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点素材与公民写作探微

2020-05-30田姝

学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积累态度

摘要: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普遍与当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相关,无论是从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养出发,还是从积极备考着想,热点素材应用一直在被关注。本文从鼓励学生“敢说、会说、爱说”的“公民写作”、热点素材积累的途径、热点如何“保温”三方面展开讨论,对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进行更深入思考。

关键词:热点素材;公民写作;积累;态度

*本文为2019年度北京市东城区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北京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社会热点课程资源辅助高中作文教学研究”成果。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新高考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在写作方面呈现出大主题作文命题的新趋势、新特点。201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说纽带”“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全国Ш卷“选三个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选古诗词句作文”“我看高考”(高考四十年);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青年”“绿水青山图”,全国Ш卷“我和2035有个约”;2019年北京卷“2019的色彩”“文明的韧性”,上海卷“音乐的中国味”,全国I卷“热爱劳动”演講稿;2020年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北斗组网后的联想思考),全国Ⅱ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演讲稿,天津卷“中国面孔”,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面对这种变化,一时间赞誉与疑惑并起,社会上甚至包括一些老师都陷入迷茫。其实大可不必慌张,如果我们真正站在写作本身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一定会找到突破口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回看近几年的高考题,写作要与生活接轨、与社会接轨,紧扣时代的脉搏是重要信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文最能体现这一点。

一、我是公民我表达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里说:“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文字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这与“公民写作”的宗旨不谋而合。公民写作的概念最早见于2002年韩少功答记者问时的一个提法,当时,他写过一些有关社会经济事务的文章,有记者问这是不是“知识分子的写作”,韩少功说这是“公民写作”,因为公民都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

让学生学会以公民的身份写作,既是促进公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当前写作教学的重要途径。余党绪在《写作教学与公民表达》一书中说的“独立自主的表达、合法合理的表达、自负其责的表达、目的明确的表达、面向公众的表达”正是我们希望当代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态度。

课标中提到的“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就是达成这种能力的一种手段,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去关注生活,进而去改变生活,直至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北师大二附中李煜晖老师曾经在一个场合说过,当代文化参与有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绝大多数人是生活在被动参与中的,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正是努力使他们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参与,比如看完《流浪地球》,不能只盯着票房或特效,也可以思考一下,一部电影对社会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包括我们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分析,最终都可以转换为学生未来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驱动力,这对他们来说不就是一种责任吗?

当然,这还需要学生做到三点:

第一是“敢说”。不同于西方思维重思辨和逻辑,中国传统思维重感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反映到写作中,则体现为疏于说理、惯于掩饰真实的想法、缺乏有个性的观点。

第二是“会说”。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主观臆断,宣泄情绪,要学会适度有限制地表达,既要有判断,还要有理性,新课标鼓励学生要有思辨性,就是既要有质疑精神,还要合情合理的思考。

第三是“爱说”。要培养自省的习惯,自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我、认知自我,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认知世界,要把关注、思考社会当作自己的责任。

二、积累热点素材的途径

有了关注社会的意识还不够,我们都知道,现阶段高中学生作文会出现素材短缺、情感虚假、思想匮乏这样的老问题,特别是写作素材是学生面对的第一道难关。过去学生比较喜欢用的“套路写作”“宿构作文”,考生动不动就搬出屈原、李白、莎士比亚等材料似乎现在没有了用武之地。

积累热点素材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其一,借助媒体,立足时效,扫描社会焦点素材,以传递其社会共鸣。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有目共睹的最新社会焦点事件、国家或地区时政大事类作文素材,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内容。这些素材具有时效性、公众性与取向性,如正在发生的新冠肺炎事件中关于公德、责任、安全等全方位的关注,网络电信诈骗案中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我国个税改革制度的落实,人工智能的评论等。

其二,关注现实,去芜存精,聚焦人物焦点,以揭示其精神实质。当代社会生活中,新近出现于普通岗位或突发事件中挺身而出的草根英雄、先进人物以及舆论普遍关注的公众人物、争议对象类素材,如“淡泊一世,甘当隐姓埋名人”的张富清,“沉潜三十年,为国铸重剑”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吹哨人”李文亮等,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其三,广泛关注,用心思考,全面整合,重点突破,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热点素材库。留心焦点事件,需要积极思考。见到一则焦点素材,我们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则材料体现了哪方面的问题?其内涵是什么?对我的写作有无作用?有什么作用?能用它来写哪些作文题目?怎样写?……这样一来,你对这则素材的认识就不同寻常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将这些素材进行系统的整理,按照主题、领域进行归类,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便于写作时快速扫描,合理取舍,准确定位,灵活运用。比如关注人物素材,我们进行了“时代先锋”“文艺大师”“科学巨匠”“历史名人”“革命烈士”等素材的分类积累,关注社会热点素材,我们又进行了“成长路”“道德歌”“社会论”“哲思篇”“品人生”“红人馆”“历史簿”“看天下”等主题的素材积累。

