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外国美术史与人类观念发展的共通性

2020-05-29李博然刘仪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美术史意识历史

李博然 刘仪

摘 要:纵览整个外国美术史,从古代美术时期到中世纪时期,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直到现代美术,从古至今的美术发展都体现着各个时期人类不同的意识观念,也正是不同时期的观念影响着美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文章以外国美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简述不同时期人类观念的不同,从而诠释美术史与人类意识发展的共通性特点。

关键词:美术史;观念史;意识;艺术;历史

美术史是记录和研究美术的发展及规律的,包含绘画、雕塑、建筑艺术,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美术的萌芽,例如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一步步发展到古希腊时期雕塑的巅峰,中世纪建筑的繁荣,文艺复兴至二十世纪对绘画的极大探索,无论哪一个时期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每一时期艺术家对于美术的创作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形式、状态,以及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说,每一时期的美术作品都体现着人所认识到的事理及价值意识,所以说美术史与人类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挑选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加以分析,从而解释美术史与观念的联系。

一、至高的王权(古代埃及时期的美术)

古代美术中的古埃及,雕塑的发展与宗教意识、王权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多雕塑都与王权相关联,凸显出规范性和程式化要求,在精神上表现出极强的王权观念,所表现的形象以法老和贵族为主,并且有着很强的等级观念。《门考拉夫妇像》极力仿制死者的形象,遵循严格的程式规范,其中,夫妇两人都是正面形象,神情庄重,佩戴王巾和假须,一脚前伸,上肢并拢,体现出一种王权神授的使命感。《尼菲尔提蒂王后像》突出了形式美感,塑造了具有东方情韵的埃及女性形象,重点是其造型上突出了颈部与头部的关系,以大角度的高冠和直长的颈项形成奇险而突兀的结构,虽然动势夸张,但不失自然形态,表现出一名具有高贵仪态的王后形象。

古埃及的美术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这一时期的艺术主要是为专制统治阶级服务的,以歌颂神的形象、美化王权的至高无上、树立法老的权威和地位为主,从而表现王权神授。古代埃及人对神的虔诚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来世观念”,他們甚至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受这种“来世观念”的影响,古埃及人活着的时候,就诚心备至、充满信心地为死后做准备。所以古埃及时期出现金字塔、坟墓壁画以及各种形式的雕像,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受到神以及王权的思想束缚。

二、思想的制约(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美术)

欧洲中世纪时期教会慢慢兴起,中世纪的美术在这种宗教氛围中产生、发展和存在着。这一时期的美术只能依附于神权,只是为宣传教义和维护皇权统治而服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空旷的穹顶开有四十个天窗,外部光线幽然透入,充满神秘感,仿佛与天界感应。墙面、柱廊、拱券、穹顶以精美的圆形和彩色的大理石为装饰,装饰包括绿、黑、红的颜色,还有许多彩色玻璃,充满神秘的宗教气息,给人以身处天国的感觉。《皇后西奥多拉及其随从》所表现的是查士丁尼和皇后身着华贵的帝王衣饰,人物被拉长了身姿,似乎轻盈飘动,仿佛要升入天国,画面中描绘的人物不是具体的现实形象,而是经过抽象的,有一种神灵意蕴。哥特式建筑少不了玻璃镶嵌画,其主要通过色彩与光线的结合造成神秘的气氛,色彩丰富的玻璃在阳光的辉映下,把室内的气氛变得神秘莫测,人身处其中宛如身临天界,具有这种艺术效果的还有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坎特伯雷大教堂等等。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美术无论在绘画上还是在建筑上,通过不同材料的表现形式,都向世人传递着王权和教会的思想,单一却又丰富多样。这一时期人们的观念充斥着统治阶级宣扬的一切。

三、人性的复苏(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美术)

十四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文化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文艺复兴中最重要的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人,重视现实生活,提倡人权反对神权,主张冲破宗教与神学思想的束缚,提倡科学,要求个性解放。与中世纪相比,艺术家虽然也借助宗教题材,但是文艺复兴时期所表现的则是生活中的场景、人物和真实情感。《岩间圣母》是达?芬奇的代表作,虽表现的是耶稣在圣母玛利亚的陪伴下准备接受天使和约翰施洗的情节,但是画家在这一宗教题材中加入了世俗情感和母爱精神,他将四人的关系处理得充满母爱和温暖的人间情态,着重表现人性之美和母爱。《垂死的奴隶》这一件雕塑作品,与其说是痛苦的挣扎,不如说是挣脱束缚后的生命舒展,因为从作品上看不出一丝痛苦与痉挛的表情。米开朗基罗所表现出来的是解脱与解放、对勇敢力量的赞颂和崇拜。

十四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在追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下,将人的意义推到了崭新的高度,呼唤人性的觉醒,对人的本质力量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虽然作品题材是关于神的,但是其中融入了人权的思想,创造了最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这一时期艺术中存在的观念是人性的复苏与解放。

