”为什么表示“始生”的茅草呢?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既然“荑”和“茅”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茅”加以研究分析。

《说文解字》曰:“茅,菅也。从艸矛声,可缩酒为藉。”清人段玉裁注:“按统言则茅、菅是一,析言则菅与茅殊。许菅茅互训,此从统言也。陆玑曰:‘菅似茅而滑泽,无毛,根上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韧宜为索,沤乃尤善矣。”[6]《周易集解纂疏·大过》云:“白茅缩酒,所以承祀也。”[7]可见,“茅”是“菅”中不光滑、无光泽且叶子有毛的一种,可以在祭祀中用来“缩酒”(过滤酒)。不难发现,茅在古代是一种神圣的草,在祭祀中有着重要意义,其原因即在于它有着“洁白”“柔软”“刚柔相应”的特点,所以说“藉用白茅,无咎。”[8]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茅”的解释为:“茅,白茅。”《辞源》(2015年第三版):“茅,草名。有白茅、黄茅、青茅等。”解释都很简略。《新华字典》:“茅,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茎可食,亦可入药。叶可编蓑衣。”《汉语大词典》:“《本草》谓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等,叶皆相似。又谓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俗称茅草者指白茅。全草可作造纸原料,根茎皆可入药。”《新华字典》的解释比较详细,但也同样没有提到“茅”的得名由来。《汉语大词典》进一步对“茅”和“菅”从开花季节的角度做了区分,也谈到了茅的用途,但也没有提到“茅”字的造字特点。

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从艸矛声”,可见茅是形声字,艹是形旁,矛是声旁。但我们知道,汉字中有些声旁也具有表意作用,也就是“右文说”。“矛”不仅是声旁,同时有表意作用。“茅”与“矛”之间的共性,也就是在形状上的相似之处。茅草的茅芽即茅针,也就是“荑”,形状上与长矛非常相似,古人为“茅”造字时用“矛”加上草头来表示,这样是非常准确而恰当的。因此,可以推测,茅草得名就是因为茅针也就是“荑”形状很像长矛,因而造出了“茅”这个字,来表示“长着像矛一样的荑的草”。

综上所述,从“茅”的造字特点及蕴含的意义,我们不难发现其与“荑”表示茅的嫩芽(即嫩穗)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分析探究“荑”的字源字义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荑”的字义分析

如前所述,《说文》和《诗集传》等均说“荑”是初生的茅。应劭《风俗通义》说:“荑者,茅始熟中穰也,既白且滑。”[9]应该说《风俗通义》的解释更为具体明白。阳春三月,茅草叶子初长成,叶子中的嫩穗表面呈绿色,而内里却是白色的嫩瓤,洁白光滑,这嫩穗便是“荑”。上巳前后采荑食用或赠人是一种古老的民俗,可惜这种民俗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渐渐式微了,只是在中原的部分地区,还有“三月三,茅芽尖”的童谣。

《诗·卫风·硕人》中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句子。毛亨传云:“(手)如荑之新生。”[10]孔颖达正义云:“以荑所以柔,新生故也;若久则不柔,故知新生也。”[11]朱熹《诗集传》也说:“茅之始生曰荑,言柔而白也。”[12]不难看出,这里的“手如柔荑”是用“柔荑”比喻女主人公的手像春天新生的“荑”一般柔嫩,这是夸赞女子手的美丽的。按照朱熹的观点,初生的茅叫“荑”,柔软而且洁白。孔颖达也认为,新生的“荑”柔软,“久则不柔”。很显然,这里所说的“荑”实际上指的是茅草初長成的嫩穗,一开始,嫩而柔软,久则不再柔软。再从“荑”的颜色分析,绿色的茅草叶怎么可能柔软洁白呢?即使是再嫩的叶子,也顶多是浅绿、淡绿而已,绝谈不上皮肤一样的洁白。而最后长成干枯的白色花穗的,就不能称为“荑”了。因此,我们不妨得出结论:“荑”只能是指初生的茅草的嫩穗。

现代工具书对“荑”的解释高度雷同,《辞源》(修订本)、《汉语大字典》、新版《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都认为“荑”是茅草(或者白茅)初长成的“嫩芽”。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嫩芽”到底是茅草叶子的嫩芽,还是茅穗的嫩芽?有人以为“芽”只指嫩叶,我想这就是分歧和困惑的根本所在。

下面有必要对“芽”做进一步探究。

“芽”,《说文》解释为:“芽,萌芽也,从艸牙声。”[13]也就是说“芽”的意思是草木发芽,或者是草木长出的芽。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古多以牙为芽。”[14]

再看《辞源》,“芽指植物主苗及未发育之枝、叶、花等的幼体。”也就是说,“芽”不但指植物的嫩叶,还可以指枝和花的幼体。《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讲得更清楚了:“植物刚长出来的可以发育成茎、叶或花的部分。”

朱熹《诗集传》的说法“茅之始生曰荑,言柔而白也”也是把“荑”当做茅的嫩穗,也就是茅穗的嫩芽。它相当于茅草的茎和花,即茅草初生的处于花苞时期的花穗。剥开外面绿色的皮,里面是洁白柔软的嫩穗,可以食用,味甜。《静女》中女主人公送给男主人公的“荑”就是这个能吃的白色的嫩穗。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荑是送给情人的一种不错的礼物。

当然,因地区方言和文化的差异,“荑”在不同地区的叫法不同,有的地方叫“茅芽”,有的叫“茅针”,有的叫“谷荻”,还有的地方叫“茅衣”。但不管叫什么名称,都同样是指茅草初长成的嫩穗。

概而言之,“荑”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始生白茅(茅草)的嫩芽,即刚长出来的嫩穗。俗称茅芽、茅针,茅衣,又叫谷荻。

参考文献:

[1]管锡华译注:《尔雅·释草》,中华书局2014年,第490页。

[2][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李传书整理:《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6页。

[3][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第11页。

[4][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邶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5页。

[5][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2011年,第54页。

[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7页。

[7][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第291页。

[8][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26页。

[9][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第612页。

[10][汉]毛亨传,[唐]陆德明释文:《宋本毛诗诂训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102页。

[11][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卫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3页。

[12][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2011年,第47页。

[13][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第16页。

[1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7页。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第一中学)

[责编崔达送]

猜你喜欢

静女白茅孔颖达
白茅:与爱有关,与美有关
唐 孔颖达碑拓片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孔颖达论为政之道中的道德因素
李昕澍作品欣赏
硕师鸿儒孔颖达传略
高姝瑶 静女其姝 惟玉及瑶
衡水历史名人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