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2020-05-30

光明中医 2020年8期
关键词:行针针药痉挛性

于 浩 高 翔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脑梗死和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中老年人群常见多发的疾病,并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1]。虽然,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幸存患者中仍然有75%左右出现各种各样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痉挛性偏瘫就是脑血管病后多发的一种后遗症,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也给其家属带来了沉重的家庭负担[2]。目前,西医学常通过康复训练、手术、抗痉挛药物等对患者进行治疗,然而这些方法在有效性、可操作性及经济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2]。中医学认为脑血管病后痉挛性偏瘫属于“筋病”“痉症”范畴,病因以人体阴阳失衡、经筋失养所致脉络瘀阻为主。本研究拟了解中医针药结合对脑血管病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脑血管病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例数、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方面与对照组患者基本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上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后的痉挛性偏瘫;②年龄在45岁到70岁之间;③没有危机生命的严重疾病;④本人及家属同意参与研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针灸和中药不耐受的;②其他原因引起肢体痉挛的;③其他不宜纳入研究的情形。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脑血管病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每日1剂由芍药30 g,甘草20 g,伸筋草20 g,当归15 g,熟地黄15 g,鸡血藤10 g,地龙3 g,全蝎6 g配成的芍药甘草汤,分2次用水煎服,随症加减,疗程为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针刺治疗,具体为:选择0.3 mm×40 mm毫针在极泉、内关、尺泽、大陵、太溪、三阴交等阴侧穴位处以插捻转泻法行针,随后在曲池、合谷、外关、太冲等阳侧穴位以提插捻转补法行针,每次留针30 min。

1.4 观察指标 采用临床痉挛量表(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定患者下肢痉挛程度[3];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定患者肌张力:无痉挛现象为0分,有轻微痉挛则为1分,痉挛明显则记2分,有影响活动的痉挛现象则记3分,有影响肢体屈伸的痉挛现象则为4分[4];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改善情况,共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治疗效果越好[5];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患者运动能力恢复情况,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治疗效果越好[6]。

2 结果

2.1 2组患者CSI评分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CSI评分与对照组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S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CSI 评分情况比较 (例,

2.2 2组患者MAS评分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MA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MAS评分情况比较 (例,

2.3 2组患者BI评分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BI评分与对照组患者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BI评分情况比较 (例,

2.4 2组患者FMA评分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与对照组患者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FMA评分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脑血管患者病后常产生很多后遗症,这其中痉挛性偏瘫就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常表现为患病肢体肌张力显著增高,腱反射亢进,进而出现肢体痉挛[7]。中医学认为,脑血管病后痉挛性偏瘫多是人体阴阳失衡、经筋失养进而脉络瘀阻所致。《素问》有云:“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难经》指出:“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因此,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为要。

本研究所用芍药甘草汤取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方中白芍味酸、苦、甘,味酸入肝,敛阴生津,可养血柔肝、平抑肝阳,有柔筋舒挛、缓急止痉之功效;方中生甘草有补中缓急,清热解毒之功效;白芍和生甘草合用,酸甘化阴,可用于治疗阴虚血少,经筋失养所致的经筋抽搐等疾病[8]。针灸疗法是中医重要外治方法,可配合中药内服提高治疗效果。其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指出:“极泉治四肢不收”“外关治肘臂不得屈伸”;《针灸聚英》云:“中风肘缩,治内关”;《玉龙歌》提出:“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很认真”;《针灸甲乙经》云:“偏枯不仁,手瘛偏小筋急,大陵主之”;《针灸大成》中记载针刺曲池可治偏风半身不遂;《灵枢·根结》提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说明针灸过程中可以补虚泻实,调和阴阳,使机体由阴阳失衡状态调和为阴阳相对平衡状态。本研究通过提插捻转补法对极泉、内关、尺泽、大陵、太溪、三阴交行针,可缓解痉挛症状;通过插捻转泻针法对曲池、合谷、外关、太冲行针,有疏通筋络之功效[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CSI评分和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这说明针药结合解挛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中药;观察组患者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针药结合对于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优于单独使用中药;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针药结合对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中药。本研究中,芍药甘草汤有调和气血之功效,针刺有平衡阴阳的功效,故针药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中药。本文的研究结果与赵运昇、张颖等和王国书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9]。

综上所述,中医针药结合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脑血管病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行针针药痉挛性
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量效和时效参数分析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邹医师讲针灸
针药并用治疗紧张型头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