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矛盾冲突审视《清兵卫与葫芦》的题旨

2020-05-30程创

学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矛盾冲突题旨

摘要:人教社《〈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对《清兵卫与葫芦》一文题旨的概括存在一定的瑕疵。从清兵卫与父亲的矛盾以及清兵卫与教员的矛盾来看,是“大人”们扼杀了清兵卫的爱好。小说的题旨可理解为:批判了“大人”们的专制强权行径,体现了对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关键词:《清兵卫与葫芦》;题旨;矛盾冲突;意义共生体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短篇小说,被选入人教社课标实验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关于这篇小说的题旨,与教材配套的《〈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判,也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1]。笔者认为,这种概括和表述存在一定的瑕疵,还没有完全揭示问题的本质。

要准确理解这篇小说的题旨,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到底是谁扼杀了清兵卫的爱好。从表面上看,当然是“父亲”“教员”乃至于“客人”“母亲”等这些“大人”们。但笔者认为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明确他们各自所代表的“力量”,以及他们对清兵卫所施加的压力是如何起作用的。

清兵卫与父亲的矛盾是小说中的一组主要矛盾。《〈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小说第二部分展示的清兵卫的爱好与别人的不理解这一矛盾冲突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的不支持之间的矛盾(后文的‘教员其实也是‘父亲的一个意义共生体);第二层是清兵卫独到的眼光与世俗常人的眼光之间的矛盾。”[2]笔者认为,父亲、客人与清兵卫的矛盾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上述第二层矛盾。小说中,清兵卫的父母对清兵卫爱好葫芦其实并未过多反对。如小说第2段:“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再如客人来看望清兵卫的父亲的场景中,在父亲还在家的时候,清兵卫还能够“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尽管他的父亲“很不高兴”,但未给予过多干涉。清兵卫和父亲在爱好葫芦这一点上并无矛盾,否则很难理解为什么清兵卫的父亲在知道自己的儿子对葫芦如此痴迷的情况下还能容忍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另外,小说在介绍教员时的一句话“这位外来的教员,对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本来不舒服”可以看出,爱好葫芦是当地人的一种风气,无论是“客人”“父亲”还是清兵卫,概莫能外。

小说在客人来看望清兵卫的父亲的场景中,有这样几句话(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

“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在父亲和客人看来,“又大又长”“奇特”的葫芦才是“出色”的,这无疑代表了社会的普遍观念。而清兵卫所喜欢的“很周正的平凡的”葫芦却被他们视为“并不见什么好”。应该说,葫芦的优劣是没有唯一标准的。然而,父亲和客人却将自己的(或者说世俗的)标准作为唯一标准。在他们眼里,“小孩子”就只能没有大人“懂”,审美标准就只能是幼稚的甚至错误的;“小孩子”就只能服从大人的审美标准,不能表达和大人不一致的观点。在这里,“父亲”和“客人”所代表的力量是强势的,如果说“父亲”的角色更多的是体现家庭教育的专制的话,“客人”的角色则更多体现了社会教育的专制。

从上面清兵卫和父亲的两句对话可以看出,激怒父亲的正是他与父亲对葫芦的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在客人来看望清兵卫的父亲这个场景中,清兵卫与父亲、客人的矛盾其实是一致的,就是对葫芦审美标准的差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此场景中,“父亲”其实是“客人”的一个意义共生体。

小说中的另一组矛盾便是清兵卫与教员的矛盾,即清兵卫爱好葫芦与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的矛盾。由于清兵卫将葫芦带到学校去,“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低下摩擦”违反了课堂纪律,教员狠狠地批评了清兵卫,并将其葫芦没收,甚至还到清兵卫家里将情况告诉家长。按照这个逻辑来看,似乎教员的所作所为无可厚非,毕竟是清兵卫违反了课堂纪律在先。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了小说中叙述的关于教员的两个事实。一是“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二是“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会怎么生气”。从这两个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员在对待学生违反纪律上存在着“双重标准”。教员仅仅因为自己不喜欢葫芦,就不能容忍自己的学生爱好葫芦;仅仅因为学生的某个爱好不被自己认可,就可以粗暴扼杀这种爱好。无疑,这是一种学校教育的专制。

小说在教员家访场景中,通过侧面描写,将教员的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而之后的“砸葫芦”场景中,清兵卫与父亲的矛盾实质是清兵卫与教员的矛盾,清兵卫的父亲实质上充当了教员的“直接执行者”角色。“教员不仅对于清兵卫,对于清兵卫的母亲、父亲也是一种威压,一种强权。”[3]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在此场景中,“父亲”其实也是“教员”的一个意义共生体。

通过以上两组主要矛盾及两组“意义共生体”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全面呈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专制。因此,对社會教育专制的批判,应该是小说题旨的应有之义。正如李宝福老师在《〈清兵卫与葫芦〉的五重悲剧意义》一文中所言:“专制力量的无比强大和个性生命的十分弱小,注定后者只能成为待宰羔羊,这既是个体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4]联系作者生平及文学主张来看,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白桦派”作家主张尊重个性,追求个性解放,发挥人的尊严和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因此,小说的题旨可理解为批判了“大人”们的专制强权行径,体现了对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75、76页。

[3]蒋雅云:《引领学生从“升堂”到“入室”——〈清兵卫与葫芦〉的一种教法》,《语文学习》2017年第3期。

[4]李宝福:《〈清兵卫与葫芦〉的五重悲剧意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1年第1-2期。

(作者:程创,湖北省孝感市湖北航天高级中学教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矛盾冲突题旨
想落天外,情深于衷——浅谈罗周剧作的题旨与实现
秦风中的异类:《蒹葭》题旨辨考
戏曲创作:题旨的确立与实现
优化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家庭伦理剧中的叙事模式与类型分化
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哈代悲剧小说
解决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矛盾冲突的有效策略
着眼细节,促进学生“四能”发展
试论传统戏剧与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