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的另一种解读

2020-05-30丁忠书

学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解读隐喻价值

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已历经无数次的解读,但其中仍包含着诸多的意义“空白”。对蒲松龄《狼》中“人”“物”三重关系及“狼”的隐喻性的解读,对郑振铎《猫》中第四只猫——“黑猫”的隐性价值的深掘,以及宗璞《紫藤萝瀑布》中“流动”意象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再发现,鲜活了经典文本的价值,同时提供了更新颖的阅读视野。

关键词:文本;解读;对立;价值;隐喻

不只是“屠户”与“狼”的故事

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狼》(七上),写人与动物争斗的故事。

对课文通常的解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狼具有怎样的特点?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其间经过哪几次交锋?然后,据此探究、生发故事的主旨。

这种解读是阅读主体对故事主体的尊重,是与故事主体的一种交融,但阅读主体缺少了一种品咂,缺失了对其中散发的另一种芬芳的回味。很大的可能,会将文本“滑”向一种无奇。

那么,短小精悍的故事中到底还潜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妙处?

下面梳理一下故事中“错综”的“人”“物”关系:

第(1)层关系:“一屠”与“两狼”的对立。这是小说中“人”“物”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最主要的关系。我们通常的解读,只停留于此。

第2层“人”与“他物(环境)”的对立。这里的“他物(环境)”要素很多:

“晚归”二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晚”字,给读者很多的想象,暮色沉沉,晚风习习,村野空旷……埋伏着屠户将遇的一场惊险。一个“晚”字,其实喻示了屠户如何冲破夜色主宰自己命运的“缰绳”。

“剩骨”“刀”点明屠户的身份特征,是屠户自身所持有的可恃的“外物”,而“麦场”“积薪”是屠户“顾”之后发现的可抵御“两狼”的外在条件、外在依靠。

在屠户与“两狼”的较量中,屠户善“假于外物”(“麦场”“积薪”),不失为一种机敏;抓住“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这一时间节点,“因时而进”,“刀劈狼首”“数刀毙之”,闪烁着果敢。人在面对险境时,要利用一切积极的因素。此刻,屠户不是释刀自喜,也不是逃之夭夭,而是借助这一“情势”,做出正确判断,“转视积薪后”“亦毙之”“因势而新”,于是“新”出了一种彻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伪装的迷惑,平添了较量的惊险。同时,非常朴素地体现了“时”和“进”、“势”和“新”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是屠户“假于外物”的一面。

再看第(3)层关系:人(屠户)——自我(屠户)。

这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对立。哲学上说,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是自己的心。真正战胜两狼的,是屠户自我的内心挣扎与抗争。

屠户心理、动作如下:

“惧”—“窘”—“暴”“劈”“毙”(心理的外在表现)—“悟”。

怯懦—清醒—抵抗—勇敢—机警。

蒲松龄将屠户置于与“两狼”、与夜晚、更与自己的三重矛盾对峙中,这是对屠户内心巨大的考验,“两狼”一次次地袭击,屠户直面自己一次次地挣扎,并以前所未有的勇氣从怯懦、恐惧的泥淖拔起,智生出许多消解困境的办法,继而奋起。

在这场与自己的战斗中,屠户胜利了。屠户在与自我的斗争中显示出一种生命的张力。

这是屠户“求诸己”的一面,是屠户突破自我藩篱致胜的关键一面。

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创作的中篇小说《热爱生命》中,“狼”是主要的意象之一,隐喻了人世的苦难与艰辛。

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牛汉的散文《祖母的呼唤》中的“狼”,除了“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表达对祖母的思念之情外,更是喻示着对人生艰险的警悸,以及对自我人生态度的言说:高度警惕,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蒲松龄的《狼》,我们如果仅仅局囿于屠户与狼的故事,从小说的典型性与普遍性来看,势必削弱了小说的普遍社会意义。

那么,蒲松龄笔下的“两狼”又能指涉什么?我们不妨隐喻为人生跋涉路途上猝不及防的困境、险境,甚至陷阱,旨在告诉我们:面对这种种遭际,用人类富有的硬核智慧,去克服,去战胜。

如此,就将短小精悍的故事价值,推向深广。

第四只黑猫的隐性价值

郑振铎先生的《猫》(七上),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对这三只猫的细腻解读,尤其对第三只猫,当是文本的核心。

《猫》的课后“思考探究”一: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全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外形”的意思是指物体外部的形状,表格中“外形”一栏所填写的内容主要是猫的毛色,这里用“外形”,指向性稍显大了点。其实,对几只猫的“毛色”的描写,应是作家的着意所为,且另有所指。

文章对前三只猫,只只都写得神态活现,但对第四只猫,只是轻描淡写:“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寥寥的26字勾勒,可谓至简。而它透露的信息至少有四点:

第一,证实了“猫的罪状”,揭开了冤案的真相。黑猫“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正是被咬死的“黄色的芙蓉鸟”。

