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肿瘤60例临床分析
2020-05-29涂伟朱婷
涂伟 朱婷
【摘 要】目的:分析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肿瘤60例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支气管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放化疗治疗组(对照组,n=30)和常规放化疗治疗基础上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组(研究组,n=3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气道直径、气促评级。结果: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为76.7%(23/30),对照组为46.7%(14/3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气道直径扩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气促评级1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级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气促评级0级、2级、4级比例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肿瘤60例临床效果好。
【关键词】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肿瘤;临床效果
本研究分析了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肿瘤60例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支气管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放化疗治疗组(对照组,n=30)和常规放化疗治疗基础上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组(研究组,n=30)两组。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32-73岁,平均(55.2±10.5)岁;病程6-15个月,平均(10.1±1.5)个月。在病理类型方面,11例为腺癌,13例为鳞癌,6例为腺鳞癌;在病理分期方面,1例为Ⅰ期,23例为Ⅱ期,6例为Ⅲ期。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33-73岁,平均(56.4±10.2)岁;病程7-15个月,平均(10.5±1.8)个月。在病理类型方面,10例为腺癌,14例为鳞癌,6例为腺鳞癌;在病理分期方面,2例为Ⅰ期,21例为Ⅱ期,7例为Ⅲ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1]
纳入标准:1)均有一定程度的气管支气管阻塞;2)均具有齐全的病历资料。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放化疗治疗,具体操作为:1)放疗。将鳞癌、腺癌的照射总量分别设定为65-70Gy、70Gy;2)化疗。采用NP方案,第1-3d给予患者静脉滴注60mg/m2顺铂(云南个旧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1740),第1d、8d给予患者静脉滴注25mg/m2长春瑞滨(国药一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530)。
1.3.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接受常规放化疗治疗基础上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具体操作为:术前常规准备,采用日本奥林巴斯P60型纤支镜对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术中应用支气管镜等离子电凝器对患者进行电凝治疗,经鼻或经口将纤维支气管镜插入,将细导管插入,向瘤体表面注入2%利多卡因进行强化麻醉,或让患者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558)进行麻醉。经支气管镜插入等离子电凝器,电凝头和肿瘤病灶接触,设定电凝器功率为4-5挡,控制时间为3-5s,依据患者耐受程度、病灶情况每次4-8次,每周1次,2-3次为1个疗程,必要的情况下进行4-5次。
1.4 疗效评定标准[2]
完全效应:治疗后患者完全无肿瘤,维持至少1个月;明显效应:治疗后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至少一半,维持至少1个月;微效应:治疗后患者肿瘤体积缩小至多一半,维持至少1个月;无效:治疗后患者肿瘤没有缩小或增大。
1.5 观察指标[3]
1)气道直径;2)气促评级。依据美国胸科协会气促评级标准,正常为0级,气促在快步走时出现为1级,气促在平常速度步行时出现为2级,气促在平常速度步行时出现需将步行停止为3级,气促在轻微活动后出现为4级。
1.6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采用SPSS21.0,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为76.7%(23/30),对照组为46.7%(14/3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气道直径变化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气道直径扩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气促评级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气促评级1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級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气促评级0级、2级、4级比例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为76.7%(23/30),对照组为46.7%(14/3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气道直径扩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气促评级1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级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气促评级0级、2级、4级比例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肿瘤60例临床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彭志文,刘志新,张灿辉.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结核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8):146-148.
魏铁垒,刘景春,王英.支气管镜等离子治疗气管支气管肿瘤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09):131-132.
马千里,石彬,田燕雏,等.不可切除气管、支气管内肿瘤的纤维支气管镜CO_2冷冻治疗[J].中国肺癌杂志,2014,17(07):545-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