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数学课堂与隐性分层教学的结合
2020-05-29王莉贞
王莉贞
【摘 要】基于学生自身成长环境和对事物理解程度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而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的逻辑性强,对数字的运用程度强,隐形分层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对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采用隐形教学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隐形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04-0148-02
隐形分层教学,即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自身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尊重学生自身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隐形分层教学不仅是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途径,更是符合新时代下教育改革的教学方法。
1 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隐形分层教育的意义
要想加强高中阶段数学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就不得不重视隐形分层教育的重要性。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采用隐形分层教育,对教师而言,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得自身的教学效果达到“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帮助教师更好的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1]。
2 高中数学课堂中采用隐形分层教育的措施
2.1 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知到隐形分层教学的积极作用,并充分利用这种积极作用促进自身的教学。所谓隐形分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但不让学生知道教师对自己的层次划分。隐形分层的基础是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完成的状况将班级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使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和学习效率低的学生互相促进。由于学生之间思维相近,因此学生之间的沟通学习效率优于教师一味的知识讲解[2]。
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的应用》这一章节时,由于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函数相关概念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别,因此,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函数与方程的相关问题,如教师可以首先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接下来要自己当一次小老师,自己通过对前期学习知识的掌握呈现出一份试卷,并和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换,从而进行作答,并给小组成员的试卷评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后期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在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思维的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向学习更优秀的学生学习,并增强自身学习的信心。使得教师的隐形分层教学,能真正帮助学生。
2.2 正視学生之间的差异,清晰教学目标
对学生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的学习效率的差异,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帮助学生积极寻找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并通过自身的教学,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缩小这份差异。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把控。对教师而言,在教学开始之前,要明确自己这一课所要讲述的内容是什么,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内容对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好、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而言,掌握教材知识并不是难事,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促进这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细节的掌握,并进一步提升其自身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法[3]。对中等成绩的学生,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改变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和思维定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其逆向思维的开阔、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逻辑思考能力的提升。对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较差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树立这些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学习的信心,只有学生自己愿意学习,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的开展。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身学习的特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节时,教师首先要使全体同学对这一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理解,然后通过几道简单例题引入课堂。教师首要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很好的掌握“正弦、余弦和正切”的相关公式,能够将简单的例题做到尽可能的完美,不在简单的题目上失去分数。其次教师在讲解完关于“正弦、余弦和正切”的相关公式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引入“余切”的相关公式,让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开阔。对能力稍弱的学生也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促使其在完成最基本的学习后,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2.3 根据前期学生学习差异,控制课堂教学进度
由于前期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教学课件目标的掌握,为教师的隐形分层教学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利用这种基础,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首先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预习[4]。
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这一章节时,由于前期学生已经对“正弦、余弦”的相关公式有了学习,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自学,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师可以通过简单例题的讲解,掌握学生预习效果的差异,从而针对学生自身学习的差异从难到易进行讲解。然后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学习效率更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内容中的难点,并促使小组里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去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课后,教师可以设计难度等级不同的数学试卷让学生完成,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人格的完善。其次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数列》这一章节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和课前相关例题的布置,使学生对这一章节的知识框架有一定认识,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框架进行完善、升级。对学习效率高的学生,教师让他们的知识框架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使得这类学生帮助学习效率低的学生,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3 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应试教育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自身因各种因素产生的差异,并能根据学生的差异采用有所区别的教学方式。这不仅符合新时代下新课改的要求,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还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唐山.基于分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和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6).
[2]祁仲秋.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7).
[3]白福宗,赵祥枝.深度学习理念视域下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2).
[4]韩蕾.新时期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