四、激情与动感(十七世纪的美术)

十七世纪艺术中充斥着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起初兴起于欧洲,后风靡全欧,这种艺术样式所表现的观念特征是享乐主义的奢侈性和宗教观念的神秘性,虽然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但脱离现实生活和世俗精神。鲁本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相比,他们同样是将人的品格和世俗精神赋予在神话中加以描绘,不同是鲁本斯描绘的画面中更充斥着乐观与活力,虽然他表现的题材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依然充满紧张、沉闷的气氛,但是情节方面增加了许多戏剧性。《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表现出强烈的运动感,由于强烈的运动造成曲线的结构,并且形成了律动感,男性人物被塑造得强健有力,女性人物赤身裸体极富肉感,表现出慌张、不知所措、惊恐之情。整幅画面色调奔放强烈,突出了戏剧性的紧张场面,表达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鲜活感。而在建筑艺术中,巴洛克风格极大地表现出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结构、夸张、感性以及内部精致奢靡的装饰,体现出浪漫和冲动的艺术气质,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最好的体现,以椭圆界定了广场的基本形状,边缘由284根列柱式走廊雄伟的环绕而成,高大的教堂主体与广场由两排列柱式走廊相连,仿佛被环抱住一样,总的来说,整个广场开阔又富有变化,阳光下的列柱营造出变幻莫测的气氛。

比较这一时期与之前的绘画风格,古典绘画所追求的是典雅、庄重、严谨的风格,而此时期艺术家的观念大多是在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统治者热爱追求奢侈和豪华,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从而来体现其表面上的盛世与繁荣。巴洛克艺术家描绘的对象不仅只是圣经中的人物,也有贵族,其风格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个美术门类中。

五、革命与现实(十九世纪法国的美术)

随着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艺术形式也随之改变,出现了众多的浪漫主义题材作品。浪漫主义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性,思想层面上关注现实斗争,充满革命激情,也有些许作品以回避现实斗争为题材。《自由领导人们》描绘的是一位袒露上身的女性形象,她走在革命队伍的前面,右手高举三色旗,脸朝向人群,其右侧持枪、穿黑色礼服、戴着高顶黑帽的人物代表的应是小资产阶级,后面的人群就是工人和一般市民的代表,右侧头戴贝雷帽身穿学生装的男青年所代表的是当时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这一时期艺术的样式以及题材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整个社会充斥着革命、战争,所以在美术方面也有明显体现。与此同时,现实主义绘画也在悄然兴起,法国画家库尔贝说过:“现实主义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摹仿一种东西并使它尽量逼真,这不是我的愿望。”“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这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面貌。总之,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石工》是库尔贝的代表作,当他看到衣衫褴褛的石工在炎炎烈日下劳作时,把他们请到画室,创作了这幅长约三米的作品,他在回忆中写到:“老人跪在地上,少年在背后搬运着石框,啊!这样悲惨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的一切啊!”画家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困苦与不幸,以此为代表的现实题材作品渐渐脱颖而出。

此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都与革命相关,所以出现了众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美术作品,观念由上一时期的安逸感转变为有血性的革命精神感,描绘的对象也从之前的神与王权贵族,转变成为现实生活的人与大自然,歌颂劳动人民和普通大众的生活,赞美自然的丰富多彩。画家直接进入现实生活,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渐渐抛开了传统主题,社会的现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六、多样的现代(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美术)

杜尚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他开启了对于绘画的新的理解,他的《静物》中鲜明的色彩与不统一的透视,以及对每个物体精心的塑造,注重表现物体的体积感,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于现实客观物象做主观的处理。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它并不观照外在的世界,它所观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以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其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杜尚的《泉》刚刚问世时让人感到荒唐,但是正是他对于艺术的重新定义,开阔了世人对于艺术新的理解,艺术不仅是绘画、雕塑等,现实生活中的物体也可以称之为艺术。达利的《记忆的永恒》,是超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描绘与现实世界相悖的梦境,表达潜意识的世界,这又与古典艺术拉开了距离。

现代艺术是多种多样的,产生了新的观念,对世界有新的认识,放弃古典艺术对于宗教、神权、革命精神的描绘,更多的是表现自我、表现生活,脱离古典艺术的束缚,“我”才是这幅画的主人。其注重表达“我”理解下的世界、表达“我”独特的感受,因此出现了许多具有新意的现代艺术作品。

七、结语

每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不同,也影响着人类观念的不断进化。观念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艺术的创作,艺术离不开观念的支撑,背离观念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精神内涵的,每一时期的大师,都是将观念与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成为大师的。整个外国美术史,无形之中都与观念紧贴,所以说美术史与人类观念的发展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缔造的。

参考文献:

[1]齐凤阁,周绍斌.外国美术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陈恬.浅谈西方美术的变化及原因[D].南京大学,2017.

作者单位:

李博然,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劉仪,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

猜你喜欢

美术史意识历史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郭诗奇作品
新历史
消防意识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