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先生》的备课
2020-05-30马刚
摘要: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备课的主要内容。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学情是起点,基于学生未知的教学才能产生教学增长点。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教学的高度。教学的内容不是文章写作的对象而是文章主体。
关键词:《金岳霖先生》;备课;教学内容;学情
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是教材中的经典名篇。由于篇幅不长,内容读来有趣,是公开课的常选篇目。笔者也曾三次执教此课,在丰富繁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料面前,该如何备课?相对于怎么组织教学,怎么设计出彩,“教什么”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教学生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怎么知道学生已知了哪些和未知哪些。很多老师习惯源于经验主义的猜测,但学生实际有着怎样的初读理解,哪些内容是感兴趣的,哪些内容是不懂的?都需要通过真实的学情调查,严谨的分析,才可能做出科学的判断。
(一)对《金岳霖先生》的学情调查
为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喜欢什么?”“读懂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我在学情调查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你认为金岳霖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地方?
2.这篇文章你有哪些不懂,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全班50个同学的回答中都写到了“有趣”,而且大多数同学对“有趣”表现在哪些方面做了列举和分析,概括提炼较为全面。有45个同学除了“有趣”还概括出了更多的方面,比如热爱学问,热爱生活,热爱学生,为人真诚,率真有情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3个同学写到“有趣”外表背后苦涩的一面。分别写的是“金岳霖先生眼有残疾,走路深一脚浅一脚,我觉得他的背影给人感觉有点辛酸,而且他一辈子未结婚应该很孤独。”“金岳霖先生不为世所容,朋友找他讲哲学和文学的关系,他却说没有关系,他应该是不容易容于社会的人。”“金岳霖先生每天和斗鸡一个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他很有意思,但是他内心也很孤单寂寞。”。
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多集中于这几个方面。
(1)这篇文章写的都是金岳霖先生的小事,趣事,作者为什么不多写一些金岳霖先生的成就?(18人)
(2)为什么用那么多文字写王浩,还写送画给王浩?(12人)
(3)全文写了很多金岳霖先生的的事情,为什么结尾还写对金先生知之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6人)
(二)对于学情的分析和思考
调查的结果有点“意想不到”。第一个问题指向学生读懂了什么。问卷表明学生能够读出金先生的有趣,甚至多数孩子都能分析出有趣的地方。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对于公开课来说也是可喜的。金先生那些“有趣”的言行是一个广泛关注的焦点,所以从金先生的“有趣”入手教学自然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然而这个问题也给老师提出了一个挑战。问卷表明学生显然能读出金先生的有趣,而且能找出有趣的地方,甚至能够分析出有趣背后的率真自然。而我们的教学最习惯预设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品一品金先生有趣的地方”,可以想像这个环节在课堂中是没有障碍,课堂气氛想必会很活跃。但如果对学生已经能读懂的问题再隆重地问一遍,让学生把文章中边边角角的地方再找一篇,这个过程能够启迪新的智慧形成新思想吗?
第二个问题指向学生读不懂什么。分析这几个问题,发现不同的问题指向的却是同一个方向:“汪曾祺为什么不写……”,“汪曾祺为什么要写……”,而这些问题最终都落在了“汪曾祺为什么这样写《金岳霖先生》?”。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则是秘密”。一般来说,对于一篇文章,多数人的阅读是从文字表面到文字内含,而语言形式的秘密是属于少数人的专业研究。然而学生的提问却跨过了人物形象及作者情感的理解,直接进入了对文章写法的疑问。这是否说明学生已经读懂汪曾祺想表达的内容了呢?然而常识告诉我们,无法脱离文章内容来空谈语言形式,因为形式总是要服从于写作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那为什么学生对文章内容没有疑问?究其原因,汪曾祺平淡质朴的语言文字,使学生误认为这篇文章好读,也认为读懂文字的表面就读懂了情感的内涵。这样来看,学生发现不了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基于此,汪曾祺想表达什么,他的语言形式和别的作家有什么不同,这正是教师备课需要研究的地方。
二、汪曾褀想表达什么?教师怎样解读文本?