第二,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的原因,是“我”“妄下断语”的法理依据。

第三,是整个故事情节推进的支撑点,是“情节因果链”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我”心理突转的临界点,也是“我”情感宣泄的触发点。故事由此转入下文五个段落的内心“独白”:负疚、追悔、自省、自我谴责……以及“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决绝态度。这个“突转”,把埋藏在“我”意识深处的、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感清晰地流淌出来。如果对第四只猫不予提及,必造成“情节链”的断裂;情节链”的断裂,必造成情感抒发的矫揉。

第四,也是至为重要的一点。对第四只猫的颜色的形容,作家只说是“黑猫”。注意,仅是“黑猫”!文字的省略近乎可怜。

而对前三只猫的毛色是用细节、比喻等的生动描写。

为何前三只猫的毛色是“花白”或“黄色”,而没有一只是黑色?作家为何独独地将第四只猫“描”成“黑色”?

也许是巧合,但又不完全是一种巧合。

作家在《家庭的故事》集子的自序里说:“他们(指集子中的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许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这给解读《猫》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对猫的毛色的选取,一定是作家的刻意经营。

分明是“黑猫”咬死、偷吃了“黄色的芙蓉鸟”,而“我”却一再“愤愤”“棒打”“妄下断语”“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第三只猫,“毛色是花白的”第三只猫。白猫蒙冤,黑猫却逍遥。这是否是作家独具匠心的一种隐喻?

黑白颠倒!

假如是,一白,一黑,如围棋执白执黑一样分明的色彩,就成了有意义的符号。单从这两种色彩符号,就可以窥见作家的情感倾向,就可以凸显作品的深刻内蕴。小说的构思,何其精妙,何等高明!

生活中,多少事因武断,因莫须有,因“黑白颠倒”,酿成了多少悲剧,仅通过猫的毛色,就无比直观地赋予文本价值导向。

一个出乎意外又合乎情理的发现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七下)是托物言志的典范之作。

可以说,执教者无不推崇这篇散文,但教学中,基本都忽略了一个关键意象:“流动”。

乍一看题目“紫藤萝瀑布”,惊喜的意外就会引发一种思考:作者怎么能将“紫藤萝”比作“瀑布”?这一比喻的新颖点与颜值点在哪儿?

从比喻的三要素来看,显然,本体—“紫藤萝”;喻体—“瀑布”。那么,二者的相似性有哪些?

请看课文的第2段文字——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第一,“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而且“开得这样盛”的紫藤萝,悬垂倒挂,给人的直感就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一条瀑布。此乃“紫藤萝”与“瀑布”高下上的相似。

第二,“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这极像是瀑布在七彩阳光下因折射而产生的光泽跳跃、闪烁、曳动。这是二者色彩上的相似。

但,仅仅止于此,都未免停留在表象,而没有深入到“紫藤萝”与“瀑布”的本质关联。那么,二者在本质上或深层的相似又是什么?——

“仿佛在流动”!

相对静止的紫藤萝,为何能“流动”?因紫藤萝的蓬勃旺盛,因紫藤萝的光泽闪耀,因紫藤萝深沉而欢乐的生命吟唱与律动,似真的瀑布在流泻,在欢欣,在绚丽。这“流动”,就是一种生命,一种顽强生命力的昭示与彰显!这才是“紫藤萝”与“瀑布”最本真、最同频的相似,与此情此境的作者最具“同理心”。正如冰心《谈生命》中所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

除了上述,此外,文中还多次反复出现“流动”:

①“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

②“紫色的瀑布……不斷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③“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第①②句,反复写“流着”,节奏明快,意在强化,旨在宣泄。其中第①处,不仅写出了紫色的花瀑仿佛曳动在、郁郁的幽香缭绕在“我”的眼前,更写出了久违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第②处,写出了盛开的瀑布、茂盛的瀑布,给“我”带来新生,带来力量,带来美好;尤其第③处中的“航行”,乃生花妙笔,已然超越了“流动”,昭示着一种正奋然的前行。

“流动”贯穿全文,除形成复沓的节奏美感,更表明有一种生命始终在流淌。壮观、有生命力的紫藤萝入了“我”的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行文在十多年前“伶仃”“稀落”“稀零”的紫藤萝与眼前再次盛放的紫藤萝的对比中,水到渠成地推出本文主旨,悟出对自然规律和对生命的哲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流动”是紫藤萝花瀑的生命旋律,是作家倾注其间的一种深沉而欢乐的旋律,是回荡在、缭绕在、绚丽在作家心中的美丽的歌吟!

偶然行进,驻足流连,不觉加快脚步,只因“紫藤萝瀑布”——一个既出乎意外又合乎情理、一个新颖大胆、借以睹物释怀抒情言志的比喻,将散文推向了“韵外之致”的极高的意境。

(作者:丁忠书,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学高级教师)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解读隐喻价值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