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心养心,幸福育人

2020-05-29陈卉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养心育人

陈卉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五大德育内容之一,强调要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应当格外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培育自强自律、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提升养心意识:明确心理健康指导的内涵和意义

(一)心理健康指导的内涵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适、态度积极、行为适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笔者认为,班主任和学生“双主体”都应当注重心理健康,坚持养心与育人的融通。其中,班主任只有重视自身的“养心”,才能以健康心灵审视班级教育生活,才能在指导学生养心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展现智慧之境,培植心灵之魂。在现代复杂的社会条件下,竞争日趋激烈,学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挑战,这也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日趋增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曾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随着“立德树人”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在普遍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努力承担育人工作的情况下,班主任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然而,社会和家长的高要求也带给了班主任无形的压力。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心理健康已成为选聘班主任的重要条件之一。可见,心理健康已越来越成为班主任个人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心理健康指导

谈到心理健康指导,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它无异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笔者看来,二者确有不同。所谓教育,是指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工作,这里强调教导启发,使之明白道理;而指导,则是指示教导、指点引导之意,强调的是一种引导和示范。笔者认为,一个人只有注重养心、坚持养心,修炼好自己的内心,才能给予他人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所谈的心理健康指导,是指班主任首先注重养心,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的提高,以此追求以心灵唤醒心灵、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育人功效。

(二)班主任心理健康指导的意义

1.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道: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生整体的素质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指导追求以心养心的境界,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优化班级育人的本质体现

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因此,班主任最重要的角色应当是学生的主要精神关怀者,班级育人更应当走进学生心灵,体现养心本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指导就是一项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只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班级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才能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与良好性格的养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正实现以心灵唤醒心灵、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育人功效。

3.提升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随着社会性焦虑的出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学与社会学专家殷红博教授在一次专访中提出:“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健康的基础。”而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则来自自身养成和教师专业引领。班主任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专业支持者及重要引路人,在学生面临困境、心理脆弱乃至消极时,通过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惑,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拥有直面困境的勇气和信念。所以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班主任会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养成提供专业的支持。

二、开发养心潜能:善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育人

(一)班主任善于以积极心理影响学生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更加倡导健康、勇气和爱。在中小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指导中,积极心理的应用,如同一缕阳光,照耀着每个人的心灵。班主任要善于以积极心理影响学生,带给学生阳光般美好的心灵体验和感受。

首先,班主任要对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全面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人们要善于感知幸福,用积极的心态发现和探索美德,从而促使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使人们的生活尽可能地达到一种幸福美满的状态。简言之,它提倡健康向上的积极体验;重视人们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在深入研究其理论的基础上,班主任可有效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引导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其次,班主任要努力建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互动性重要他人,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和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善于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通过鼓励和肯定,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不沮丧焦虑,乐于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积极健康的环境熏陶和滋养学生的心灵。

(二)实现从智育走向养心和健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自主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强调学生应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班主任作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了解也最深。因此,应更多地承担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角色,应该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帮助、陪伴和引导学生学习各科文化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滋养健康心灵,健全自身人格。

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多种压力下,倍感身心俱疲,甚至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显然,这与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初衷背道而驰。因此,笔者呼吁“以心养心,幸福育人”,倡导从智育走向养心和健心,在班主任积极心理的影响下,在温暖安全的班级氛围中,让学生的养心潜能被开发,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能力、心灵的同步发展,真正实现阳光成长。

三、优化养心策略:探索心理健康指导的多重路径

(一)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师生关系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提示我们:建立关怀、民主的班级氛围,是学生品格发展的必要条件。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在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在班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和存在感。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集体的爱与包容就是一份支撑他们前行的坚强力量。

想要实现以心养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亦不容忽视,它是连接师生心与心的桥梁,是实现有效沟通的润滑剂。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大多“亲其师,信其道”,往往更愿意亲近和信任那些成为他们榜样的老师。因此,班主任作为全面关心学生发展的人生导师,应努力做到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共存的师生关系,实现“心灵觉醒、精神澄明、人格濡染”的育人境界。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班级实践活动

活动育人是重要的育人理念和方式。班主任可借助丰富多彩的班集体实践活动,为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助力。

具体而言,利用班集体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可以从行为、语言、认知及情感等多个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以小学高年级为例,学生正值青春前期,容易产生叛逆、固执己见、优势炫耀等心理,此时,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认识青春期,接纳青春期;还可以组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展示自己的长处,并用发现的眼光赏识身边的伙伴,尽可能探索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特质。此外,社会实践类的活动、体育竞技类的活动也非常适合辅助学生养心。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又能够帮助学生纠正不恰当的认知观念,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为后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国家课程渗透养心教育

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各学校都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也称心理活动课,还会不定期邀请心理教师或专家开设心理讲座,目的都是帮助学生直面成长中的各类心理问题,给予疏导的方法。其实,对于学生的养心教育,还应当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育中。尤其是语文课和道德与法治课,更是可以很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了这些课程外,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综合性学习等课程的有效实施也可以为心理健康指导助力。学生通过尝试学习多方面的技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锻炼能力,还能全方位地认识自己,挖掘优势,在课程的学习中收获阳光心态、收获阳光成长。

(四)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健康共育

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桥梁,应树立资源整合的意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时,班主任应充分挖掘家庭和社会的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关心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调动起家庭教育的力量,并将其合理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当中,加强家校合作。首先,应该确保家庭氛围和睦温馨,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温暖和幸福,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次,家长应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他们勇敢表达内心的困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家庭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

当然,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也离不开社会资源的帮助与支持。班主任及学校心理咨询教师面对学生的一些特殊心理问题时,应在第一时间做好评估,必要时需及时转介,寻求相关机构和组织专业的心理援助。

(五)恰当使用专业的心理辅导方式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时,班主任若能恰当地使用心理辅导方式,相信能够给予学生更专业、更有效的帮助。当学生遇到解不开的心结主动向班主任寻求帮助时,班主任可以使用咨询会谈的基本方式,在交流中关注学生的眼神、动作等非言语信息,进一步了解学生内心的感受;还可以运用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鼓励、澄清、情感反映等非指导性倾听方式,收集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以便恰如其分地给予学生心理支持。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内向,不愿意袒露内心,这种时候,班主任可以借助绘画和沙盘治疗,探索其内心世界,帮助其打开心扉。当然,这些方式的使用,都应建立在班主任自身拥有相关学习经历并获得专业的资历证明的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教育之道,道在心灵”,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指导直指班主任有效教育指导的本质,有助于回归心灵深处,体现养心本质,追求以心灵唤醒心灵、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育人功效,实现以心养心的幸福育人境界!

陈 卉   江苏省南京市陶行知小学教师。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南京市技术能手、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曾荣获2019年南京市、江苏省和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养心育人
苦味食物未必都养心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夏季,中午睡个“养心觉”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苦味未必都养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