1.从金岳霖先生的形象入手。
关于金先生的形象,有没有学生没有读透的地方?汪曾祺想表达什么?仅是一篇表现人物可爱可敬形象的颇具喜剧色彩的散文吗?如果教师再细读文本,在这些“有趣”的事件后是否会发现一丝“异样”?从学情来看,只有三个学生发现了“异样”,因此,从“异样”之处着手应该比单纯分析“有趣”更有针对性。
比如开头的外貌行动的描写“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在联大的土路上走着。”金先生的怪样子就真的很有趣吗?他常年戴一顶呢帽,还要压低帽檐,其实全因眼疾;他的眼镜一片白一片黑,也是因为眼疾;他微仰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路,还是因为眼疾。结合当时动乱的时代和知识分子生活的窘迫,再看他的穿着和这样的身影,是难以让人发笑的。还有文章结尾处“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我們可以想像下,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的大哲学家坐在平板车上在热闹的王府井大街东张西望,面对着令他陌生的繁华和行人异样的眼神,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和他在校园里做学问一样从容吗?清人黄仲则有句诗:“独立市桥人不识”,也许比较适合注解人物此时的那种落寞与孤寂,而汪曾褀对人物内心的孤独是深谙与相惜的。董华翱老师说“有趣是表面的,金先生的真性情也不难理解,而金先生内心深处的孤往精神则真切、充分地存在着。”[1]这种孤往精神和文章漫画风格下的淡淡苦味,是学生自读文本很难理解到,甚至是老师在文本解读的时候也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2]而这“导”正是课堂上教师需要教的内容。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解读深度决定了课堂的高度。
2.从学生的问题入手。
有多个学生问:“作者写了金岳霖先生很多,为什么还说自己知之不多,还让熟知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写?”在这个问题基础上,教师可以更进一步追问“汪曾褀仅仅是呼吁人们写金岳霖吗?”这是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问题,汪曾褀似乎担心人们忽视这个问题,所以在开头和结尾,反复抒写“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汪曾褀把金先生放在了西南联大的背景里,做为联大的一部分,他通过首尾处的呼应和强调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读者,联大教授这个群体不应该被疑忘。
打通这个问题,这篇文章的很多地方就好理解了。学生问的最多的问题: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王浩?确实写王浩的文字和金先生的关联并不大,如果仅为了衬托金先生的学问的话,也并不必要写王浩的“光头”“大脑袋”以及和“我”的交往等。类似无关紧要的文字还有很多。第二小节本来是写金的穿着,然后联系到了“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进而写闻一多大骂蒋介石“蒋介石,王八蛋!混蛋!”这个情景与金先生的关联几乎是没有的。还有很多学生问的“为什么不突出金先生的学术成就来写?”作者不写成就却在很多看似无关处花费繁多笔墨,这里是否正藏着作者格外的深情?这不仅是文章主旨理解的问题,又再一次指向了作者表情达意的独特方式。
三、教“金岳霖先生”还是教汪曾祺写的《金岳霖先生》?
面对一篇写人散文,我们阅读什么?是写作的对象还是写作的主体?或者说是文章的内容还是文章的形式?语文以外的其他学科所教所学的是教材的内容,掌握了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我们要教学的是汪曾祺先生写的这篇散文《金岳霖先生》。汪曾祺与金岳霖先生不是师生关系,更非亲密的好友。在金先生去世后,汪曾祺写下这篇文章,是从怎样的视角?他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1.不能不说的“汪氏散文”
每个作家表情达意的方式是各异的。汪曾祺先生博学多识,情趣广泛,为人平和,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他科班出身,有着丰富的学养积累,其文字散淡、雅致,少雕饰语言,虽然平常,但饶有趣味,言外有意。他的表达风格,正如他在《汪曾祺自选集》自序中说“我也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他还说,“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说出。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怎样表现倾向性?中国的古话说得好:字里行间无论怎么写,都会有倾向性的。”[3]不直接抒情,把感情倾向藏在文字的背后,可以说是“汪氏散文”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2.不能不说的“闲笔”
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简单说和文章题意不紧连的文字。汪曾祺是一位善用“闲笔”的作家,若要理解弄清楚学生之前的诸多问题就不能不从“闲笔”着手。
观本文的闲笔,除了前面学生提出的写王浩、闻一多的文字外,写出姓名的就有:闻一多、朱自清、杨振声、梁思成、林徽因、沈从文、张奚若、林国达、陈蕴珍、王浩、王景鹤、王树藏、刘北汜、施载宣等。这些人都要么是著述等身、热血报国的学者,要么是追求进步、好学善问的青年学子。
汪曾祺先生不仅在《金岳霖先生》中写了这些联大师生,他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这篇散文中也写了不少“闲人”。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他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处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在这段文字中,汪曾祺告诉我们,这种“无机心,少俗虑”的气质是沈先生的气质,也是金先生的气质,是包括汪曾祺在内的整个西南联大群体的标签。“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金岳霖先生只是这些“素心人”的代表,作者“閑笔”中所展现的“素心人”的群体让汪曾褀的精神有所归依。看似无关紧要的文字,却是作者匠心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董华翱:《小趣味,真性情,大孤独——细读〈金岳霖先生〉》,《语文学习》2012年第12期。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汪曾祺:《汪曾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马刚,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教师)
[责编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