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损伤的临床分析

2020-05-30李东兰

光明中医 2020年8期
关键词:头针脑损伤针刺

李东兰

小儿脑损伤是儿科系统的常见疾病,一般在出生前后或是婴幼儿时期发病,为脑室周围-脑室内部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引起的,诱发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小儿脑损伤等疾病[1,2],严重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目前已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重视,但是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康复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极大限度的改善神经功能障碍,促进脑损伤的修复[3]。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外治法之一,在小儿脑损伤中应用可通过头针刺激改善脑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元修复再生。本院将针刺与康复治疗结合起来取得满意的疗效,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儿科2015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脑损伤患儿中选出6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患儿300例,男患儿167例,女患儿133例,年龄4~28个月,平均(19.3±4.3)个月;致伤原因:59例颅内出血,123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54例宫内窘迫,49例高胆红素血症,15例不明原因。观察组患儿300例,男患儿171例,女患儿129例,年龄5~30个月,平均(19.7±4.5)个月;致伤原因:61例颅内出血,120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59例宫内窘迫,44例高胆红素血症,16例不明原因。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全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儿在入院确诊后均给予常规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内压、神经营养等治疗,同时对照组患儿给予康复治疗:根据患儿的病因、月龄、病情变化等合理给予肢体康复训练、经皮神经电刺激等。沿着患儿经络的走向,用推拿、按、拍、点、揉、捏、抖等方法,分别在患儿的命门、承山穴、曲池穴、昆仑穴、肾俞穴、百会穴、环跳穴、风池穴、肝俞穴、委中穴、脾俞穴等进行上述手法的康复刺激治疗,过程中,如果患儿有痉挛现象,采用轻柔手法,全身肌肉放松,降低肌张力后,采用弹拨肌腱等刺激手法,坚持指不离经穴,手不离皮的原则,先后顺序,由轻变重,2次/d,30 min/次。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疗法:使用1.5寸头针,与头皮呈15°角,于帽状腱膜下刺入,针感不滞涩,停留时长60 min,频率为300次/min,进针3次。具体操作:选穴包括神庭、本神、四神聪,采用实证泻法,虚证补法,虚实并不明显者,则采用平补平泻法。对于运动障碍的患儿增加运动1区、平衡区、足运感区的头针穴位;对于语言障碍的患儿增加语言1区、2区、3区的穴位;对于气虚的患儿增加精神情感区的穴位;对于心肝火盛患儿加额旁1、2线穴位。头针取患儿的足运感区、智力区以及语言二三区,体针则选择风池穴、内关穴、百会穴、合谷穴及三里穴等。进针方法:选择针与皮肤呈15°夹角进针,快速将毫针刺入头皮下,待针尖到达帽状腱膜下层,调整针尖方向,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推进直达所需要达到的深度。留针约20~60 min,并手法捻针。每日1次,连续1个月为一个疗程。康复训练:治疗过程中,对患儿进行引导式教育、运动学习疗法等等,帮助患儿掌握肌肉控制训练的技巧,让患儿的运动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密切观察患儿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等。在这一方面,语言训练(认知、理解、发声等)、感觉统合训练、运动训练、家庭康复训练等,帮助患儿控制病情,同时,可以结合运用中国传统的康复疗法,对患儿进行适当的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可以起到抗癫痫的作用。患儿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采取神经刺激治疗的方式,运用电、磁、红外线、超声等,对患儿进行神经刺激治疗,缓解患儿肢体痉挛的情况。认知训练:先对患儿进行提问等方式,对患儿的视觉、听觉等方面进行刺激,让患儿能够配合医生去进行思考,并引导患儿多进行行走、站立等,帮助患儿改善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情况,形成良好的姿势反射,有益于患儿病情的控制。另外,还可在家长全程在场的情况下,康复医师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①上肢训练。指导患儿向健侧侧卧,将双腿弯曲,向前伸直双手,用力往前推;托起患儿患侧手臂,让患儿保持肘关节伸展并朝外侧推开,治疗人员将患儿手臂推回;在对患儿进行上述训练时,将患儿的拇指、颈部、脊柱、肩胛带作为控制患儿反射性行为的关键点。②下肢训练。保持患儿膝关节内收,辅助患儿将患腿跨放于健腿上,缓慢控制条件下将下肢释放,达到前倾骨盆的目的;让患儿弯曲双腿坐立,保证双脚不离地的前提下,进行下肢各关节的控制训练;让患儿坐立,先让双脚着地,然后慢慢进行弯腿,将双腿抬起;让患儿保持仰卧,将双腿弯曲,然后实施行走、踝关节弯曲等训练。康复治疗师首先通过日常的相处及陪伴获得患儿的信任,然后以亲身示范并引导患儿跟随学习的方式对患儿进行穿衣、脱衣、进食、如厕等的教育,在患儿跟随完成后,无论好坏,家长和治疗师均需对患儿进行鼓励,进而鼓励患儿的积极性;当治疗师不在时,家长要密切注意患儿的言行及心理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治疗师,以便于治疗师及时完善治疗计划;由于康复治疗耗时较长,对部分患儿来说难度较大,而小儿属于好动群体,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患儿情绪的安抚。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基本痊愈:患儿意识清醒,活动自如,能完成同龄儿的标志性动作;显效:患儿意识清楚,肢体活动基本恢复到同龄儿的相同程度;有效:患儿的相关伴随症状明显缓解,但肢体动作等尚未恢复到同龄儿的程度;无效:病情无显著好转。②神经行为发育: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估患儿的神经行为发育状况,分成社会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交几个方面,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各个方面发育商(DQ)。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对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 详细见表1。

