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度学习在情景中发生
2020-05-29赵玮曼
赵玮曼
【摘 要】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但是小学深度教学不能脱离孩子们对事物理解的客观规律,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以《圆的认识》为例,通过有效情境,把握深度本质,串联深度教学,理解深度含义,发展深度思维。
【关键词】深度学习;情境教学;数学本质;高阶思维
深度学习更加关注活动的方式和目标,离开数学的学科本质是无法进行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中特别重要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要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知识内在的本质和思想方法,如果说学科素养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那深度学习就是我们通向彼岸的一条光明大道。
但是小学数学的“小”又决定了深度教学不能脱离孩子们对事物理解的客观规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感知、启迪探究、进行深度思考。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这节课谈谈如何让深度学习在情景中发生。
一、创设有效情境,把握深度本质
数学是一门具有内在逻辑的学科,对于孩子们来说,数学教学中的推理演绎、空间想象的教学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概念的教学,数学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生涩的,数学这颗“糖”需要一个鲜艳的“外衣”而这个外衣就是有趣的情境。
例如在认识圆中,圆的定义是到定点等距离点的集合形成一个圆,圆的本质是一个点集。五年级的学生无法理解这么“专业”的表述,在苏教版教材中,也没有确切的给出圆的定义,而是举一些生活中和圆有关的物体。但是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无法准确给出“点集”这一圆的根本属性。我们既需要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又不能失去了数学的本质。
二、结合情境发展,串联深度教学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本身的同时,还要进一步理清知识的架构和脉络,将课堂上的知识有机的重塑和融合。“深度”在教学上有时也是知识点的“广度”的融合,这种知识融合的“元认知”本身就是一种“深度”的学习,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还需要将较为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一面知识网络,知识的融合架构也是一种深度学习。
例如“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有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知识点比较零散,但是每个知识点都非常重要。如果独立进行解读,会造成教学的“断裂”,我们可以依托合理的情境,将这些知识点由散变集,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方便学生去理解。
在“集点成圆”以后,我进行适当追问:刚刚我们通过找游戏中的点,渐渐得到了一个圆,你觉得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引发学生对圆上点的表述,找到这些点的共性——到中心点距离都相等,从而认识圆心、半径。此处看似没有使用情境,但是学生思考却没有离开这个游戏。回到这个游戏中,圆心的位置在哪?我们的位置在哪?谁能把它的半径画出来?学生把情境中的物体能够和这些零散的概念“一一对应”,对于“半径直径有无数条且他们都相等”这样的特征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依托情境解释,理解深度含义
脱离了数学本质,教学内容会变得没有灵魂,脱离了生活情境,教学内容会变得缺少血肉。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无法独立抽象的存在,即使是小学高年级,也还是需要情境+想象+推理形成丰富的认知。由此,教师需要依托情境,来解释一些比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圆的认识”中,我们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认识半径和圆心对于圆的意义。如果老师现在往外退一格,大家怎么办?此时半径变?如果老师往前进一格呢?看来圆的大小和谁有关?如果老师把小黄鸭换一个位置,我们大家要怎么办?为什么要这样移?看来谁决定了圆的位置?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体验会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
在《标准》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关键词,运用是最高的层次,例如在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问:在圆形餐桌中,美味的海鲜大餐放在哪合理?你知道车轮的车轴的安装在哪?为什么要安在圆心的位置?依托这样的情境解释,学生学会“运用”,掌握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含义。这样“运用”的过程将数学回归到情景。圆不再是抽象的一个图形,而是充满故事的一个图形!
四、提升情境水平,发展深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离开了思维的发展,数学课就会失去价值。理性思维也是深度学习的目标,深度学习的宗旨就是要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的追求难题,要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延伸教学内容的广度。“以广度求深度、以深度带广度”,让思维不仅能向下生长还能向四周生长。
例如,在圆的认识的最后,我们把小黄鸭放在宇宙空间里,开着宇宙飞船去套圈,咱们除了能在圆上套圈,还能在哪套圈呢?这样的點越来越多,最终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经过学生的讨论想象,学生可以把前面“集点成圆”的学习迁移到“集点成面”上,从而得出这是一个球。通过情境的转变,我们把学生的思维从二维平面推向三维立体空间,维度越高对思维的要求也就越高,正是情境的改变,激发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总之,深度学习不是凭空就能进行的,需要教师进行精密的设计,对教材教学内容深刻的认识,要知道本节课“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抓住知识的本质,合理设置情境,寻求情境和书本之间的切入点,要善于利用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明喜.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4):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