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2020-05-30

光明中医 2020年8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脑梗死康复

周 莹

脑梗死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安全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其临床特点主要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1]。在周围环境逐渐恶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的过程中,脑梗死的患病人数也越来越多,脑梗死在我国的城乡发病率为120/10万~180/10万,年死亡率为60/10万~120/10万,而在全部存活者中,有50%~70%的患者存在各种残疾,如运动功能障碍,不但会让患者的家庭负担加重,而且还会让社会负担明显加重[2]。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能对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显著改善,让其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3-5]。我院选择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患者,取得了明显效果,不但有效降低了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而且还明显改善了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现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得90例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所收治,患者或者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协会研究批准同意。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5例)。对照组中,27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为36~74岁,平均为(57.3±6.4)岁;病程为1~86 d,平均为(22.5±3.7) d。试验组中,25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为38~72岁,平均为(57.8±6.1)岁;病程为1~82 d,平均为(22.1±3.2) d。2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满足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6],经MRI检查或者头颅CT检查确诊,均为首次发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病情稳定。排除标准:过往存在脑卒中史;存在可逆性缺血性神经障碍;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前存在影响功能恢复的肌肉骨骼或者神经疾病;伴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进行性高血压、严重脏器疾病;失语、精神障碍、严重痴呆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选择康复学科常规治疗,如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稳定斑块、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试验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开展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具体的治疗措施如下:(1)穴位注射:在2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1.5 mg腺苷钴胺注射液,选择健侧或者偏瘫侧曲池穴、足三里穴,每天进行1次穴位注射,交替选择两侧腧穴,持续进行为期4周时间的治疗。(2)电针治疗:采用常规进针手法,腧穴选择迎香穴和百会穴,偏瘫侧血海、太冲、悬钟、阳陵泉、足三里、合谷、曲池、肩髃、颊车等,平补平泻,太冲与血海、阳陵泉与悬钟、曲池与合谷、百会与肩髃相互配对,将电针连接好。采用断续波,续时选择密波连续工作1.5 s,断时在1.5 s内并没有输出脉冲电,刺激量应该以患者耐受为宜。每天1次,每次留针半小时,持续进行为期4周时间的治疗。(3)运动疗法:选择神经发育疗法,结合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结合Brunnstrom阶段分期的具体情况,选择Bobath方法,通过治疗师的指导开展科学的功能锻炼,每天1次,每次40 min,每周6 d,持续进行为期4周时间的治疗。①急性期应协助患者摆放良好的肢体位,主要采用患侧卧位,保证感觉输入。上肢应保持前屈,大约为90°,躯干应向后稍微旋转,让患侧肩部负重明显减少,对姿势不合理所导致的肩痛进行有效预防。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关节,对患者进行指导,让其利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并开展关节主动活动锻炼,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前屈角度应≤90°。②床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对患者进行指导,让其在床上开展桥式运动、床上移动、坐起、翻身训练等训练。③平衡功能训练:如站立位平衡以及坐位平衡训练。④患侧肢体作业训练:如背伸训练、腕关节掌屈训练、前臂旋转训练、上肢外展以及前屈训练等。⑤步态训练:步行训练包括室内独立、辅助器具下、平衡杠内以及减重状态下。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穿衣服、上厕所、刷牙、洗脸等。(4)物理因子治疗:选择圆形电极片,对神经肌肉进行电刺激治疗,刺激部位选择患侧股四头肌、桡侧腕长伸肌、肱三头肌以及胫骨前肌等。脉冲波宽设置为200~300 μs,电刺激频率设置为15~50 Hz,电流强度设置为0~100 mA,波降、波升选择1~2 s,通电/断电比设置为1∶1~1∶3。每次20 min,持续进行为期4周时间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选择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C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7],观察项目包括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分值为0~45分,分值越高则表示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2)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选择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8],评估内容包括大便、小便、修饰、用厕、吃饭、转移、活动、穿衣、上楼梯、洗澡,具体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0~20分)、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中度功能缺陷(50~70分)、轻度功能缺陷(75~95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以自理(100分)。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治疗前2组的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的CSS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实验组治疗后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CSS评分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相比,1)P<0.05

2.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治疗前2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而且试验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相比,1)P<0.05

3 讨论

脑卒中现阶段已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安全的三大疾病之一,在美国每年的卒中病例超过了70万,每年大约会导致16万人死亡[9]。每年我国的新发卒中病例大约为200万人,每年大约有150万人因脑血管病而死亡,有600~700万存活者。而其中,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者大约占75%,大约有40%的重度残疾者[10]。现阶段,每年我国用于治疗卒中的费用大约为100亿元,除此之外还包括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为卒中的支出大约有200亿元,会让家庭和国家的经济负担明显加重[11]。让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有效减轻,让其生存质量明显提高,让患者能重返社会或者回归家庭,尽可能降低脑梗死所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就成为了现阶段的研究热点和重点。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则是脂质代谢障碍,高血黏度、高脂血症与中医的“瘀血”“痰浊”等邪毒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12]。血管活性物质、炎性介质、钙离子超载、酸中毒、毒性氧自由基、兴奋性神经毒等与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引起神经元急性坏死以及迟发性死亡,导致脑梗死无法有效治愈[13]。自由基所导致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同时能对血管壁前列腺素合成酶激活血小板环氧化酶进行选择性抑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增加血浆血栓素A2含量,最终让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速度加快[14]。

采用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能对其血液循环进行明显改善,同时促进建立脑侧支循环,促进健侧脑细胞以及病灶周围组织代偿或者充足,让脑可塑性得以充分发挥,除此之外还能对肌肉挛缩进行有效预防,让关节维持良好的活动度,防止异常运动引起的意外损伤,进而来对肢体功能进行有效改善[15]。选择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梗死偏瘫侧肢体进行治疗,能对上肢肌肉功能进行明显改善,效果比较理想。电针是临床治疗脑梗死的传统疗法,其疗效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中国脑卒中康复指南已将综合康复方案作为临床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推荐方案,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应结合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选择多种技术和理论,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让康复治疗的效果明显提高。有临床研究发现,采用神经电刺激疗法以及运动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能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显著改善,让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而且越早开始康复治疗,所取得的效果越理想。有临床研究发现,选择运动疗法联合刺激,能有效重塑大脑神经,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治疗效果比单纯针刺治疗更加理想。本研究中,治疗前2组的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的CSS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试验组治疗后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能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显著改善。另外,本研究中治疗前2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而且试验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总之,应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能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脑梗死康复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