表1 2组的治疗效果 (例,%)

2.2 2组患者的神经行为发育状况对比 详细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神经行为发育商[DQ值] (例,

3 讨论

随着国家出生率增加,儿童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许多儿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出生后表现出小儿脑损伤的情况,导致儿童的精神发育受阻,甚至出现智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低的情况,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许多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措施,而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小儿脑损伤患儿智力水平也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小儿脑损伤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是出生前后各种因素引起的脑损伤或是脑发育异常出现的以运动障碍、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发展为小儿脑损伤等,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给家庭带来重大负担。而造成小儿脑损伤的因素较多,如:母体因素、宫内窘迫、早产、遗传因素、重症黄疸,及时规范性治疗有助于促进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发育。

中医认为脑损伤属于“五迟”范畴,主要是因为肝肾不足,气虚血亏。中医典籍记载,针刺能疏通经络,调节阴阳,补肾疏肝。根据《素问·脉要》中的内容可知,采取针刺治疗的方式,帮助脑损伤的患儿舒经活络,改变经络不通常的情况,并且有益于阴阳调节。加强小儿脑损伤的治疗非常重要,脑损伤不仅对患儿的身体、心理、成长、学习等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还可能对患儿的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产生影响。小儿脑瘫让许多患儿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并且还容易出现智力低下、社交能力差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针刺疗法是中医学外治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补益肝肾等作用[4,5]。对于小儿脑损伤,采取头针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表现合理选择穴位,通过头针的刺激增加大脑皮质的供血,提高脑组织携氧能力,修复受损的神经元,并促进神经元再生,使受损脑部区域功能得到代偿[6]。现代医学指出:中医学头针有助于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小儿大脑发育,改善神经行为发育状况。针刺疗法以强刺激和促进神经细胞分化、维持神经细胞的功能、调节突触结构和数目,促进突触发育成熟。同时针刺还有助于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有利于改善大脑微循环,促进大脑的发育[4]。将针刺疗法与康复医学中的康复治疗结合起来用于小儿脑损伤治疗中,两种方法从不同途径着手,促进患儿受损脑组织、神经元修复,促进大脑发育[7]。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神经行为发育商高于对照组。结合对比分析可知,结合应用中医针刺与康复训练疗法,能够很好的针对小儿脑损伤的治疗特点,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高。

综上,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损伤安全有效,改善患儿的神经行为发育状况,促进患儿健康成长,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头针脑损伤针刺
Quintero分期、CHOP分级与TTTS脑损伤的相关性对比分析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脑损伤 与其逃避不如面对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侧脑室注射DIDS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神经元凋亡的拮抗作用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