三、对待热点素材的两种态度

有人担心,热点资源是有时效性的,当它的热度消散后,还具不具有价值?其实,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素材进行梳理,就会发现,在一个个变化的鲜活素材背后,无不包含着“道德、环保、文化、理想、成长、自然、规则……”的不变法则,时间可以消逝,人物可以出新,事件可以更迭,但我们对人格和社会的普遍认同是永远不变的。对此我们不妨采取两种态度对待热点。

其一,保持热度,异中找同。

新冠病毒大流行正在改变着世界和中国,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见证历史,记录历史,参与历史。为此,我根据这样的热点事件给学生布置了一系列的任务,以下是其中的一例:

阅读下面“典型素材”和“相关话题”中的两则材料,请以“规则”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典型素材]:事件还原:截至2020年1月31日24时,西宁市已确诊9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病例。其中,已向社会公布的确诊病例苟某的病例详情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当日,苟某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经公安机关初步侦查,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镇汉水沟村村民苟某,长期在武汉务工,近日返宁后,拒不执行西宁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关于“重点地区人员需向社区(村)登记备案,并主动居家隔离”的要求,故意隐瞒真实行程和活动,编造虚假归宁日期信息,对自己已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刻意隐瞒,欺骗调查走访人员,且多次主动与周边人群密切接触。特别恶劣的是,苟某有意隐瞒其子与其一同从武汉返宁的事实,其子也多次在外活动,并密切接触人群。

主题界定:隐瞒疫情害人害己,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公民“规则”意识的缺失。

[相关话题]:1.“2014年巴西世界杯小组赛D组,意大利对阵乌拉圭的比赛中,第79分钟,乌拉圭队苏亚雷斯与意大利队基耶利尼在禁区内相互争抢时乘其不备突然嘴咬对方左肩,基耶利尼抬左臂摆脱,苏亚雷斯则掩面倒地……这成为巴西世界杯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幕。事后,苏亚雷斯被禁赛,球队最终止步于16强。”

2“.2016年7月23日下午,在北京延庆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两名自驾游女游客在猛兽区下车后被老虎袭击,造成1死1伤的悲剧。”

以上三则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毫不重叠,但我们却都看到不守“规则”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有的人会抱怨热点素材年年出新,数量多而繁杂,其实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善于提炼、总结、找共性,让材料互为补充,化腐朽为神奇。

其二,冷眼旁观——同中找异。

有的时候“热”也会成为人云亦云的温床。能成为热点,人或事件肯定是全民关注,大家难免会在看法上没立场、随大流。如果人人都用一个材料,人人观点都相同,使用“热点素材”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观点相似、材料雷同的窘境,就好像年年的《感动中国》,特别具有正能量,特别适合学生写作的素材积累,但学生们拿来就用,生搬硬套,全国高考一个素材,把一盘好棋下成僵局,着实令人惋惜。

我们不妨“冷”下来,降降温。我特别欣赏浙江李新地老师在《热点冷对两相宜》一文中说的“上冷盘”“放冷箭”“泼冷水”“爆冷门”的几种办法。“改变素材聚焦点”“激活素材遗忘点”可以帮助我们盘活一盘棋。

我们还拿《感动中国》举例,大家都关注屠呦呦获奖前的努力,赞颂科学家的勤奋、爱国、创新、进取,如果再想突破似乎難度很大,但李新地老师带领他的学生观看一段屠呦呦演讲的视频,关注点却没有在屠呦呦,而在那个一直跪着给她拿话筒的主持人身上,一个被大家忽略的细节却折射出更伟大的敬意,这种感动远远超过那些看似炽烈的语言。

最后我想说,今天对热点问题的关注绝不仅仅是为写作文服务的,如果是那样恐怕就会再次滑入应试的泥潭。“我手写我口”“公民意识”“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不仅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体现;同时,看待问题有立场,不人云亦云,敢说话,会说话,让我们的社会既有理性又有温度,是每一个青年学生责无旁贷的责任。

(作者:田姝,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高级教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积累态度
态度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浅谈语文课堂语言的积累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